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题点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当今人事制度改革
3.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 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CA.察举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敛”。
答案: 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 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 员 收取赋税
后果:王国权力过大; 危害中央集权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 行政制度史》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 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三 摘自2013年天津文综T12
答案: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
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独断性 随意性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
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官 基础上有什么发展变化?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举荐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 弟为 Nhomakorabea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 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
割王国封地;剥夺犯 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
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 县;颁布律令加强对
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诸侯的防范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 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 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倪峻 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转变为知识——才学
科举制在选拔方式上为由中正官推举到公开考试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 官基础上有什么发展变化?
材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 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选官原则为制度化 公开、公平、客观等;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秦代——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郡御史
监 察 制
西汉——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十三刺史

的 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发

宋朝——提点刑狱司
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察 举 制——创立:汉武帝 标准:德 行 方式:每郡国每年举孝、廉一人 地位: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 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
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 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
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 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
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 自然地理之险 区域经济之
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 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
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

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影响: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君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

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演 宋朝: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政事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副丞相);
选 官
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 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标准:门第祖望
官 制
评价: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 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 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度 科 举 制——历程:隋文帝时创立;分科考试;隋炀帝时形成,设
进士科;唐宋元各朝发展完善
意义: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
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选官权利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权;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伏尔泰认为:科举制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 府 科举制度为何会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推崇
本课的重点知识有:汉初的郡国并行 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 选官制度等
隋唐的机构改革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的分权措施给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 机构改革提供了历史反思;察举制和科举制在推进人 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监察制度对当前反 腐倡廉具有借鉴功能
题点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秦 朝 建 立
皇帝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条 主线
两对 矛盾
三个 演变
专 中央与地方 地方机构
三公

的斗争
的演变
九卿制 主

中央官制
郡县制 中
的演变

集 皇权与相权 选官制度

的斗争
的演变
明清空前加强
四个时期 汉唐宋元
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宋时期
元朝行省制
汉内外朝制度 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西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元科举制
提示 ①科举制具有许多优点 从方式看;追求公平 公 正与客观;从标准看,择优录用。②欧洲启蒙思想家 正在描绘政治蓝图,希望借鉴科举制形式通过公平竞 争让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时期/制度 汉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地方行政 制
郡国并行 制
“推恩令”
十三刺史
魏晋

三省六部制 御史台
中书门下
提刑按察 使
参知政事
1.2016·江苏高考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 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
已。A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题点 汉代解决地方王国问题
2.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 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
文官任知

枢密使

三司使
设通判监
(二府三司制)

选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

科举 制
从西汉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 善阶段 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 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 “创新”。
1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 度。
(2)两个趋势:一是从汉至元中央官制的变化体现了君主 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 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 中国古代选官 用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主题一 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1 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 指出其渊源
材料一 摘自2013年天津文综T12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 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
行政系统仍是郡 县、乡、 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 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 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 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旧唐书·刘祎之传》
答案:诏敕须由 中书省起草;门 下省审议,而由 皇帝直接发出的 诏令被认为是违 制的
主题三 中国古代选官 用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官 基础上有什么发展变化?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 世卿世禄制 ……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 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世卿世禄制的选拔标准是出身 血缘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 官基础上有什么发展变化? 材料二 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 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 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另一方面,使 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 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 上具有转折意义
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
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
担任;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534 从图图1图②③四①和制至幅图度图图④的④2分中实;可图别的施以地①是带看方制什来出行度么了中政国的时怎制古样实候度代的施的是地严有什什方重何么行么问政隐地关题制系患方;度行又简怎是政述样如制其的何发度影解展响趋
答案: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 答颁案发:皇作帝用诏:令减;门少下行省政负决责策审的 失核部误分,;别尚分负书散责省相贯负权彻责;各执加种行强,皇下权设六 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
书撰奉行而已。
3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 的敕书?
材料二 摘自2014年江苏高考T21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 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 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 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 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 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3)三个创新:从汉至元;相继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机 构)、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这 三大制度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都有重大影响。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题探究
一 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强化
——樊树志《国史概要》
答案: 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渊源:承袭秦制。
2 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 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二 摘自2013年天 津文综T12 汉高祖……矫 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 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 是“有土之爵”,在其封 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 “自置吏”,二是“得赋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 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
——摘编自邱树森 陈振江主编 加强,巩固了国家统
《新编中国通史》

54创综新依合,据上并材指料述出四材其、料创五;新;概结有括合何古所意学代义知中识国指地出方元权朝地力方的行变政化制趋度势有哪些
材料四 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 材料五 元朝行省的划界
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 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
西汉——问题:汉初郡县 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
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影响:王国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央 唐朝——藩镇割据
集 权 制
宋朝——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设转运使,管财政
度 元朝——行省制度

目的:为了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
发 展
内容:山东 山西、河北等地由中书省直辖; 其它地方设行省;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政司进行管理。
一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机构的演进 二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三 从汉至元监察制度的变化 四 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演变
汉朝:频繁换相;内外朝制度
保和殿 文华殿、武英殿
唐朝:三省六部制
文渊阁、体人阁、东阁
职责: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下设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
势决的




主题二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强化
21据根材据料唐一制和;唐所朝学中知央识权;说力明机三构省的六基部本制运的作推程广序有是什怎么样作的用
材料一 摘自2010年福建高
考T14《朱子语类》云;唐 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做定将上,得旨 ,再下中书,中书以付 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 缴驳,……若可行,门下
枢密院;管军事;
三司,管财政
元朝:沿袭宋朝
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 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 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 政事堂盖印中书 门下之章发下。这是否反映了唐朝中 央行政体制民主的特点 为什么?
提示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 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 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 在一定程度上三省 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 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 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