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犹豫型标记语的语用石化现象_郑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英语学习者犹豫型标记语的语用石化现象*
中科院研究生院郑群
提要:本文以MICASE的口语讨论部分为参照语料库,对比分析COLSEC语料库和自建的研究生口语语料库(GSSC),分析了犹豫型标记语的类别、差异以及学习者潜在的语用石化倾向。
本研究揭示出(1)中国英语学习者多用无声停顿和重复表述来表示犹豫和话语空缺,而本族语使用者用小词来延缓话语的情形比较常见;(2)在部分小词的使用上,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语用石化倾向。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犹豫型话语并使用何种犹豫型话语来维系话语连贯至关重要。
关键词:犹豫型标记语;语用石化;小词;学习者
一、引言
日常交流和书面语或有准备的演讲不同,谈话方在话语选择和组织上思考时间有限,势必产生犹豫和不连贯的话语。
这种在线(on-line)思考更多是认知的,而不是句法的,因为说话者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谈话位置和已有知识,还要考虑对方的认知能力以达到最佳的话语效果(Biber等,2009:1052-66)。
适度的犹豫型标记语不单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认知框架,同时还具有语篇接续功能,如维系话轮,强调语势或传递话轮等功能。
必须指出的是,犹豫是自然口语交流的重要特征;曾经有学者认为,话语流利的因素取决于语速、无停顿以及自然韵律和重音;但是基于口语语料库的调查显示,自然口语绝不是没有停顿的话语,其流利性取决于以下因素(McCarthy,2006:4):(1)谈话双方能连续并适切地交谈,没有不自然的停顿;
(2)谈话双方能使用公式化语块(也就是for-mulaic chunks,如and then,I mean,you know等,下文称之为小词或话语标记语);
(3)话语本身是流畅的,也就是谈话双方互相配合,好比两条河流交汇而无断涸。
由此可见,犹豫的方式和长短能产生不同的认知效果,并直接影响谈话的流畅性。
为避免因过长停顿造成话轮丧失,如何填补空缺和修正口误应该是话语顺利延续的重要手段(邱明明、王吉民,2008)。
如上所述,口语表达流利性的主要特征是谈话双方适切交流并相互配合,既不能产生过多不自然的停顿或犹豫,也不能像书面语表达一样字斟句酌,毫无停顿。
一些学习者将准备好的谈话内容全部背出来,且不论韵律和重音的表述是否自然,单单这种“背书式”的口语就给人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未给听话者留下任何思考和回应的空间。
说话者有备而来,听话者被动接受,话语陷入单向交流的境地。
这说明,自然停顿不是不停顿,犹豫表达不是不表达,而是采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述犹豫,从而维系话轮并传递信息。
Biber et al.(2009:1053)认为,自然话语的犹豫性特征主要表现在:(1)无声和有声停顿;(2)重复,如they put on their,their fake accent;(3)重述并修补序列,如I don’t think you sh-,I think you should…;(4)不完整话语,如So it was just,you know;(5)句法混搭,如前半句用you were,后半句用you don’t。
在修补序列和不完整话语中,我们注意到I think和you know的使用。
这一类公式化语块又被称为话语小词(small words),话语连接语(dis-course connectives),分离语(disjuncts)或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等(Fraser,1999;Ai-jmer,2002;Quirk et al,1972;何安平、徐曼菲,2003)。
正如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所指出的,这类话语小词是“在日常话语中有助于我们流畅而有效地完成即兴对话这个复杂任务的润滑油”(Crystal,1998:48;转引自Müller,2005:1)。
此外,Shiffrin(1987:123)对11个话语标记语的分
*本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基金“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石化现象研究”(O95101LY00)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基于语料库的语篇回指研究”(09YJC740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研究还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话语标记语的社会语用研究”(11CY060)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析指出,即使犹豫型的用法也表示说话者的参与者意识,比如在引导对方关注自身话语时,well既能修复先前话语,又能开始新的话题。
如下例所示:
Look at Bob’s par—eh father an’mo—well I don’t think his father accept it–his mother.这说明,使用犹豫型标记语不仅可以赢得思考时间,同时还可以留有余地,使话语听起来不生硬。
Svartvik(1987:171)也认为,如果二语学习者忽略了well一类小词的使用,本族语使用者虽然不会认为是错误,但是可能觉得他“教条、无礼貌、无趣或不善于交流”。
因此,适当的使用小词做犹豫性标记是话语顺畅的标志之一。
也就是说,话语小词除了缓和面子、补充信息和呈现态度之外,还可以起到提示后续信息、填充空缺以及延缓时间等作用。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具有维系话轮、填充空缺等功能的话语小词视为犹豫型标记语的一种,与停顿和重复等会话策略共同行使话语延续功能。
二、研究问题
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中国学生在即兴交流时苦于找不到词,怕出现语法错误,或者不知道如何组织话语,话语不流畅的情形非常常见。
在高层次的学习者英语水平调查中,这一点尤为突出。
我们于2010年6月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两个硕士英语班进行了口语水平问卷调查,调查采用Likert Scale模式,便于统计分析。
发放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64份。
其中三道问题调查了学生的话语习惯,四道问题调查了学生的话语策略,如表1所示。
话语习惯话语策略
符合不符合符合不符合
使用英语口语时,你喜欢即兴发挥吗?42%58%
遇到想不起来的词或句子,你经常使用停顿或
拖长音吗?
