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明道德_论卢梭人性道德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 第2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1, No. 2 2009年4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Apr. 2009
收稿日期:2008-12-01
作者简介:何安峰(1979-),男,广西大新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自然 文明 道德
——论卢梭人性道德思想
何 安 峰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卢梭的人性道德思想对于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
人性道德是善良而幸福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人类的道德却在普遍的堕落、沦丧而走入道德的困境。

要走出这一困境,卢梭认为人类就要实行社会改革,签订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自然宗教等方式使道德的回归,从而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人性;道德;文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
中图分类号:B565. 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065(2009)02-0004-04 卢梭是18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提出的社会政治哲学是18世纪法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深深地影响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

而他的人性道德思想正是社会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德的角度对于文明社会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这对于人类摆脱传统神学道德束缚,恢复提高人类道德水平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社会也正出现像卢梭所批判的道德困境,它在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因而在当前重新研究和挖掘卢梭人性道德思想对于我们的社会转型的良性走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自然使人幸福而善良:自然状态下的人性道德
卢梭的人性道德思想的出发点是自然状态说。

但卢梭的这种自然状态说只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使用。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序言中指出,所谓的自然状态,“现在不再存在,也
许过去也从未存在,而将来也永远不会存在”[1]6
,但是为了要形成我们对当前状态的判断,就必须有这样的观念。

确切地说,卢梭从自然状态说引出一种标准或原则,依据这个标准或原则来衡量和评价社会状态下的事物。

按照卢梭的设想和推理,自然状态是一种平和的、人人平等的、自由的状态。

在自然状态下,自
然人除了年龄、体质和力量上的差别外,没有任何财产、政治以及其他特权上的不平等。

自然人的欲望来自肉体的需要,诸如食物、异性和休息。

这些要求很低,因而也很容易得到满足。

自然人的理智是简单的、有限的,情感是初级的、自然的。

他们之间没有“你的”和“我的”这类观念,也不知道虚荣和对他人的奴役。

他们彼此是独立的,无所谓相互义务,也无所谓道德规范。

这样的自然人,其天性是淳朴而善良的,犹如一个人在童年时代那样的天真无邪般的善良。

在自然人的人性问题上,卢梭认为,自爱和怜悯心是人性的基本内容。

他说:“思考一下人类心灵最初和最简单的活动吧,我相信在这里可以看出两个先于理性而存在的原理:一个原理使我们热烈地关切我们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保存;另一个原理使我们在看到任何有感觉的生物,主要是我们的同类遭受灭亡或痛苦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天然的憎恶。

我们的精神活动能够与社会这两个原理相互协调并
配合起来”[1]62。

这段话便是卢梭人性思想的集中表述。

它包含有3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人的本质或说行为机制在于人固有的情感,而不是理性,理性是后于情感的;第二层意思,情感的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自爱,这是人们的最始终的感情;二是怜悯心,人心中的这种天然的情感可以使人们的这种自爱之心还不致于发展到利己主义的程度。

人们的这种天然情感还会限制他们为自己谋幸福的感情阻
第2期 何安峰 自然 文明 道德 5
止他们对其他同类作恶。

他并不否认人有自爱心,但批评将此说成人性的唯一内容的观点,他说:“我认为我在人的天性中发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本原……人的感受不是单独的一方面的[2]397-398。

”第三层意思,人性是性善的而不是性恶的,卢梭说,我所说的怜悯心,对我们是一种适宜的本性,也是人类最普通、最有益的美德。

据此,卢梭批判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指出: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的自保绝不会妨碍他人的利益,相反,由于他们的天性善良,自然状态是最和平的时期。

霍布斯之所以把自然人看作相互间像狼一样,是因为他将以后文明社会中人的特性加于自然人身上而得出的误解。

总之,人性的基础是情感,人性内容是自爱和怜悯心,人性的性质是善而不是恶的。

自然人的这种人性,构成了人类一切道德原则和观念的起源及基础。

卢梭说:“在我看来,自然法的一切规则正是自爱和同情从这两个原理的配合和协调中产生出来的[2]67。

”同时,善恶,正义,仁慈,友谊等等道德观念,也是从这种人性,特别是同情怜悯心中产生出来的。

他说,我们之所以对某人具有关怀、友谊这样的道德情感,是因为我们长期怜悯该人的结果,而怜悯又是由于具有同情、怜悯等感情,人们就能具有一切道德观念,正是这种情感,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使人们不假思索地救援苦难者。

在自然状态下,自然人还有天生具有的善良人性,卢梭称之为“良心”。

他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坏的时候,都是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2]414。

”他认为,良心是善的源泉,正因为人以天生的良心作为正义和道德的原则,所以它能使人爱善。

这种“爱善”的天赋情感,就个人来说,就是对自己的爱、对善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而就自己对他人的关系来说,就是爱别人、关心和同情别人。

