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习水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习水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对峙/投掷 祈祷/倒春寒 诡谲/一蹶不振
B.扁舟/扁平 启碇/沉淀物 脊椎/椎心泣血
C.拓印/拖沓 抹粉/抹不开 铂金/厚此薄彼
D.复辟/精辟 戏谑/头皮屑 惬意/翻箱倒箧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气慨 大发雷霆 独挡一面 唇亡齿寒
B、脉搏 胡搅蛮缠 和盘托出 汗流夹背
C、涵养 励精图治 哀声叹气 试目以待
D、副刊 异曲同功 青出于兰 难辞其咎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影片的震撼力来自它深邃的立意、厚重的内涵、完美无缺的人物刻画和精到完整的舞台结构,来自它为人物所构设的悲剧命运的不可逆转性,这些共同构建了它的美学品位。

B.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滁州任知州期间,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至今
,关于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记》的报道还常常屡屡见诸于报端。

C.《立秋》是用传统创作方法反映地方文化的戏剧,它所蕴含的很深刻的一个意义就是要提醒现代人,我们的华夏五千年文明是令人骄傲的,它的文化积淀广博而深厚。

D.中国传统文化的“悲秋”情结延续了几千年,秋之肃杀与人之断肠总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而艺术作品,要有一个可以“组成本质的个别标志”来作为寄寓主题、情感。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 。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 的行为如不停止,将自毁自己的生存空间。

发展经济对于环境保护事前有周密的规划,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 ,左右为难了。

A.间不容发 作茧自缚 畏首畏尾 B.刻不容缓 玩火自焚 畏首畏尾
C.刻不容缓 作茧自缚 举棋不定 D.间不容发 玩火自焚 举棋不定
5.下列加点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往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多是在离任时进行。

这种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漏洞,近乎于“马后炮”,没有真正体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要求。

B.下车伊始的老杨不顾长跋涉带来的疲倦,没有回家歇歇脚,就兴冲冲地带着新菜种到地里去了。

C.班主任多作良性暗示的美芹之献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我终于可以轻装上阵了。

D.每逢节假日,一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

他们或是将手表带拆下,或是将音响和原配话筒分开,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每小题3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简陋的石器到高精尖仪器,从茹毛饮血到各式精致菜肴,从原始粗糙的石洞到豪华的别墅,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强大能力当让天地惊叹畏惧。

最初的人类,食物和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面对可能的频繁迁移,天然住所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洞穴、树木都是躲避天敌的良居。

当满足了身体基本的保护和取暖问题后,人类开始致力于打造一个舒适的栖息环境。

于是,农耕取代了狩猎,天然的洞穴变成了巧手搭建的房屋。

随着建筑技术不断更新,人们开始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

从木石合用的各式建筑,发展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

到了现代,房屋建造从根本上发生了变革。

人工材料取代了天然建材,结构更加稳固,外观愈加独特。

钢筋水泥打造的城市群从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当人类为自身驾驭自然的能力信心满满时,生态的反作用力也开始困扰我们。

工业社会的经济体系建构在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基石之上,而对能源、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所失虑。

高发展带来的是高消耗、高污染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

如果说,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而导致区
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破坏的则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大面积与大规模的建筑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资源。

文明在经过数十世纪的成长与进步之后,正在面对“拐点”到来的可能。

除了高楼,我们还能住在哪里?低碳,正成为解救地球危机的密码。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充分发展阳光、风能、生物质能……低碳重构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

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宣扬着“和谐城市”的理念,以回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各项场馆积极践行了“实验室中的科技梦想”。

而回顾人类各种过去时或进行时的住宅,似乎也可以与和谐的城市理念遥相呼应。

成本低廉、环保节能的草屋,远离喧嚣的穴居,默然回归自然的极地冰屋,像鸟儿一样搭建的树屋,就连海上货运划时代的产物——集装箱也可以变身循环经济住房……这些并不是哗众取宠或所谓的行为艺术,它们与钢筋水泥建筑物的并存,是一种对文明的尊重态度,一种善待地球的最亲近方式,一种认知抑或精神上的享受。