63%37%
使用英语口语时,你是不是很从容?9%91%
说话之前,你经常会用口语小词,如yes,I
think,ok等来开头吗?
67%33%
你经常用英语口语交流吗?6%94%如果口语中出现语法或用词错误,你会忽略它
们吗?
59%41%你能用英语口语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吗?14%86%
表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口语水平问卷调查部分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者由于很少使用英语口语交流(6%),所以不太喜欢即兴发挥(58%),也不能从容地使用(9%)。
但是,在话语策略方面,多数学生有口语和书面语区分的意识(如59%的学生会忽略语法或用词错误),并能尝试用口语小词来启动或接续话语(67%)。
但是,他们倾向使用停顿或拖长音来争取时间,搜索正确的词或句子(63%),这是影响口语流利性的重要因素(何安平,徐曼菲,2003)。
此外,学生普遍认为有难度用英语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86%),这表明在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将提高口语交流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学生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打招呼和问候等套话,更重要的是理顺思路,把握英语口语表达的特征,减少母语对目的语输出的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发现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犹豫型标记语的习得规律,并将其同本族语使用者的语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影响话语交流和话语理解的一些犹豫型标记语的特征。
研究主要问题如下:
(1)本族语使用者使用犹豫型标记语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中国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如何表达话语犹豫性?
(3)中国学生和本族语使用者在犹豫型标记语的使用上有何显著性差异?
(4)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在犹豫型标记语使用上是否有部分石化的倾向?
三、研究方法
(1)语料的选取
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语料采自COLSEC 中2004年口语考试的语料。
COLSEC中共包含五个考试年份的语料,选取2004年语料的原因在于:时间较近,有助于和硕士研究生的语料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在长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习得规律;话题多样,易于发现不同形式的标记语;学生来源为北京、上海和武汉考区,地域差异可以忽略。
通过手工排除其中interlocutor的谈话内容及开始的身份
确认部分,总型符数为53617词,简称语料库C。
中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语料(GSSC)采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一学生的口语会话,包含两个话题:1)What are the reasons of climate change,man-made or not?2)Do you want to work for a company or take a free trip to Shanghai Expo during the Labor Day Holiday?教师不参与会话,只负责录音和转录工作,转录时采用Jefferson (2004)的口语标记方式,记录下停顿、话语交替和重读等信息。
转录后总型符数为9058词,简称语料库G。
参照语料库选取MICASE中native的seminar 部分。
由于是即兴谈话,语料中很多停顿、重复和反馈语都做了标记,方便检索。
该部分语料的总型符数为135453词,简称语料库M。
对于每一部分语料,我们均采用WordSmith Tools4.0作为检索工具,手工排除非犹豫型词条,并用SPSS Statistics17.0分析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2)犹豫型标记语的分类
根据Biber等(2009)对话语非连贯性的分析,说话者犹豫的表现主要是停顿、重复、不完整话语和修补等特征。
Ephratt(2008:1909)在分析沉默的功能时指出,与无声停顿不同,有声停顿(eloquent silence)还具有指称和表达情感的功能,甚至还有维系人际关系的作用。
Swerts (1998:485)研究了填充式的停顿(filled pauses)的声学特征,发现填充式停顿通常和句子的主题单元同时出现,在韵律和语义上有别于主句,前后可能出现无声停顿;如果该填充语具有一定话语意义,而不是简单的回应声(如um,er)、笑声(uhh)等,那就属于Schiffrin(1987)所说的话语标记语范畴(如oh,well,so等)。
