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重丘区沿溪线绿道设计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岭重丘区沿溪线绿道设计心得
作者:李东余娟
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第14期
我国西南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湿润多雨,地质纷繁复杂,名山大川多汇集于此,旅游
资源丰富。
随着国家战略层面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加大,西部省份充分利用自身独特资源,发展
旅游产业已成共识。
山岭区沿溪线绿道得益于沿途山水奇特秀美自成风景,同时作为旅游开发
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近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作者以亲身参与设计的西南地区某绿
道为例,详细阐述山岭区沿溪线绿道的设计经验体会。
一、项目定位及设计原则
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一般情况下,绿道提供人们步行观光、自
行车骑行等非机动车使用功能,旅游绿道还可以提供旅游区指定的观光车辆行驶功能。
根据地
域类型,绿道可以分为区域绿道、市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及郊野绿道。
根据功能类型,绿道又可以分为城市河流型、游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型以及综合型绿道。
本文介绍的
山岭区沿溪线绿道属于绿道众多分类中一个重要的类型:自然生态型郊野绿道。
山岭区沿溪线绿道具有地形条件相对苛刻、水文地质相对复杂的特点。
因此其对生态环保、标准化设计施工、便利化后期运营养护提出更高要求。
设计环节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1.服从区域旅游公路总体布局,路线方案尽可能将沿线主要游客集散点、景区联系起来,
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2.研究阶段进行大范围、多方案论证比选,提出最优方案。
3.方案比选结合路线协调性、工程规模、设计施工难易程度、环境影响、景观效果等因素
统筹考虑。
4.充分利用地形特点,灵活运用线形指标,减少占用耕地、林地,避免大量拆迁房屋,使
道路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融为一体。
5.重视地质因素,避让不良地质区域,规避后期运营隐患。
6.注重施工组织,简化施工工艺,从设计层面提高施工效率。
7.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现地方特色。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绿道选线。
线路走廊的选定是项目成败的关键,绿道的选线工作一般在项目可行性研究
阶段完成。
选线过程要对项目区所有可能作为路线走廊的河谷进行水系分布、水文、地质、自
然环境、人文环境、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核查,重点解决好河谷选择和河岸选择的问题。
在河谷选择方面,首先要选择走向与路线总体走向基本一致的河谷,优先考虑两岸开阔、
地质条件较好、纵坡及岸坡较缓的河谷布线。
选择有利的河岸定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地质方面考虑,如遇不良地质,应进行
专业评估,对绕避和整治方案进行比选确定;当河谷中山体为单斜构造,路线宜选择在山体稳定、逆层的一岸。
如下图所示,早期研究线位沿河道右岸危岩下方深水区以桥梁方式通过,此
方案桥梁基础长期受河道水流砂石侵蚀,并存在危岩崩落的安全隐患。
优化后的路线方案,通
过两次设置桥梁跨河绕避不良路段,不仅确保了运营安全、降低了桥梁整体规模,而且方便游
客一览峭壁陡崖的景观,综合优势明显。
从地形条件考虑,路线应优先选择在地形平坦顺直、支沟较少和受水流冲刷较小的一岸阶地;当需要克服高差展线时,应选择在支沟开阔利于展线的一岸。
从功能定位考虑,若是供旅游开发的专用绿道,为便于后期的运营管理,建议条件允许情
况下尽量选择居民区的对岸布线,避免横向干扰以提升道路品质。
2.设计标准和线形指标。
绿道的设计标准主要由道路等级、设计时速和标准横断面组成。
目前绿道的相关规范还不太完善,除执行《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外,结合绿道的使用功能,一
般建议参考公路和城市道路相关规范作为设计依据。