在这样的房屋面前,我们不再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并对自然发号施冷,而是充分尊重并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稳定与和谐。

住房的回归、维持与创新,迈出的是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而言却是一大步
6.下列有关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在工具、饮食还是居住领域,人类都表现出足以让自然惊惧的、强大的征服能力。

B.当食物和生活得到稳定的保障,人类便从寻求临时性的天然居所转向追求固定性的人工住宅。

C.钢筋水泥等人工材料取代自然木石成为建筑材料,成为现代房屋建造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唯一标志。

D.从木石合用的各式建筑到现代的城市群,某种意义上表现了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步伐。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是构建工业化经济体系的基石,但他对能源、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所失虑。

B.生态系统的破坏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

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远甚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

C.现代工业造成人类聚居局面,随之而起的城市化进程则加剧了城市群扩大带来的资源消耗,于是生态系统的破坏由区域性而波及全球。

D.文明的“拐点”可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成长途中的警示,也可以是不同于传统的其他生存形态和更加优化的社会发展模式的预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意味着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则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人类未来文明的关键路径。

B.“和谐城市”的理念,是对上海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回应,由此使得城市与乡村在响应“和谐”的进程中并驾齐驱。

C.草屋、穴居、冰屋、树屋、集装箱等人类住所,之所以能与钢筋水泥建筑并存,是因为它们同样尊重文明,同样体现出人类对地球的善待。

D.从驾驭自然到善待自然,人类文明以居住领域一小步的迈出牵动着整体一大步的迈进,“人类还能住在哪儿”这一问题值得全人类深思。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大明湖之春
老舍
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

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

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

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

“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

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

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

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

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

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

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

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

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

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

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
算作名胜。

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

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

水,可大难找了。

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

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

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

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

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

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

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者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⑦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

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

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

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

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

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

“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

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
──静静的立在山头上。

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

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

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

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第三十六期)
【注】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

《大明湖之春》即是由他出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

9.文中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5分)
10.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作者笔下春天和秋天的大明湖各有什么特色。

(4分)
11.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请就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做出赏析。

(6分)
(1)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3分)(选自第3节)
(2)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3分)(选自第
6节)
12.文章结尾处,作者说“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用不少篇幅“说了大明湖之秋”的原因,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5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二)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

毅怪视之,乃殊色也。

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

妾,洞庭龙君小女也。

父母配嫁泾川次子。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舅姑毁黜以至此。

"言讫,欷流涕,悲不自胜。

又曰:“长天茫茫,信耗莫通。

心目断尽,无所知哀。

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

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

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

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

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悲泣且谢,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

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

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

因而随之,无有碍矣。

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

”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毅深为之戚,乃致书囊中,引别东去。

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

洞庭之阴,果有社橘。

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

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

”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

夫曰:“此灵虚殿也。

”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

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

君望毅而问
曰:“岂非人间之人乎?”对曰:“然。

”因取书进之。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须臾,宫中皆恸哭。

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柳毅传》节选)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夜缒而出 B.阙秦以利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秦伯说,与郑人盟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
A.妇始楚而谢。

楚:凄楚 B.致负诚托,又乖恳愿。

乖:违背
C.语毕而宫门辟。

辟:打开 D.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

罹:离开
15.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 B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C还家,乃访友于洞庭 D 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1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分)
(2)或以尺书寄托使者,未卜将以为可乎?(3分)
(3)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4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白沙渡
真山民①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②。

与鸥分渚③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杜鹃④。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他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

②暝烟:傍晚的烟霭。

③渚:水中小块陆地。

④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

17.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起到什么作用?(5分)
18.“邀月共船眠”中的“邀”字用得相当精妙,请简要赏析。

(5分)
五、默写
19.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但我不能放歌, ,
(2) , 行李之往来,
(3)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
(4)书生意气,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六、语言表达
20.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5分)
由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联合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动4日宣布,已有40位亿万富翁或者家庭承诺,将把自己的过半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

40位亿万富翁主要为白手起家的大亨。

除了盖茨夫妇及巴菲特外,还包括微软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利森、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华裔生物制药大亨陈颂雄夫妇、《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等。

