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第一学期三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
单元目标
1、学会本单元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所含着的意思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要求欲望。
3、积累课文中好词佳句。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17 孔子拜师
教案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
纳闷、迎候、等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
思。
教案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
教案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案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案时数2课时
训练点
1、摘抄好词好句。
2、收集孔子名言。
第一课时
教案要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案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
”(课件滚动出示)你知道是谁说的吗?让我们认识孔子。
3、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收集的资料)
4、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学了《孔子拜师》这一课,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得问题。
2、认读生字和词语。
重点指导:“尘”“迎”“境”“授”等
3、理解词语
(1)互助解词语
(2)查工具书解词意
渊博:学识深而广。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纳闷:因疑惑而发闷。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5、课文讲了什么事?(孔子的老师是谁?课文主要讲谁和谁之间的事?什么事?)
(生讲后师归纳)。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懂哪句说哪句?从课文里找出孔子为什么拜师的原因?用“___”画出来。
2、师适时点拨学生认识孔子勤学上进的品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小结。
勤学上进的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案要点
1、继续学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案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部分生字新词。
2、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出示句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比一比,哪句好,为什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体会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谦虚好学,孜孜以求)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
还要拜我为师呢?”(有礼貌、有学问、谦和大度)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学词“毫无保留”、“传
授”。
)
(诲人不倦,爱护晚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
“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
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
(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再读全文,再感受。
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四、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收集孔子的名言,并背一背。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老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大思想家)
课后作业
一、填空。
不离( ) 随时( ) 远近( ) 风餐( ) 知识( )
风尘( ) 相距( ) 学无( ) 日夜( ) 毫无( ) 二、找朋友看看哪些词与下面的词语意思相近。
佩服--()纳闷--()
拜见--()学问--()
连忙--()敬重--()
三、查查填填
1、等候迎候
(1)篮球明星姚明今日回国。
许多球迷都在机场()。
(2)每天放学,奶奶都要在学校门口()我。
2、有名闻名
孔子是()世界的大教育家。
有很小的时候就非常()。
资料袋: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教案反思7:
上完《孔子拜师》以后,我觉得这堂课的中闪光点是“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
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我是在情境中理解的。
通过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
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另外,在教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我同样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中“活到老,学到老”,进一步感悟孔子的学习态度。
18、盘古开天地
教案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
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案重点
学习盘古造宇宙的伟大,感受盘古的牺牲精神。
教案难点
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
2、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训练点
1、按“总分”构段方式仿说句子。
2、积累文中词语,如:隆隆的雷声……
3、复述故事。
第一课时
教案要点
掌握生字词;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案过程
一、激趣引入学习。
1、同学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评价:肯定学生书读得多、知识丰富)
2、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出示课题,读课题,解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观看多媒体课件,老师讲故事,同学们边听边想:故事告诉你什么了?(盘古创造了天、地。
)
2.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
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
(1)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2)指名比赛读词语。
(3)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4)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3.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价正音。
(二三自然段重点齐读。
)
4.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朗读提升、自由练读,把自己最愿意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案要点
1.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案过程
一、开门见山
1、课文的哪句话是直接写“盘古开天地的”,划出句子,读一读。
2、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
二、研读感悟
1.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2、谁能用讲故事的语气来为我们的课文开个头?指名练读第一段。
3、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
齐读课文第一段。
4.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读读,说说。
重点指导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轻”“重”,“清”“浊”,“上升”“下降”,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6.盘古究竟是怎样创造的美丽的宇宙究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1)、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除了课文写的这些,你还能想到盘古的身体哪些部位变成了宇宙的什么?
②第四自然段的句子前后有什么关系?
③总分段式。
仿照第四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说一段话。
可以从下面的话题中选择一个接着说,也可以自己确定内容。
A.“公园的景色真美呀。
”
B.“超市里,商品的种类真不少。
”
C.“我们的校园可美啦!”
(3)、师:()的(),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课文中有哪些?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读读,有什么感受。
体会世界的美丽8、师: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想说什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这美丽的画面。
(齐读第四自然段)(点拨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自由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9.多次咏叹中心句,激发对盘古的敬仰与赞叹
师: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齐读)
师: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辉煌……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齐读)
师: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
(师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齐读)
三、复述故事。
1.先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再将每段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2.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评议复述中出现的情况,如顺序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
四、小洁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盘古。
盘古,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留在我们脑子里的有盘古的创造的精神。
其实《盘古开天
地》这个神话故事也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让我们也同样记住这些可敬的具有创作精神的劳动人民。
五、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积累文中词语。
如:隆隆的雷声……
板书设计
天
盘古开用自己的一切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地
课后作业
一、我能填。
jiàng zhòu bēn xī
下()宇()()流不()
()ú()ōng ( )uàng( )ào x()
逐渐祖宗创造血液
二、填空。
( )的气息( )的大地 ( )的风 ( )的江河 ( )的云 ( )的花草树木( )的雷声 ( )的雨露 ( )的宇宙
三.多音字开花
倒 dào()降 jiàng ()露 lòu ()
dǎo () xiáng() lù()
四、我会积累。
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找找抄抄。
19、赵州桥
教案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
会写“县、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设计、参
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
豪感。
教案重点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
教案难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训练点
1、摘抄课文好词句。
2、写话练习:夸夸赵州桥
第一课时
教案要点初读感知,自主感悟,识字学词。
教案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认识哪些桥?(解放大桥、南京长江大桥……)
2、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看看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
板书:赵州桥
3、交流各自所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轻读课文,注意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指名逐段读并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出示,指名填写)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再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赵州桥给你的印象?