基于此,我们将表示犹豫的标记语分为四类考察:
A.无声停顿(unfilled pause);在语料库C和G当中,对较长时间的犹豫或停顿用省略号表示,如“just like the foreign…the foreign……the foreign teaching”(杨惠中,卫乃兴,2005:14);在语料库M中,2-3秒的停顿用省略号表示,长于4秒的停顿用<PAUSE DUR=:05>表示。
B.有声停顿(filled pause);笑声和回应声都不属于犹豫语的范围,本研究中只考虑具有犹豫型特征的停顿,如标记时采用的uh、um、uhn、er、em、mm、uhh、eer、oh、eh、erm、uhm、uhhm、uhu、ze 等。
Ze属于中国学生母语负迁移的犹豫语特征,在此也列入;oh和mm等词同时具有反馈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手工排除非犹豫语特征的词条。
C.重复表述(repetition);说话者除了停下来思考并组织话语外,还会重复或修复先前的话语,以便表达完整的思想。
本研究采用二字词串的方法,列出前二十个高频重复语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D.犹豫型小词(small words);话语小词具有多功能性,判断其作用主要看其在话轮中的位置和上下文的联系。
在语料库工具检索出所有小词后,我们首先排除非小词特征的词条,如as well as中的well,so that中的so;其次我们界定每个小词的主要功能,排除非犹豫型特征的词条。
四、研究结果
(1)本族语使用者使用犹豫型标记语的主要特征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类,本族语使用者在所选取的语料中出现频率如下:
MICASE Unfilled Pause Filled Pause Repetition Small Words raw235286543351269 normalized1.7221329.37
表2.本族语使用者的犹豫型标记语(停顿、重复和小词)
由于语料字符数比较大,不容易看出差异,因此我们均将原始频率换算成每1000词的出现频率,以便比对。
从表2可以看出,每1000词中重复性的犹豫表达居多,这符合Aaron(1998:3)提出的“口语使用很多重复表达,可是书面语中读者能容忍的重复是有限的”。
其次就是有声停顿的频率,为每1000词21处,这说明本族语使用者希望对方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同时争取思考时间。
因为如果是无声停顿的话,就可能被理解成不在现场的隐喻,也就暗示说话者的消失(Pinker,1994)。
此外,本族语使用者对小词的使用也较无声停顿高了5倍多(9.37:1.72),证实小词是维系话语流利性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我们分别观察三个语料库中这四种犹豫型标记的具体情况。
(2)无声停顿和有声停顿
表3列出了三个语料库中无声和有声停顿的频率分布,由于三个语料库容量不同,我们仍旧将原始频率换算成每1000词的出现频率,便于分析。
Unfilled Pause Filled Pause
COLSEC GSSC MICASE COLSEC GSSC MICASE Raw frequency1556423523393222865 Normalized(every1,000)2.897.071.72443621
表3.无声和有声停顿在三个语料中的出现频率
无论是本族语使用者还是非本族语使用者,在有声停顿的使用频率上普遍高于无声停顿(44:2.89;36:7.07;21:1.72),这与说话者的普遍心理特征有关。
Bruneau(1973)认为无声停顿是出于心理和文化的动机而调整呼吸、准备下文的非言语交际(转引自Ephratt,2008:1911)。
所以在以交流观点为主要目的的讨论会中无声停顿自然不如有声停顿那么多。
但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G)为什么比另外两个语料库中采用的无声停顿要多呢?通过对比本科生语料库(C)和研究生语料库(G)的主题词(Keyness),我们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词汇只有212个,排除语料标记和话题主题词(如climate,Shanghai,univer-sity,responsibility等)所剩无几。
这说明研究生阶段的口语词汇量可能与本科生阶段差异不大,由于长期缺乏口语输出和训练,研究生阶段的无声停顿就更为明显和突出。
在三个语料的有声停顿使用上,我们从本族语语料库(M)中排除了249个表示回应语和缩略语的词条,如um yeah,oh,以及缩写成’em的them;从本科生语料库(C)中排除了221个表示回应语和语音错误标记的词条,如oh,<Pd-er>等;从研究生语料库(G)中排除了2个表示回应的词条,如mm。
表4列出了三个语料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有声停顿词:
Frequency COLSEC GSSC MICASE 1st er er um
2nd mm um uh
3rd erm em oh
