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也谈文言文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6
教学实践

实相生
———
也谈文言文教学文/毛琴花
文言文凝聚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的智慧结晶。

学习文言文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文学素养,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加上文言文占教材内容的比重大,因而,文言文阅读的教学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

笔者也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文言文的教学之路上摸索前行。

一、文言文中的“实”和“虚”
虚与实本属哲学范畴,哲学家荀子有言:“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全”乃“全面充实”,“粹”乃“精粹精华”———即“虚”。

所以,“全”和“粹”的追求,也就是“虚”与“实”的完满结合。

后来,这一概念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文学鉴赏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实”在绘画中是指图画中笔画细微丰满之处,在诗歌中是指客观存在的具体的实在的物象、物镜。

把文言文完全当做“文言文”来教,这是“实”,因为要求“实”,就力图让学生从词法句法上弄透彻,于是就采取从头至尾的填鸭式灌输式学习法。

这样做的最大弊病就是学生不快乐,因为课堂过于沉闷,了无生趣。

“虚”在绘画中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或留白的部分,焕发想象,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发展到后来,诗歌沿袭借鉴了这一概念。

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没法看见没法摸着却又能从文字间玩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虚”在文学领域得到开拓和发展。

有人认为,这种虚可以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
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教学来实施,这是“虚”。

如此实践,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空间自然要大,结果是内容结束了,字面还没能理解,或者字面上好像都处处照顾到了,结果是内容又没学翔实。

又如何去谈课堂效益?“实”亦难,“虚”亦惑,究竟该如何取舍?
二、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处境1.有“实”无“虚”
一方面,文言文和白话文本质区别很大,平常用及文言的机会
很少,学生感觉晦涩难懂。

另一方面,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下,教师实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方式,把课文分解为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在框架式的拆解和重复的机械操练中获得“成绩”,却也付出了学生失去学文言文仅存的一点乐趣的沉重代价。

正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功利化”和“程式化”导致有“实”无“虚”。

2.因“虚”废“实”
也有部分教师截然相反,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而不落实字词知识。

结果学生在字词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类似做法,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目繁多的所谓创新,似乎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也有一定的积极性了,但很多还是表面功夫,多数时间都是教师灌输,学生全盘接收,真正收到与否还得打个问号。

所以,教学初级目标没有完成,又谈何让学生作深层次探讨和研习?又谈何让学生锻炼文言思维能力?三、文言文的虚实契合点
从体例上而言,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客观存在,学生不但
和其形式有一定距离感,而且因文章时代性强,其具体内容与精神也让学生困惑。

而教材中选文通常是名家名篇,意蕴深远,学生把握有一定难度。

文言文的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局限性。

所以,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充
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当虚则虚,当实则实。

于虚实之间寻找一种合理的契合。

1.虚实之基础篇:读与诵
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是吟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读的形式很多:配乐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
色读等等。

无论哪一种方式,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自然就能把握文言文的抑扬顿挫。

如此动情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让自己充当一回古人先哲,身临其境地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在读中慢慢走近那个陌生的世界,不知
不觉在文言文的韵律节奏中,感受那份古朴的美,同时也有了瞻仰和学习的激情。

“背诵古诗文的最佳期在义务教育阶段,而不在高中,但这并
不是说高中一点不能提出背诵要求。

我们认为,高中阶段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是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有意追求的目的。

”在一定量的“读”的基础上,水到渠成进行吟诵,这是方智范先生的看法。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巴金在谈及创作灵感时,说:“得益最大的在于小时候背诵的一本书———《古文观止》。

”2.虚实之实践篇:“师”“生”合理分配
虚是由实引发的更深层次的审美。

我们力图在文言文教学中,由实引虚即由“师”引导“生”,让学生更深体味文言文的魅力。

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师生两个方面。

强调前者则过分注重知
识的传授,容易忽视学生的作用,强调后者又过分地肯定学生能力,粗略地处理了知识的难度。

文言文教学比起现代文有其独特性,但也应考虑到师生的互动活动模式。

教学中应为学生的参与留足空间,且这个空间必须是有效度的,当然,盲目地为体现自主而自主的学生参与是不可取的。

常规教学是阅读,串讲,翻译,不妨改为自读,试译,讲评。

“每一个问题都蕴含着解决的种子”。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之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效果也更好。

古人言:“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

”摘
要:针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或过分注重词法句法,或过分注重内容特点等偏颇教法的一些问题,试从“虚实”这一角度,尝试
让文言文的教学走出一条精彩之路。

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实践:注重吟诵,讲究师生配合,遵循由“言”到“文”。

关键词:文言文;虚实相生;教学
2012-06教学实践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就是同一纬度地区,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要弄清楚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必须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理解透彻。

根据1990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修订的《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册(必修)》,叙述了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Φ-δ
公式中H 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地理纬度(以下全文相
同),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我们通过对某日太阳光照图的观察分析,发现同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进一步观察发现,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跟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互为余角。

因此,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可以简化为下列关系式。

H=90°-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
直射点的纬度可以根据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规律得
知。

如果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要达到最大值,则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就要达到最小值,即直射点移动到距离当地最近纬线;反之,如果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要达到最小值,则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就要达到最大值,即直射点移动到距离当地最远纬线。

我们根据当地纬度值就可以计算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从中寻找最大值和最小值,两者的差值便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依此可以绘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图。

一、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与直射点纬度差达最小值0°,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一年中有两次这样的日期,分别是春分日和秋分日。

当太阳直射回归线时,赤道与直射点纬度差达最大值23°正午太阳高度
90°66°34′46°52′43°08′23°26′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
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二、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热带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日期,分别出现在春分日到夏至日和夏至日到秋分日期间,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达最小值0°,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

而到冬至日时,太阳
直射南回归线,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达最大值Φ+23°26′,则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90°-(Φ+23°26′)。

因此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差为23°26′+Φ。

正午太阳高度
90°66°34′46°52′43°08′23°26′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
北半球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三、回归线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达最小值0°,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一年中只有一次这样的日期,为夏至日。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达最大值23°26′×2,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43°08′,该日为冬至日。

因此回归线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差为23°26′×2。

正午太阳高度
90°66°34′46°52′43°08′23°26′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文/杨秀万

要: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造成了一年中在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不同地方
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幅度,因所处的纬度各异而不完全相同,但都跟黄赤交角有直接的关联。

关键词: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黄赤交角
好的引导者。

3.虚实之规律篇:“言”“文”交相辉映
由虚到实,即由“言”到“文”,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每个人的阅读理解程度有所不同。

有的能了解基本事实;有的能知道事物之间的关系;有的能发现该课文与其他课文或已经获得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我们分别称这三种阅读为:字面的理解阅读、解释性理解阅读和应用性理解阅读。


“文言”二字包含着“文”和“言”,如果说“言”是内容,那么“文”便是
思想,我们的教学,既要教“言”又要教“文”,“言”更是“文”的基础。

“言”的教学,达到能让学生看懂和理解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探究。

我们进行“言”的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文”的教学。

文言文不仅仅是阅读工具,它更承载着华夏的文明,有着独特的人文性。

他能让学生更好地在古人的时代背景下,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进行
精神的交流。

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更能让师生都受到熏陶和感染。

这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目标。

文言文
中的精神积淀显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文言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领略藏匿着的文言的魅力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为实,教学显得血肉丰满;因为虚,教学获得了灵魂。

虚实相
生,文言文阅读一定会成为学生乐学的殿堂,因为展现在学生面前
的不仅是曲尽通幽,更有禅房花木。

参考文献:
方智范.关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目标的问答[J ].北京:语文建设,2004.(7/8):10.
(作者单位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