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种植采收加工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建立菊花种植、采收、加工、储存标准操作规程,保证菊花种植、采收、加工、储存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范围:菊花种植基地
责任:种植户、物料部、中药材基地事业部、质量部、技术部
内容:
1、概述:菊花为菊科植物,以头状花序入药,为大宗常用中药, 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头晕头痛等症。

经常饮用菊花茶有避暑除烦,情心明目之功用。

菊花喜温暖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怕水涝,但苗期、花期不能缺水,菊花属短日照植物,对日照长短反应很敏感,每天不超过10小时的光照,才能现蕾开花。

2、种植:
2.1选地整地:菊花适应性很强,种植菊花的土地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宜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质丰富的土中生长为好。

粘地和低洼地不宜种植,盐碱地不宜种植,忌连作。

冬闲地于冬前深翻晒垡,耕深20cm以上。

施入基肥后,耕翻20cm,耙平,并按南北向筑成高30cm、宽200cm左右的宽畦。

苗地、大田同法处理。

2.2种苗培育:繁殖方法有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

2.2.1分株繁殖:第1年待花季结束,选择无病、无虫口、无冻害、健壮、具本栽培类型特性的菊花植株做种株。

选定的种株让其继续生长至12月中旬枯倒后,割去地上部分残枝,铺2—3cm厚废弃秸秆,并将根部培成5cm高的土垄,翌年初春地温上升至5℃左右除去覆盖物,浇透水,待菊花发芽出苗,至菊花幼苗长至约15厘米高时,将全株挖出,按苗数分成数株,立即栽植于大田。

一般一亩老苗可栽15亩左右的生产田。

2.2.2扦插育苗:以嫩茎扦插育苗为主。

第1年待花季结束,选择无病、无虫口、无冻害、健壮、具本栽培类型特性的菊花植株做种株。

选定的种株让其继续生长至12月中旬枯倒后,割去地上部分残枝,铺2—3cm厚废弃秸秆,并将根部培成5cm高的土垄,第2年初春浇水肥,使其发芽,长出菊苗。

一般在4-5月份,选择粗壮、无病害的新技作插条。

取其中段以上为佳,剪成10-15厘米的小段,用生根素和多菌灵500倍液处理插条,然后将插条插入苗床,行距20-25 厘米,株距6-7厘米、压实浇水,约
20天左右即可发根,每隔一个月后追施一次人畜粪水,苗高20厘米时可出圃移栽(地上至中部的老茎因再生能力弱一般不做扦插育苗使用)。

2.2.3移栽: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

选阴天、雨后或晴天的傍晚进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珠距各40厘米挖穴,穴深6厘米,然后,带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

栽后覆土压紧,浇定根水。

3、田间管理:
3.1中耕除草:移栽后7-10天菊花缓苗后转入生长期,此后田间管理以中耕除草为主。

在菊花整个生长期间要除草2-3次,前期稍深锄,入伏后宜浅锄。

3.2肥水管理:在菊苗生长阶段,应每隔10~15天浇施肥水。

3.2.1基肥:本着重施基肥、轻施苗肥、补施蕾肥的原则,前期以农家肥为主,后期则以速效肥料为主。

栽种前施足基肥,结合整地翻耕,每亩地施入或开沟条施人粪尿、羊栏肥、鸭粪等有机肥1000-1500kg,并配施磷肥50kg。

3.2.2追肥:
3.2.2.1促根肥:移栽后20天、缓苗后10天左右追施促根肥,每亩地穴施尿素l0kg或25%复合肥15~20kg,每4株施1穴,穴深5~6cm。

3.2.2.2发棵肥:7月中旬追施发棵肥,选阴雨天每亩撒施尿素l0kg,或选晴天浇施厩粪水1000kg。

3.2.2.3促花肥:9月中旬追施促花肥,于阴雨天每亩撒施25%复合肥35~40kg,并且每隔7天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连续施3~4次。

9月上中旬为菊花现蕾期,需肥量大,应及时追施尿素或复合肥15—20kg,促使花蕾增多、增大,开花整齐,以后视生长状况可再施1~2次。

3.3打顶:当菊苗高30cm时开始打顶,抑制长高,促使侧芽萌发分枝。

一般需打顶3~4次,第1次在7月中旬,第2次在7月下旬一8月上旬,第3次在8月20~25 13。

第1次应重打,用手摘或用镰刀打去主干和侧枝7~10cm,留高30cm;第2次和第3次则应轻打,摘去分枝顶芽3~5cm。

应选择晴天植株上露水干后打顶。

打顶或摘除的菊花头应集中带出田外。

3.4培土:每次追肥和第1次打顶后,应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培土壅根,增强根系抗倒伏
能力。