表4.三个语料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有声停顿词
根据赵元任(1979:370)的《汉语口语语法》,与er对应的“呃”在汉语中代表迟疑;而与um对应的“嗯”则是表示同意的最弱形式或者在升调时表示惊异。
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英语学习者有声停顿词受母语的影响。
但是总体而言,在有声停顿词的使用上三个语料库没有显著性差异(p<0.01)。
(3)重复表述
我们检索了三个语料库中所有二字重复词串,并将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重复字串列表如下(表5)。
在确定此二字重复字串是否表示犹豫
COLSEC GSSC MICASE 1.er er(523)I I(268)I I(720)
2.to to(385)the the(182)the the(414)
3.I I(369)is is(108)uh uh(402)
4.in in(161)and and(97)no no(401)
5.mm mm(124)this this(90)in in(268)
6.mn mn(112)we we(75)a a(248)
7.is is(108)er er(65)of of(211)
8.we we(106)human human(59)that that(203)
9.so so(62)with with(55)is is(174)
10.of of(53)you you(42)it it(173)
11.sorry sorry(52)em em(34)to to(169)
12.very very(49)of of(34)and and(151)
13.en en(49)so so(30)so so(124)
14.for for(48)but but(29)um um(119)
15.as as(46)maybe maybe(27)we we(105)
16.they they(45)time time(23)it’s it’s(98)
17.many many(36)why why(23)what what(95)
18.he he(32)changed changed(21)he he(94)
19.oh oh(30)um um(18)that’s that’s(84)
20.it it(30)in in(17)if if(82)Raw Frequency242012974335 Normalized(every1000)4514332
表5.三个语料库中二字重复词串的频率
时,我们手工排除了表示回应的yeah yeah,right right,mhm mhm,okay okay,yes yes,no no等。
其中语料库C中的oh oh和sorry sorry在此仅表示犹豫,因此没有被排除。
接下来我们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这几组重复词串的数据。
比较本科生(C)和本族语(M)的重复词串,t值为-1.923,p值>0.05,因此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异;比较本科生(C)和研究生(G)时,t值为-4.246,p值<0.05,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比较本族语(M)和研究生(G)时,t值为-4.178,p值<0.05,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
也就是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G)的重复字串数要远高于本科生(C)和本族语使用者(M),这符合何安平(2003:450)提到的中国学生“似乎更多地使用单字重复的方式来维持话语语流”。
在研究生语料(G)中,有声停顿(如er er或um um)的重复率很小;相反,实词重复(如human human,time time,changed changed等表达式)居多,反映说话者更多地是在搜寻词语或表达法,而不是在语气上强调或缓和。
本科生语料(COL-SEC)中之所以没有过多的重复词串,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考官有引导和提示(为了清晰地反映学生的口语能力,我们删除了考官的话语);其二是学生有意识减少话语“结巴”的次数,以期取得更好的口语成绩。
(4)犹豫型小词的使用
最后我们分析了犹豫型小词的使用。
小词又称为话语标记语,不影响话语命题意义,功能多样,如缓和语气、提醒注意、澄清说法、转换话题等。
不同于其他语法和句法结构的习得,话语标记语的习得与交际双方的认知取向密切相关;二语习得者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过度使用,如I think 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中的过高频率(王立非,祝卫华,2005)。
Fung和Carter(2007)比较了CANCODE和香港学生语料,指出学习者过度使用I think,yes,but和because,而较少用cos,say,yeah等。
Trillo(2002)研究了母语为西班牙语的成人和儿童英语学习者的语料库,发现参与性标记语well,you know,you see等存在语用石化现象。
