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本的经济发展史》的一些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日本的经济发展史》的一些感想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原料、燃料大量依赖进口。
其国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与中国的云南省基本相当。
但就是这样一个要素资源禀赋极其稀缺、1870年人均GNP不足英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的国家,到1989年其人均GNP却已是英国的1.6倍,美国的1.1倍。
日本经济的发展史,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奇迹令人着迷,发人深思。
在诸多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书中,日本学者南进亮的《日本经济发展史》一书算是一本代表作,其丰富的内容和翔实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的现代经济增长之路。
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对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一个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的国家而言,相信也会有诸多借鉴与启示。
在此本人归纳了以下几点,也算是一些心得吧。
1、教育是民族之本。
很多人把日本经济的起步归因于明治时期政府所采取的开明政策,但在本书的研究中却认为,从江户时代继承下来的优秀劳动力,对明治经济及其以后的大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口素质是全民教育普及的成果。
日本的“私塾在1868年达到12000-13000所,学生人数达到837000人,估计在维新时期接受私塾教育的男子占43%,女子占10%左右。
根据R.P道尔的推测,维新时期日本的读写普及率比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还高出很多。
”“道尔还引用了1877年一个法国人所写的话:日本的初等教育已达到使我们羞愧的程度。
”,“日本早在1872年就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
”(第14-15页)事实证明,正是基于发达初等教育的全民素质提高,才使得维新时期新发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后期技术引进得以快速而又圆满的实施。
2、发展战略与竞争环境是经济实现追赶的关键。
日本是格申克隆意义的相对后进性国家,工业化初期经济存在紧张状态,技术落后。
但日本通过选择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最终实现经济追赶。
同时,日本国经济的奇迹是与竞争机制与环境密不可分的。
德川时代的日本,日
本处于幕府地方分权式的统治之下,全国经济与市场处于完全分割的状态。
自明治维新后,随着一系列旧制度的废除和西欧先进制度及技术的引进,日本现代的政治、金融和财政体系逐步确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民间资本的发展的历史经验。
书中表明,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在日本民间投资活动都比政府的活跃,活跃的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相互补充,一方面通过资本增加提供了潜在的生产力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消费和出口创造了有效需求结果。
3、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日本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包括制度与技术创新。
明治时期的地租改革既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货币地租的实施为农村劳动力从落后的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造船奖励法、航海奖励法极大地促进了日本造船业和海运业的发展,并为以后工业化走钢铁国产化道路奠定了基础;外资法的通过,使得国外先进技术潮水般涌进日本,学习效应与技术溢出极大地缩短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技术差距。
在技术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视研发投入,50年代后期实际研究费用增加率就几乎和技术引进率相等。
事实证明,创新活动是日本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源泉。
4、企业家精神是经济的灵魂。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而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的灵魂。
日本的企业家是熊比特意义的,具有创新思维,冒险精神。
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的创业史是日本经济发展史的浓缩,日本企业的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历程是日本经济巨变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