此外,洛克菲勒家族族长戴维洛克菲勒、希尔顿家族的巴伦希尔顿等大家族继承人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创始人特德特纳也出现在名单之列。

(1)请为本段文字拟一个标题。

(2分)
(2)针对此事,请简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3分)
21.右图是丰子恺先生的图画《好鸟枝头亦朋友》。

请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4分)
(1)描述画面内容(2分):
(2)揭示画面寓意(2分):
22.仿照示例,以“幸福”为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使用比喻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微笑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照亮着陌生的面庞;
微笑是春风中衔泥的归燕,温暖着失修的家园;
微笑是夏夜里清爽的晚风,快意着热燥的心房。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人性美是天然的璞玉,不事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

在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中,不乏人性的美丽,只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就会发现人性的光辉。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谁对你产生过深刻影响?又有谁给了你人生的启示?
请以“人性的光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肖像、动作或心理等,凸显人物个性。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中不能出现学校、地域等显示考生真实身份的信息。

1.B
试题分析:B项diàn,zhuī/chuí;A项dào,jué;C项tà,mǒ/mò,bó;D项。

A慨—概 挡当夹哀兰功工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成效。

作同工异曲曲调不同,却同样美妙。

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同样的效果。

3.A
(B项“见诸于”重复,C项“很深刻的”和“一个”语序不当,D项缺少宾语中心词,在句尾加“的载体”)
4.C
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间不容发”间:中间。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难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刻不容缓”刻:指短暂的时间;缓:延迟。

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作茧自缚”原意是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然后从虫到蛾。

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

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玩火自焚”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

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畏首畏尾”畏:怕,惧。

前也怕,后也怕。

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举棋不定”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

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第一处是说“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强调的是形势紧迫,所以用“刻不容缓”。

第二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不能说是“勾当”,因此用“作茧自缚”。

第三处前面说“发展经济对于环境保护事前有周密的规划,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强调拿主意时的态度,故使用“举棋不定”。

5.A
(“马后炮”:象棋术语,借来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B项“下车伊始”;官吏初到任所,初上任。

C项“美芹之献”;泛指救国之良策,常用于自谦。

D项“拉大旗作虎皮”:指打着某种旗号虚张声势来吓唬人,蒙骗人,此句无“虚张声势”意)
6.
试题分析:C项以偏概全。

并非唯一标志,因为现代房屋的根本性变革不仅体现在建筑材料的更替上,还体现在结构和外观的改变这些方面。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A项张冠李戴。

原文并未明确指出“对能源、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所失虑”的是亚当?斯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B项无中生有。

原文并没有提及“乡村”对于“和谐”的响应,也没说乡村和城市的并驾齐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1)作用: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上文大明湖景色的总结,引起下文对大明湖作为名胜的一面的描写(1分)。

(注:只回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不给分。


②暗藏了作者情感的转换:由对大明湖景色被 “糟蹋”的惋惜转到对大明湖作为北方名胜的欣赏。

(1分)
(2)理由:是北方水城的必要条件,绝无仅有;湖中的出产丰富而名贵;秋天的大明湖空阔明朗。

注:每点1分,共3分。

10.
大明湖的春色特点:不大、不明、不湖(1分):湖中多坝,水黑且不清,水定无波,一望无景,气味难闻。

(1分

大明湖的秋景特点:明朗(1分):晴暖无风,湖宽水静,充满画意。

(1分)(总说1分,分析1分)
11.
(1)抓住“大明湖”这个极好听的名字,并巧妙地把三个字拆开来与它的实际状况进行对照,以认识的反差给人以新奇深刻的印象,化简明之语为繁复的句式表现作者心中的失落、惋惜和轻微的埋怨。

(2分,点出“拆词法”1分, “对比”或“繁复的句式”各1分,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2)“阔气”是很幽默的说法(1分),本指家庭富有,这里表现了大明湖大白莲花的名贵和高雅,(1分)其中流露出作者的喜悦、骄傲之情(1分)。