良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它能指导人们发现、判别和纠正自己行为中的错误。

良心是完全可靠的,它从来没有欺骗过人,人们只要遵循良心的指引,按照良心去做,就能自爱而爱人,不致使自己的行为迷失方向。

那为什么说人天生就有爱人类同胞之心呢?卢梭认为这是因为自然人有与生俱来的良心。

他举例说,人们看戏的时候,看到英雄的行为会感到尊敬,看到伟大的人物会感到爱慕,看到痛苦的人会伤心流泪等。

本来这些情节与我们个人利益并无联系。

我们之所以会如此动情,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着道德情感——良心。

二、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道德与文明的对立
卢梭把人类的生活分为“自然的状态”和“社会的状态”。

人在自然状态中是道德的、自由的。

自然人有着自爱心和怜悯心两种道德情感,并且禀赋天生善良的良心,引导着人们向善的行为。

但是进入社会状态后,人就开始了“异化”的过程。

在卢梭看来,社会不平等的发生使人类摆脱了蒙昧无知状态而进入到文明生活,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同时也使人类道德的淳朴善良走向道德败坏,原始的自由、平等状态被打破,人们陷入了富贫、强弱、主奴等一系列对立中,结果导致了无尽的冲突和战争,这无疑是一种人性的退步。

总之,文明和道德问题上,卢梭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社会文明的进步,必然会导致道德的堕落。

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

首先,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瓦解了自然人的淳朴道德,迈开了人类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

在卢梭看来,自然人都是处于孤立、分散、单独的状态,并没有什么社会联系。

人们只受自然禀赋的单纯的本能所支配,独自一人就能生活下去。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范围也在扩大,逐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

在社会的交往和联系中,有些人会比另一些人更具有优越的天赋,他们或者更擅长歌舞和演说,或者更具有智慧和力气。

于是在这些人当中“最善于歌舞的人、最美的人、最有力的人、最灵巧的人、最有口才的人,变成了最受尊重的人”[1]81。

而尊重的观念一旦形成,被尊重的权利就成为社会的第一种精神性的特权,虚荣、轻蔑、羞愧、羡慕等感情也随之产生。

当人们已经产生了尊重和虚荣心时,人为的道德观念也开始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自然状态的那种天真无邪的善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人们为了个人的尊严和虚荣而出人头地,不择手段,于是产生了各种恶行,如虚伪、欺诈、奴役他人等。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不平等出现了,少数人取得支配的地位,其余的人则处于受冷落、被压制的境地。

所以,社会性是人类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

其次,私有制的确立巩固了社会的不平等,并导致了人类道德的堕落。

私有制形成后,随着土地的私有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原始的自然的不平等日益扩展并深化,社会上形成了财富、地位、权势方面的不平等,于是社会中产生了穷人和富人的利害
6 衡水学院学报第11卷
冲突。

结果是一小撮富人掌握大量的财富,而广大人民却一无所有。

在社会的利害冲突中,富人以少数奴役多数,从而少数富人和多数穷人形成了对抗。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时富人就会骗穷人说:“咱们联合起来吧,制定出社会契约,法律条款,好保护大家不受侵犯[1]121。

”而穷人由于无知必然受骗。

于是,法律产生了,社会不平等被法律肯定为合法而得到巩固。

在私有制度下,人类产生和加深了“你的”和“我的”这类私有观念,使富人和穷人、主人和奴隶的心灵败坏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的理性取代了本能,智巧取代良知,每个人都在他人的不幸中追求自己的利益,以至人们只知道财富、荣誉和权势,丝毫不过问道德如何。

结果,道德堕落、竞争倾轧、损人利己、欺诈欺骗,成为私有制度下的普遍现象。

卢梭说这一切应归咎于私有制,归咎于文明社会本身。

再次,作为文明标志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加剧了人类的欲望,腐蚀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一书中指出,从科学的起源看,它的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产物。

由于迷信,产生了天文学;由于野心,产生了雄辩术;由于傲慢,产生了道德学;由于不义,产生了法学;由于战争和暴君,有了历史学。

因此说,“科学与艺术的诞生应该说是由于我们的过恶”[3]147。

艺术的作用也一样。

原先,人们的风俗是粗犷的,自然的。

但由于艺术的雕琢和熏陶,使人们学会了矫揉造作的语言,千篇一律的礼节。

这些语言和礼节掩盖了人们的真心和本性,使人们互相难于了解对方,使社会充满着危险和敌意。

由此,卢梭得出结论:“我们已经看到美德,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而逝去[3]147。


总之,在卢梭看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进步,无一不在破坏着原始人的淳朴道德。

文明和道德是对立的,这就是结论。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道德才可能真正升华。

当然,在文明进步中,也可能产生某些道德的堕落。

但绝不能因此而牺牲文明来迁就道德。

而只有随着文明的发展,不断克服进化中出现的弊端,同时也带动进步。

另一方面,文明的早年也并非道德的天堂。

因此,卢梭的理论,具有落后性、虚幻性的一面,当然,他揭示私有制对道德的腐蚀,还是很有见地的。

三、人要回到自然去:道德的复归
面对文明社会的普遍堕落的道德状况,卢梭喊出了“回到自然”的口号。

对于这个口号,不能简单理解为卢梭要求人类退回到与熊共居的原始社会去(如同伏尔泰所说的那样),他只是说以淳朴的自然状态作为理想的参照物批判邪恶的文明社会,在道德堕落的文明社会中寻求道德的回归,以恢复人类的道德水平。

