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片段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片段及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片段及反思
这段时间一直在讲文言文,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能把一篇文章讲好。
可是始终没有适宜的答案,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我得出一点体会就是在讲授一篇课文时,在教学起始阶段肯定要抓住课文的“纲〞,以援助学生快速了解课文结构思路。
这不只是为研习课文重点内容铺垫,也是在训练学生清楚思维的习惯。
而对课文的题目进行研读,搜索出关键字词,往往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快速抓住文章的纲,进而整体认知学习内容。
试举教学一例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片段
1.首先带着学生搜索题目中的关键词:退。
2.提问学生,如果把这个“退〞字作为一个语素,可以组成哪些词?辨析之后,确定只能是“退敌〞“退兵〞,因为它必须含有“使向后移动〞的意思。
3.商量,课文围绕“退〞展开哪些内容?包含“退〞因、“退〞法、“退〞的结果,结构清楚。
左传叙事详备的特点]
4.商量,标题为什么不作“退秦晋师〞而是“退秦师〞?了解秦、晋与郑的矛盾以及秦晋之间的矛盾。
目的在认识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瓦解秦晋联盟的智慧。
5.分析烛之武说辩内容及层次,了解左传长于辞令的特点。
此次设计因为抓了一个“退〞字,便快速理清了文章结构,认识了烛之武的形象,了解了左传叙事详备、长于辞令的特点,可谓顺藤摸瓜,纲举目张。
教学中,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
教学效率高。
一点反思:
读古文,应着眼于提升同学们的文学和文化修养,而不是把大部课堂精力放在让同学们识记文言字词上。
多年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上可能已经陷入重大
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对文言文字词和句式的教学,花的时间过多,教的内容过多,过细。
任何教学行为及内容都必须有它的课程意义。
让许许多多充满探询欲望和审美与思考渴求的年青生命花费如此庞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识记如此大量的、如此细致的文言实、虚词和各种句式,让同学们单独摘出来,通过各种练习题出出来,反反复复,死记硬背,这种教学行为的课程意义到底在哪里?当然,这不是说应放弃古汉语根底知识的学习,而是说应把它限制在肯定的范围和程度。
那么文言文教学的课程意义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文学与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历史存留下来的经典文本中的血肉饱满的历史人物,心贯长虹的伟大人格,浅斟低唱的人生感想,丰厚博大的睿智哲学,有多少文化,多少生命,多少人生的悲喜值得我们去关注、解读和体验啊,学习这些由遥远历史涌向我们的经典,怎几个字词句式了得!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老师们在文言文备课时较之现代文备课倍感轻松的原因。
把大量的孤立静止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记住了,然后能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就视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完成了。
这种教学观是不可取的。
我们可以想像,少有思维碰撞,少有感想体验,少有人格生命的触摸,少有在历史长河中的沐浴,而只有或多有孤立烦琐字词的干瘪识记,这样的课不苍白吗?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是多么地痛苦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