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21年达到4140.4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6.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21年的1741.09元增长到2021年的3223.85元;恩格尔系数从2021年的47.7%下降到2021年的43.1%。

随着RM收入水平的上升,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据统计,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980年的8.3元增加到2021年的305.7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4.3%,其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5.1%上升到9.5%。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带来的不仅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精神生活的丰富,还给社会经济进展带来了巨大的外部效应。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外部性存在分析
外部性(externality)或外部经济(exemalecon-omies)是福利经济的一个重要概念,由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

萨缪尔森(Samuelson)和诺德豪斯(Nordhaus)这样定义外部性:“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

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增进了他人的福利,而后者无
需付费;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损害了他人的福利,而前者
无需承担责任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这种外部性
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带来的农村居民素养显著提高,为社会
经济进展,特别是城市经济进展持续提供素养不断提高的劳动力供给。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加速进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在同步加速前行,202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59379万人,城镇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半年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4.9%,比1978年的17.9%提高了27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并不是由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由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所致,而由于受城镇
生活成本以及落户要求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从农村地区流向城镇的
便是那些受过教育、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口。

这些流入城市人口素养
提高的成本(即文化消费支出)均由农村支付,随着这些人口流向城市,这些投入便也通过人口的迁移而转移支付给城市,我国高等教育
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镇工作就是典型的转移支付。

由于农村居民提供文化消费,城市经济体无须支付任何费用却可以得
到高素养的劳动者,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性效应。

这种外部性不仅表现在流向城市的人口中,同样体现在那些不具
有城市户口,但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身上。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

这表明,当前我国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以具有初中以上
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主,虽然这些劳动者也将其在城市务工的收益转移支付回农村地区,但其收益只是其劳动所制造价值的一部分,剩余部分为城市所截留。

而城市是不用为这些劳动力文化素养的提高支付任何成本,其文化素养提高的所有成本均由农村支付(虽然现在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教育,但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的比重依旧相当高)。

这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外部性的又一表现。

(二)农村居民通过文化消费改变了自身观念,提高了自身对ZG 社会经济进展现状与规律的认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居民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消费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对本国社会经济进展的规律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为社会稳定提供了观念基础。

社会环境的稳定可以节省大量的社会成本。

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中,GJ强力机关的规模将会降到最低水平,政府用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支出降低以后,大量政府资本将会投向经济建设领域,从而形成“稳定红利”据GJ统计局2021年11月以了解社会各阶层对XX和GJ进展方向、进展形势、进展政策的评价为重点所作的“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调查”结果显示:对我国进展方向、进展前景“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分别为56.3%和35.2%,合计为91.5%;认为政治制度“非常符合”和“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比重合计达95.1%;认为我国能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进展和基本能实现又好又快进展的分别占45.4%和35.5%,合计占80.9%。

我国居民对我国社会经济进展现状的认同,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深入人心,道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我国
居民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GJ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的经济形势空前严峻的情况下,能够有如此清楚的认识,不能不说明我国居民整体素养得到改善,而这种改善与我国居民因文化消费而带来的观念转变是分不开的。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外部性的持续提升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外部效应为ZG社会经济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必定将带来其外部效应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使社会经济进展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要维系这种良性循环,需要政府积极扶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并尽可能降低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成本。

经济学主张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

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正是基于对农村文化消费正外部性的重视,我国政府已经在农村地区推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成本。

但教育消费只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一部分,除了教育消费以外,文化消费还包括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进展的现状,以及GJ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外部性的需要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外部效应对社会经济进展的重要作用,政府还需要在免费义务教育之外,加大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财政扶持力度。

(一)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
的环境。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在经济进展的刺激下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农村地区文化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

以江西为例,据江西省统计局2021年调查,江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县文化馆、图书馆大部分破烂不堪,乡镇大部分没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更鲜有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够,多数乡村没有合适的演出场地,没有放映电影的条件,没有开展活动的场所,给农村三项文化活动开展带来困难。

针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情况,政府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农村工作的
—项重要内容,ZY决定从2021年到2021年投入资金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21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

2021年,ZY投入1亿元进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2021年年初投入2亿元用于文化站建设。

在2021年第四季度紧急安排的1000亿元ZY投资中,又安排了8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截至2021年底,ZY财政总共投入11亿元,支持全国70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任务的1/4加大GJ财政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环境的投入,是GJ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正外部性的一种必要补偿。

(二)加大文化进展成果共享的力度,将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文化低保工程落到实处。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进展的不平衡性,因此一些欠
发达农村地区的文化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地方的文化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GJ必须加大文化低保力度,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益。

也正是基于这一思考,XX 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保障RM基本文化权益,要让RM共享文化进展成果。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是我国文化进展成果共享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或自身文化素养限制,缺乏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无力承担最基本的文化活动所应支付费用的农村居民,政府要通过实施“文化低保”工程,使他们的文化消费达到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通过政府保障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以达到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外部性提升到最大限度,为社会经济进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进展模式的转型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持。

综上所述,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外部性为我国社会经济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权益的保障,不断改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环境,就能够使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外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形成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提供外部效应、GJ财政扶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良性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