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 登鹳雀楼 1教案 冀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
前两行诗描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
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
凡成对的绝句,读起来往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首登高望远的写景诗,读起来是那么响亮爽快,这给诗增添了不少生色。
尤其是诗人用极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在黄昏落日时的山河苍茫壮阔的景象。
还有那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奔涌流转,注入浩瀚的大海。
这种山衔落日,水流入海,是一幅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表现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非凡的胸襟抱负。
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
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认识1个生字。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这首古诗浅显易懂。
预习时可要求学生在自学生字的基础上,读读想想,看看靠自己的努力能读懂哪些诗句;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和同学讨论。
二、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试读、试讲。
学生试讲时,要注意学生提出的疑难之处,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对学生自己认为弄懂的地方也要注意辨析,看理解得是否准确。
学生理解不准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点。
三、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
四、要弄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并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
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今天人们在使用中,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入海流:向大海流去。
其实,鹳雀楼距离入海口尚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
但是,无论黄河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
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
看见一轮圆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
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
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
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目:原指眼睛,这里指看。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
,天衣无缝。
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
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
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
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
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
“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
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万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
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
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
藏的化石或标本。
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摹为能事。
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
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
而登高者唯愿其愈高,望远者唯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予它以重大意义。
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
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
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五、活动提示
(1)“讨论交流”。
这里是为学生创设的一种学习理解古诗的交流情境。
里面提示了四种学习此诗的不同的想法供学生参考,为理解诗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使学生各抒己见,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不要只局限于以上四种想法,可与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方法,大家畅所欲言。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这是让学生更加明确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依山尽”是依山落下。
“千里目”是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积累”。
这里给出了唐代诗人李商隐《乐游原》这首诗,教师先简要介绍诗人以及诗歌大意,让学生在大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积累。
尤其诗的后两句堪称传世佳句,而今人们已赋予它太多的理解,所以可组织学生查资料,展开讨论:如今人们是怎样看待夕阳的?
①诗歌背景:李商隐少年时就聪颖过人,19岁时得到牛党令孤楚的赏识,25岁中进士,此年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牛党因此骂他“背恩”。
以后牛党执政时,把他排挤了,他只好到各地节度使的幕府谋生,终生不得志。
这首诗反映了他失望后又有点忧郁的心情,很有代表性。
②诗歌大意:傍晚时分,我感到心情很不舒畅;为了排遣情绪,乘车来到乐游原(今长安南)去欣赏风景。
快要落山的太阳,确实是无限美好的;可惜已近黄昏,很快就会消失。
六、怎样深入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料,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