旅游绿道旨在为游客提供休息放松的场所,并不以快速通达为目的,相反与现代社会快节
奏的日常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强调舒缓身心的“慢节奏”游览体验。
受地形因素的限制,同
时考虑游览的趣味性、景观的和谐性,山岭区沿溪线绿道往往随地势婉转曲折,道路等级和设
计速度不宜过高。
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建议选择设计时速20km/h 的四级公路作为设计标准。
路基标准断面的组成建议根据旅游规划部门意见确定,一般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
骑行综合道。
断面宽度要考虑地形条件、工程投资、景观效果以及与沿线路网的距离关系等确定。
对于远离地方路网,人迹罕至的山岭区沿溪绿道来说,断面宽度应充分考虑特殊情况下的
应急、抢险车辆进入条件,宽度建议选择4.5-6.5m 之间。
山岭区溪流大多蜿蜒曲折,受河水经年累月侵蚀,河道两侧常有危岩耸立,“九曲十八弯”正是山岭区沿溪绿道的一大特色。
从道路与沿线自然景观的协调性考虑,平面线位宜曲不宜直。
除满足道路的基本平面指标要求外,线位应尽量顺应山水的走势展布。
绿道纵面起伏不宜过大,具有观光、骑行设计要求的线路,最大纵坡应控制在3.5%以内,并按照绿道相应规范控制其最
大坡长。
如下图所示,原设计位线形指标较高,但与地形切合性差,存在较多高填深挖及桥隧
路段,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多;优化线位顺应山势走向,平面指标均衡,工程规模小、生态景观
效果好。
3.路基路面设计。
沿溪绿道一般要避免路基直接受到常水位河水的侵蚀,当无法避免时采
取浸水挡墙、混凝土护坡等防护设计。
路线设计高程距洪水位的高差应该预留足够的安全高度,具体需考虑河道沙石淤积、河床急弯处受离心作用水位抬升等因素。
通过灵活的平面指标运用,尽量避免深挖和高填路基;路基防护建议以自然绿化形式为主,减少与景观不和谐的工程防护
形式。
绿道路面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宜采用生态、经济的本地材料。
铺装材料宜透水
防滑,路面色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排水设计应具有旅游道路特色,提倡宽容性设计,如道路边沟采用浅蝶形边沟以提高游览观光安全性和舒适性。
4.桥涵工程设计。
选线过程中,当对项目建设有利的岸坡分布在河谷两侧时,应选择有利的地点设置桥梁跨河换岸。
桥位宜选择在地质稳定且与河道正交的位置布设,以便减少桥梁规模,利于水流快速通过。
以某中桥为例,跨河方案的研究经历了注重道路线形、控制桥梁规模、兼顾规模与设计施工实施难度等几个阶段的考虑。
初期线位1 跨河位置平曲线半径225m,路线线形前后顺势,线位与河道斜交,桥跨为14-13m(182m)规模较大;初期线位2 桥梁主要位于直线段上,桥位与河道正交,桥跨为7-13m(81m)规模较小,但桥头位置处于30m 小半径圆曲线上,给桥梁的设计施工带来诸多不便;优化后的线位3 在初期线位2 基础上,加大桥头两侧平曲线半径至60m 以上,取消中间夹直线改为S 型曲线桥,桥梁规模依然为7-13m(81m),通过线位调整可以减少桥头曲线处一片梁,整个桥体结构受力更为均衡合理,设计施工相对便捷。
山岭区溪谷往往浅滩在河道两侧交替出现,相对狭窄的河谷使得桥位处线形多位于小半径S 型曲线之上,桥型的选择应重点考虑设计、施工便捷性,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考虑小跨度现浇上部结构。
桥梁结构与自然风景力求和谐统一。
5.其他注意事项。
从使用功能及安全角度考虑绿道应尽量采用明线方案,如地形地质条件约束必须采用隧道方案,则重点考虑短隧道通过。
对于旅游专用线路应侧重考虑观光品质、使用安全等因素,通过驿站节点与外界连通,尽量与地方路网保证分离立交,以避免互相干扰。
山岭区沿溪绿道应当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减少填土高度节约用地,避免开挖自然山体,破坏原始景观。
沿途景观设计宜追求自然和谐,不宜出现过多人为雕琢痕迹。
结束语:旅游绿道的建设应自始至终贯彻生态环保的理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业;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景观绿道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单位:1.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武汉分院;2.中交铁道(武汉)建设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