本研究考察了7个话语小词:well、so、but、and、I mean、you know、I think并逐个分析它们在语境中的犹豫式表达,见表6和表7。
在区分标记语和非标记语时,我们主要看该词在话语中的作用。
如very well/done well/and so on/so that/ what I mean/do you know等中的“well”、“so”、“I mean”、“you know”就不是话语标记语,应予排除。
而且,区分该标记语是否表示说话者的迟疑主要看前后的接续词,如有声和无声停顿,和其它标记语连用,或者重复话语等特征。
COLSEC GSSC MICASE
Raw Normalized Raw Normalized Raw Normalized so1011.88657.182161.59 but2785.1811612.811300.96 and1853.4511012.142972.19
I mean110.2130.333202.36 You know921.72181.991010.75
I think67812.69510.491581.17
well120.2200470.34 sum135725.340744.912699.37
表6.三个语料库中小词的分布频率(按每1000词计算)
总体来看,中国学生的话语小词频率都远远高于本族语使用者(25.3:44.9:9.37),说明使用小词来表示犹豫或迟疑是学习者的“宠爱”(Teddy Bear)(Hasselgren;转引自Gilquin,2008:129)。
但是,仔细观察每一组词块的分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学习者的小词使用集中在so,but,and和I think上,而本族语对I mean的使用最高;虽然本族语使用者对表迟疑的well使用频率并不高,在中国学习者的语料中这种用法更为少见。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I think在充当犹豫型标记语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均为高频使用词,这一点符合王立非等(2005)的观点。
同时再一次凸显出中国学生不仅在书面语中有滥用该词的问题,而且在口语中该词也有语用“石化”的倾向。
对于这一类的“石化”趋势,Liao(2008)指出通过对目的语社会性的接触可以减缓或弱化;Hellermann和Vergun(2007)也认为越适应美国文化的学生会越
表7.犹豫型话语小词在三种语料库中的分布
多地使用标记语;对于是否可以通过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来改变这种趋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对于本族语使用者较多使用的well 和I mean ,中国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者都没有意识到它们也可以表示话语的延迟并予以使用。
MICASE 当中well 的三个高频词串well you know ,well I mean ,well I think 在另外两个语料库中都没有出现,
如:...I I think that if you look at um...<LAUGH >uh well you know you can claim that the ,overall picture you know could be ,uh you know that it's correlated with many things and and that there's not necessarily a causal relationship there.(SEM340JG072)
okay.well it's -well I mean the sentence the paragraph breaks there but the idea ,I just broke it cuz it's a long ,mm I don't know.(SEM300MU100)
well I think ,when I initially read it I did but then because ,I w-I actually ,in a sense agree with the reading of Berman ,that it's actually him strugg-ling with himself ,and the side that he actually can't struggle with is the the feminine ,side ,this imper-meable side.(SEM545MG083)
说话者在用well 表达回应语、犹豫语或者缓和语气语时,往往会有一个语调的升降(intonation contour ),暗示一种与前文不完全连贯的说法(Schiffrin ,1987);此外,这类犹豫型小词还会与其他类型的停顿标记搭配使用,如上文的“uh ”和“_”等。
与之对应的是,在中国学生的语料中,
well 大多数充当副词(如very well 、
well prepared ),少数标记语的用法也局限在起始语或屈指可数的犹豫
语中,再没有其它功能(如缓和面子、反问、引用、
标识态度等)。
这一点提示我们反观教学过程,
是否有过分关注语法形式,而忽略包含这些小词在内的语用功能指导?更缺少全方位的真实语料辅助?