3.5防渍抗旱:菊花为旱地作物,怕涝怕旱,需开好沟、筑好畦(特别是低洼田块),做到排灌畅通。

遇到春雨及梅雨天气,如沟渠不畅造成田间积水,容易出现沤根现象,造成基部叶片枯萎甚至全株死亡。

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菊苗一旦出现失水萎缩,应及时沟灌抗旱,促进正常生长。

秋季遇干旱则要进行浅沟灌水,一般晚上灌水,白天排干,以保证菊花花蕾膨大对水分的需要。

4、病虫害防治:危害菊花的病虫害主要有枯萎病、锈病、斑枯病、花叶病、蓟马、菊天牛、蚜虫等。

4.1病害:
4.1.1枯萎病:
4.1.1.1症状:发病初期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成浅褐色,横剖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裂开。

湿度大时产生白霉,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

该病扩展速度较慢,有的植株一侧枝叶变黄萎蔫或烂根。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

4.1.1.2发病原因:在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

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7℃,最低17℃。

该菌只为害菊花,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2周即现死株。

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特别雨后积水、高温阴雨、施氮肥过多、土壤偏酸易发病。

4.1.1.3防治方法:
4.1.1.3.1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灌上述对好的药液0.4-0.5L,视病情连续灌2-3次。

4.1.1.3.2用无病老根留种,轮作、筑高垄,拔除病株。

4.1.1.3.3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科学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湿气滞留;及时剪除田间病枝,减少传染源。

4.1.2锈病:
4.1.2.1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浸染叶柄和茎部。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下表面出现浅黄色小斑点,后在叶背形成黄褐色至深褐色的疱状突起,随着疱状物破裂,散出许多黄褐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夏孢子堆。

发病后期,在叶背或在叶柄和茎上出现深褐色突起,上被有栗褐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冬孢子堆。

病斑组织最后枯死,受害叶萎谢。

4.1.2.2感染条件: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6~21℃,浸染一般发生在16~27℃。

温暖及相对湿度较高(85%以上)的环境有利病菌萌发侵入。

4.1.2.3防治方法:发病期间,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汾剂500倍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4.1.3斑枯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开始叶片上出现圆形黑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较大的病斑,近叶脉处的病斑的发展受到叶脉的限制,呈不规则状;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间灰黑色,并产生小黑点;严重时几个病斑会愈合成大斑,而导致叶面凹凸不平,甚至卷曲或焦枯脱落。

防治方法:收获期彻底清除病残体,避免田问高湿。

发病初期交替喷洒1:1:200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防治。

4.1.4花叶病:菊花染病后抗病品种表现为轻型花叶或不显症,在感病品种上,可形成明显的花叶症状或坏死斑,严重的产生褐色枯斑。

防治方法:选无病株留种育苗,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及时防治蚜虫。

4.2虫害:
4.2.1蓟马:可于冬春季清除田问杂草消灭虫源,发生期喷洒10%吡虫啉1000倍液防治。

4.2.2菊天牛:防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菊花茎梢出现萎蔫时,于折断处下方约4cm处摘除后集中销毁;另一种是于5~7月,在早晨露水未干前捕杀植株上成虫。

4.2.3蚜虫:菊花受蚜虫危害最严重,从苗期到花期均有发生,其中菊姬蚜最常见。

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嫩梢、花蕾或叶背上吸取汁液。

防治方法:铲除田四周杂草,蚜虫发生期喷洒10%吡虫啉1000倍液防治;保护和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等天敌等。

菊花现蕾后应禁止用药。

5、采收与加工:
5.1采收:栽植当年11月上旬,花瓣平直,有70%花心散开时第1次采收,隔5~7天第2次采收,再过7天第3次采收。

应在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采收,摘下花头。

如遇早霜,应提前采收。

5.2杀青:鲜花采回后,薄摊晾2~3ll,然后将已散去表面水分的花头放入直径33em 的小蒸笼内,花心朝外,拣去枝、叶等杂质,厚度以4朵花高(3-4cm)为宜。

上笼后即放在蒸汽上蒸,保持笼内温度90℃左右,蒸时火力均匀。

蒸1-2min后将蒸笼一起取出。

5.3晾晒:将已蒸煮杀青过的菊花立即扣倒在竹帘或芦席上晾晒,晒1-2天后翻花1次,3~5天后至七成干时,置通风的室内摊晾,经2~3天后再置室外晒干即成。

4、包装、储藏:将分好等级的菊花打包成标准件,置于阴凉干燥处存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