12.
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与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相对比(或衬托、反衬等),(3分)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1分)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

(1分)
13.B
14.15.16.1)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那么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关键词:有益于君,状语后置;敢;敢以烦执事,省略句各1分)
(2)假如请你把书信传给侍者,不知道可以吗?(关键词:“或”、“寄托”、疑问语气各1分)
(3)女子于是解开短袄,从中拿出书信,行两次拜礼献给柳毅,向东远望悲哀地哭泣,好像不能承受(哀情)。

(关键词:“再拜”、“进”、“东望”、“不自胜”各1分)
【文言文翻译】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仪凤年间,有一位书生柳毅,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取,准备回到湘水边的家乡去。

走了六、七里,忽然有一群鸟直飞起来,(他的)马受了惊吓,向道边飞奔,又跑了六、七里,才停了下来。

只见有个女子在路旁牧羊。

他觉得奇怪,仔细地打量,却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子。

柳毅忍不住问她道:“你有什么痛苦,把自己委屈到这种地步?”女子开头现出悲伤的神情,向柳毅道谢,接着哭了起来,回答说:“我是个不幸的人,今天蒙您关怀下问。

但是我的怨恨铭心刻骨,又怎能觉得渐愧而回避不说呢?希望您听一听。

我原是洞庭龙王的小女儿,父母把我嫁经泾川龙王的二儿子,但丈夫喜欢放荡取乐,受到了奴仆们的迷惑,一天天厌弃、鄙薄我。

公婆折磨我,赶我出来,弄到这个地步。

”说完,抽泣流泪,悲伤极了。

接着又说:“洞庭离这里,相距好远啊,无边无际的天空,无法传通音信,心用尽,眼望穿,也无法(使家里)知道我的悲苦。

听说您要回到南方去,您的家乡紧接洞庭湖,也许可以把信托您带去,不知道能够答应吗?”柳毅说:“我是个讲义气的人。

听了你的话,心里非常激动,只恨我身上没有翅膀,不能奋飞到洞庭,还说什么答应不答应呢?可是洞庭水深啊,只怕人世和仙境有明暗之分,道路不通,以致辜负了你热忱的嘱托,违背了你恳切的愿望。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给我引路吗?”女子一边悲伤地哭泣,一边道谢说:柳毅请她说说。

女子说
:“洞庭的南岸有一棵大橘树,当地人称它社橘。

您(到了那里)要解下腰带,束上别的东西,在树干上敲三下,就会有人出来招呼您。

(您)就跟着他走,不会有什么阻碍。

希望您除了报信之外,并且把我(告诉您的)心里的话都说给我家里的人,千万不要改变!”柳毅说:“一定听你的话。

”女子就从衣襟里拿出信来,(向柳毅)拜了又拜,然后把信交给了他。

(这时她)望着东方,又掉下泪来,难过极了。

柳毅也很为她伤心。

(他)把信放在行囊里,(柳毅和她)告别向东走。

走不到几十步,回头看看女子与羊群,都不见了。

一个多月后,(柳毅)回到家乡,就去洞庭访问。

洞庭湖的南岸,果然有一棵社橘。

(他)就换下腰带,在树上敲了三下。

一会儿有个武士出现在波浪中,(向柳毅)行了礼问道:“贵客刚从什么地方来的?”柳毅先不告诉他实情,说:“我特来拜见大王。

”武士分开水,指出道路,带着柳毅前进。

武士说:“这里的灵虚殿。

”才说完话,宫门大开。

一群侍从象影子跟随形体,象云气聚拢拟的簇拥着一位身穿紫袍,手执青玉的人出来了。

武士跳起身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王!”立刻上前报告。

洞庭君打量着柳毅说
:“这不是人世间来的人吗?”柳毅回答说:“是。

”于是拿出信来,交给了洞庭君。

洞庭君把信看完,用袖子遮住脸哭泣起来,说:“这是我做父亲的过错,我看不明,听不清,因而同聋子瞎子一样,使闺中弱女在远方受陷害也不知道。

你是个不相关的路人,却能仗义救急,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过了一会儿,听到宫里发出一片哭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