第三,中国学生的口语表达特点不同于其它
国别的学生,
Müller (2005)在分析了德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英语标记语使用规律后,得出德国学
生偏好well 而较少使用you know 等特征;而本研究发现小词you know 在中国学习者语料中并不少见:
OK.um apart from attending regular classes ,there are many other ways for us to benefit from col-lege.For example we can go to the library um you know um I am.(04013241011406)
Mm if I were the mayor in a big city ,er an and I want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ituation in two er in two ways.The one is er you know many people from the countryside er they fled into the big cities in or-der to get some job.(04013961041001)
It ’s the first time that developing country holds the exhibition and um you know ,in shanghai ,that means our country ’s um er that means er our China influence is big (2010060101)
从频率上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语料中you know 充当犹豫语的特征还略高于本族语使用者。
在对新西兰英语和美国英语的研究中,
you know 被认为是下层人士寻求支持和回应的手段,因此有丑化该词的倾向(Huspek ,
1989)。
是不是基于此本族语使用者才谨慎地使用?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第四,学习者较频繁地使用so 、
but 和and 等词,而且研究生使用得更多。
仔细观察三个语料
库中cluster的用法,我们发现,非标记语的用法,如so I think,and so on,but it is等出现频率较高;标记语,尤其是犹豫型标记语,通常出现在so so,and I think,but you know,and um and等词串中。
学习者希望增加话语的连续性,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于是就出现了频繁使用这些连接性小词来表示迟疑的情况。
另外,由于研究生语料中话题为辩论和说服式,说话者势必依赖but、and等来强调自己的观点,造成了影响口语流利性的结果。
五、讨论
以上我们结合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在口语讨论中的语料,分析了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在犹豫型标记语上的使用倾向。
总体而言,这三组使用者的重复性表述均为最高值,体现了口语表达有别于书面语的特征;而且,他们都知道尽量避免无声停顿,也就是沉默的使用,以避免谈话出现僵局。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研究生的语料中,无声停顿的使用和其他两个语料库有显著差异;在其中一个研究生对话样本中,教师不得不在旁边催促“go on,go on talking”。
这一方面说明词汇量产出的薄弱,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不知怎么说;另一方面说明教学中缺少足够的自然口语会话语料,以供学生获取足够的二语语用能力,如回应、修复、缓冲、强调、暗示等语用策略(Bardovi-Harlig&Dornyei,1998:234)。
在有声停顿的使用上,虽然中国学生的语料和本族语使用者的语料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中国学生偏重使用受母语影响的“er”表示迟疑,而不是本族语中侧重思考过程的“um”。
在二字重复词串的使用上,中国学生的二字重复表述多用于寻找合适的词语或表达法。
比之本科生的语料,研究生阶段的口语学习呈现“高原现象”甚至“退化现象”。
这一点提醒我们反观口语表达方式的设计和教学。
以片面强调微观层面上语法正确性的教学模式已经淡出,但是以考试为指导方针和学习目标的教学依旧缺乏对宏观层面上语用教学模块的认识和搭建(Bardovi-Har-lig&Dornyei,1998:254)。
学习者习惯于寒暄语和片段式的口语表达,却不能深入而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设计中是不是少些简单口语会话,而多些讲座和讨论呢?通过有意识地灌输语用适切性的标准,辅以大量的真实会话语料,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从简单的一对一的语义对应转移到“一种意义潜势,多种表达方式”的会话模式;正如犹豫型标记语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一样,既可以是停顿,也可以是重复,还可以使用小词。
同时,语言的使用不是单声的,而是多声的,一个文本的存在有赖于多个文本的映射,一个声音的传递暗示着多个声音的回应,这样适度的犹豫就不仅仅是拖延时间,更是一种缓和面子的标志,或暗示对方回应的标志,或支持话题转换的标志。
基于此,我们对于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就不能局限在某些一对一的表达方式上,更不能过分强调口语活动对语法正确性的依赖,因为口语表达本身就是语法密度高的表述方式(Halliday,1994),学生过度留意语法就会在口语表达上更加不知所措。
对话语小词的使用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注意到,通常使用停顿和重复表述较多是话语不流畅的主要特征,话语有脱节的倾向;而小词的使用则是话语选择和组织的策略,话语依旧是连贯的。
在小词的使用上,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语用石化倾向,过度使用so,but和and等连接性小词,而忽略使用well,I mean等信息提示型小词。
而且,对预制语块(小词和其他表达方式连用,如上文提到的well you know,you know what I mean等)的使用相当缺乏。
这一类词不仅可以加强话语的连贯性,同时还可以表示犹豫性的特征,属于自然式的停顿,丝毫不影响话语的流利性。
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信息提示型小词和预制词块的教学,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何使用它们来表示话语犹豫和迟疑,从而达到话语表达的连贯性和流利性。
参考文献
Aaron,U.E.1998.“Discourse factors in Bible translation:
A discourse manifesto revisited”.Notes on Translation12 Aijmer,K.2002.English Discourse Particles—Evidence from
a Corpus.John Benjamins.
Bardovi-Harlig,K.&Z.D rnyei.1998.“Do language learners recognize pragmatic violations?Pragmatic versus grammatical awareness in instructed L2learning”.TESOL Quarterly32(2).
Biber,D.,S.Johansson,G.Leech,S.Conrad,E.Fine-gan.2009.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kemore,D.1992.Understanding Utterances.Oxford: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