(历史悠久、世界闻名、雄伟、坚固、美观……)
三、教案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认读生字表上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字典理解:横跨、创举、缠绕、桥墩。
(3)、联系上下文理解:雄伟、坚固、美观。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
(2)指导书写最容易写错的字。
四、小结。
明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赵州桥如何雄伟、坚固、美观?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案要点
在读中品词斌句,品学文,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积累文中的好词。
并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检查
1、谈话: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赵州桥》(板书课题)。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法。
1、指导学习第1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
(3)指导朗读
(4)总结学法,第1段的学习过程是以朗读为主线,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方法是:一读,了解写了什么;二读,抓住词语,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三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
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创举”各是什么意思。
3、出示文字投影片: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
(1)“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句式。
(2)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4、指导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5、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1)轻声读课文,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认识过渡句)过渡句有什么作用?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组织汇报
①反复朗读,理解分号的作用。
②初步认识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写法。
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指导朗读。
5、师引导:此时,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自豪、佩服……)
三、读课文,回顾总结
1、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它的建造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让我们一起夸夸赵州桥。
(同桌——全班)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第三自然段句子和你喜欢的句子。
2、写话练习:夸夸赵州桥仿写:街口大桥
3、搜集更多有关桥的资料或图片。
板书设计:
美观
雄伟坚固
赵州桥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堂练习:
一、形近字组词。
抵()垮()使()砌()县()底()
匠()跨()史()彻()具()匹()
二、多音字组词。
爪zhǎo()似sì()
zhuǎ() shì()
三、选词填空。
坚定坚强坚固
1.小红军充满了革命必胜的( )信心。
2.这座房子看起来很( )。
3.小明是个( )的孩子。
四、读读填填。
这座桥不但(),而且()。
桥面两侧有(),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刻着两条飞龙,()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刻着双龙戏珠。
()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资料袋:
赵州桥的传说
千百年来,赵州桥不仅因其结构科学、造型优美而饮誉中外,而且留下了许多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
相传古代,洨河上一到夏秋两季便浊浪翻滚,常常泛滥成灾,两岸百姓有急事谁也过不了河,平时也只能靠木船摆渡,很不方便。
一天夜里,月光皎洁,工匠祖师鲁班,赶着白花花的羊群来到洨河边,瞬间,羊群化作各种各样的石头。
鲁班挥锤动工,直至拂晓时分,一座雄伟壮丽的大石桥身披晨曦横跨洨河两岸。
这一喜讯即刻轰动了四周的百姓,人们奔走相告,同时也风闻到仙界。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十分惊讶,约了柴王爷一同试桥。
只见张果老倒骑毛驴在前,驴背褡裢里装着日月星辰;柴王爷推车在后,车上装着五岳三山。
二人行至桥中央,桥被压的摇摇欲坠。
鲁班见势不妙,飞身跳入水中,一手将桥托起,才使大桥安然无恙。
桥面上还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和驴蹄印,桥面下留下了鲁班的一个大手印。
如今,这些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赵州桥建造三绝
三是洞砌并列式。
石桥的洞一般有两种砌法。
一种叫“纵联式”,像砌墙一样,一层一层住上砌,各层石块相互交错。
这种砌法砌成的桥洞是一个整体,比较牢固。
一种砌法叫“并列式”,并排砌成许多道窄券,合成一个整券。
赵州桥的建造采用的是并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M宽的大券。
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
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案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自学能力。
教案重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教案难点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条件的可要求上网。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训练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培养自学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
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⑴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
⑵一介绍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二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三介绍了北桥
头的场景。
3、学生质疑,随机解决一些问题。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交流下面问题: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5、课文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1、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2、师相机板书与第一自然有关的知识。
3、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在预习中把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许多内容学懂了。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观图激情,感受画面的精彩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展卷让学生观赏。
2、师配乐解说画面部分精彩内容。
3、老师激情: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
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
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
五、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再现画面,激情朗读课文第5小节。
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生动有趣的课文,现在你最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小诗,与学生共勉。
学法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交流经常运用的学习方法。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中华文化真叫绝!
六、自选作业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