那如何恢复人类的道德水平呢?卢梭提出了3个途径:
第一是实行社会革命。

卢梭在揭示了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各种根源以后,又描绘了不平等发展的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私有制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穷人与富人的不平等。

第二阶段是国家的成立和官吏的设置,于是出现了弱者和强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

第三个阶段是由合法的国家权力发展出暴君、暴政,暴君把自己当做主人,而把人民大众视为奴隶。

这种主人和奴隶的形成使不平等现象发展到了顶点,也就是社会由不平等重新转向平等的关节线。

其方法,就是实行社会革命。

卢梭论证说,暴君靠的是暴力才得以把自己升为主人,把人民奴役为奴隶,因此,人们也可以用暴力推翻暴君。

这是合乎情理的,“暴力者支持他;暴力者也推翻他;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的顺序进行着,任何人都不能抱怨别人的不公正”[1]97,从人民的角度上看,“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不在枷锁之中”。

因此,“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搭配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做得更对”[1]146。

这样,卢梭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合理性,在卢梭看来,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恢复人民的自由权力,才有可能谈道德问题,恢复人民的美好风俗。

因为:“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4]25。


第二是签订社会契约。

实行社会革命以后,必然以合法的、正当的社会契约来代替以往那种主、奴统治关系。

卢梭的社会契约,有2个特点:第一是个人必须把自己的权力让渡给整个社会,而不是一小撮暴君政客;第二是个人权利的转让必须毫无保留的,这样组合成的集体就是民主共和制。

卢梭认为,这种制度最充分地保障了社会的道德秩序,“只是一瞬间,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4]25。

因为在这样的集体中,每个人的许多自然权利虽然让给社会了,但在这真正的社会中,他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他的思想开阔了,他的情感高尚了,他从一个愚昧的动物变成了有智慧的动物。

他服从法律,
第2期 何安峰 自然 文明 道德 7
是自己为着自己的利益而规定的。

因此,由于这种服从,他得到的是道德上的自由,而唯有这种道德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4]29。

第三是建立自然宗教。

卢梭认为,宗教是道德的天职,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无神论有害于道德。

卢梭是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自然宗教可以不受人类制度的影响,又与人类良心相一致,它在爱上帝、爱邻人的原则下,引导人们达到仁爱、博爱、自由、平等、道德高尚和幸福的境地。

卢梭这里的上帝只是纯粹道德意义上的上帝,目的是使人的自爱心和怜悯心通过良心为中介,恢复到那种天然、朴素的和谐的人的本性。

他说:“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宗教可以使他热爱自己的责任[4]184。

”毕竟只有人们的善良感情,才能产生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

卢梭的自然宗教,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感情”,它的设立,有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好的公民,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此外,卢梭主张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来培养儿童的社会感情,造就道德上的新人。

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中,就是全坏了。

人的良心要靠正确的礼节帮助才能发挥作用,而旧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都是愚昧无知的人。

因而他说:“我主张培养天性,而你们要败坏天性[3]358。

”他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提到:“必须使他们(儿童)远离大城市……把他们又带回导他们最初住的地方,在那里,朴素生活使他们那个年龄的欲念不至于那样迅速地发展[3]319。


总之,在卢梭看来,自然人是自由平等的,而社会革命、社会契约、自然宗教等,只是一种手段,目的都在于将人们从现实中的不自由、不平等的状况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自由和平等。

当然“回到自然去”,并不是简单地要恢复到原始状态的生活,而是构建这样的一个社会:在其中,人们按照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关系与他人交往,自由和平等的价值从而起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看,卢梭的人性论道德思想,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人的本性,到人性的堕落,再到人性的复归。

其中包含着不少抽象唯心的成分,但他从宏观的角度猜测到人类道德发展史的某种轨迹,具有极其精湛的辩证法思想,因而后来得到恩格斯的赞赏。

卢梭的人性道德思想属于道德的范畴,但实际上它已经突破了道德范畴问题的限制,触及到了更为普遍性的问题,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可以说,经济与道德是一个矛盾体,两者相互作用的矛盾促进了社会进步;然而,在一定发展的目标的召唤下,往往二者难以同步。

那这时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走先发展、后平衡、再发展再平衡的辩证发展之路。

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经济和道德的问题,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一辩证发展的思路,在不放松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在经济迅速提升后,加大社会道德建设,将道德水准及道德规范调整到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程度上来,从而使经济与道德能够得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0.
[2] 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Nature Civilization Moral
——On Rousseau’s thought of nature and moral
HE An-fe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Abstract: Rousseau's idea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mora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nd French Revolution. Rousseau thought that human nature in the natural state is kind and happy. However,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fter human beings enter into civilized society, various phenomena of social inequality appear and human morality is declining. To overcome this dilemma, Rousseau thought that mankind should implement social reforms, sign new social contracts, and establish natural religion and so on for moral restoration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nature; moral; civilization; natural state; social contract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