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阆中中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四川省阆中中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

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

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

“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吏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

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

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

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

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

”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

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

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

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

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

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

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

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

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

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
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

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

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

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

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

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惠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

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离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对新冠肺炎病性的认定基于传统中医经验;此次抗疫,中医阻断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效果明强,西医在救治重症患者上功不可没。

B.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C.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摄入能量过多并不可怕,只要体内分解另外一种力量维持身
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

D.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道中“治未病”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养生讲究“起居有常”,就是提倡人作息中规,活动合节,与外在世界保持和谐。

B.中医养心与中国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如“妙手回春,杏林春暖”。

C.“冬要养藏”是冬季养生秘诀,有些年轻人因为爱美,冬天穿着单薄,这不利于养生。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中医“病从心起”的观点,说明中医早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

3.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B.“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C.“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D.“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当下,在应对疫情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素芭
[印度]泰戈尔
费尽了周折,破费了钱财,两位姐姐好歹出阁嫁了人。

如今,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

谁也不晓得,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能感受一切。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

然而,聪颖的素芭从小心里就明白,造物主的诅咒,使她降生在自己父母的家里。

这样,她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内心始终祈祷着,众人若把她遗忘掉,那就该万事大吉了。

眼前,她心灵的痛苦,深深地扎在父母的心坎上。

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素芭的年龄越来越大了。

她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对自我的感受日益觉醒。

仿佛在月圆之夜,一种崭新的大海般的无法描述的意识力量,充盈着她的心灵。

现在,她仿佛瞥见了自己,正思考着自己,询问着自己,但没有任何答案。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父亲巴尼康托的家境不算差,有鱼有米,不愁吃喝,因此他们的仇敌也不少。

夫妻俩反复商议着这件心事,最终父亲巴尼康托离开村子,去了异乡多日。

一天,他终于回来了,对妻子说:“走吧,我们一块去加尔各答。


家里开始着手赴加尔各答的准备事宜。

素芭的整个心宛如被浓雾笼罩的清晨,浸没于泪水里。

这些日子,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

总之,什么也没有对她说。

一天晌午,巴尼康托刚从床上起身,坐着吸起旱烟。

素芭坐在他脚旁,盯着父亲的脸,哭泣着。

最后,爸爸安慰了她几句,他干瘪的脸上,不禁滚落下两颗泪珠。

明日将动身去加尔各答。

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亲手喂它们饲料,用手臂搂着它们的脖颈,两眼泪汪汪地向它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蔌簌落下。

那天又是月圆之夜,素芭从自己屋子步出,走到从小就熟悉的河岸那未经修葺的埠头处,扑倒在绿茸茸的草地上,她仿佛用自己双臂紧紧抱住整个人类的无言的大地母亲。

她想说:“你别把我撵到陌生的地方去,你也像我一样用自己双臂紧紧地把我抱住,别赶走我!”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间租房里,母亲正精心地为素芭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扎上彩带,戴上首饰。

尽管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

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眼睛里淌下来。

眼睛别哭肿,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

那日,新郎倌同几位朋友一起来相亲,父母惶恐地忙碌了一番,仿佛天神自个儿降临人间,挑选自己中意的祭祀牲品。

母亲在内屋狠命责骂她,她的泪水格外流得凶。

就这副模样被带到考官的面前。

考官们仔细地查看后说:“好,蛮不错。


看到姑娘哭得像泪人凡似的,新郎倌就觉得,她有颗善良的心,她因要离开父母而感到内心难过哭泣不停。

他心里琢磨,今天那颗心想到将与父母离别而痛苦不堪,那么明儿对我也会如此的。

姑娘的眼泪犹同海蚌的珍珠,会自个儿提高姑娘的身价。

这样,对她谁都不说些什么,谁都不评头论足了。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素芭的新郎倌在西部工作,婚后他很快携带妻子到自己谋事的地方去了。

不出一周,婆家的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新娘是个哑巴。

但谁也不理会,素芭是没有任何过错的,她自已也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眼睛巳经明明白白说清了一切,但那时谁也没有领会过来。

现在,她观察了四周,她没有获得诉说自已心灵的语言。

在这里,她没有发现那些从她降生人间以来就领会哑女语言的熟悉
脸孔。

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已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用“费尽”“破费”“好歹”来写素芭两个姐姐出嫁,又用“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来写哑女素芭给父母带来的沉重负担,说明父母对女儿们极其厌恶。

B. 小说多用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正面描写来塑造素芭这个哑女形象,又通过父母和其他人对素芭的态度来侧面烘托。

C. 文中说素芭像“一头无言的牲畜”,说明她的地位低下,生活悲苦;索芭在去加尔各答前与牛告别时亲昵的动作说明她的内心敏感,情感丰富。

D. 素芭远嫁,父母回去时却“踌躇满志”,说明他们并不是真正为了女儿的幸福,而是为了保住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使他们不再面对“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

7. 小说中多次写到素芭的“眼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8. 小说以素芭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魂
王海洋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而流。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

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

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

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

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

船过来了。

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

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

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 年没来看他了。

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


“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

“这水比以前浑多了。

”我说。

“清也好,浑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

”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

“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

”我说。

“不行,老喽。

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

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

”我说。

“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

”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

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

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

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

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

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哦,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

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

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良久,他才转身,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的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条好船啊。


(摘编自《小小说》)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夕阳西下,晚风渐起”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凝重的氛围。

B. 小说对何大伯的肖像描写,一方面说明何大伯年纪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何大伯经历的种种生活磨难,读来令人动容。

C. 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增添了小说真实性,省略号的多处运用,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D. 小说中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坐船,因为“我”对何大伯既感激又愧疚,其中也包含何大伯因年老眼花没认出“我”的遗憾。

10.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清也好,混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


11. 小说结尾写“我想帮你摆一次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希哲字原明,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暧学,复从程颢、程颐、张载游,闻见由是益广。

以荫入官,父公著友王安石劝其勿事科举,以侥幸利禄,遂绝意进取。

安石为政,将置其子雱于讲官,以希哲有贤名,欲先用之。

希哲辞曰:“辱公相知久,万一从仕,将不免异同,则畴昔相与之意尽矣。

”安石乃止。

公著作相,二弟已官省寺,希哲独滞管库,久乃判登闻鼓院,力辞。

公著叹曰:“当世善士,吾收拾略尽,尔独以吾故置不试,命也夫!”希哲母贤明有法度,闻公著言,笑曰:“是亦未知其子矣。

”终公著丧,始为兵部员外郎。

范祖禹,其妹婿也,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诏以属崇政殿说书。

其劝导人主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正心诚意为主。

其言曰:“心正意诚,则身修而天下化。

若身不能修,虽左右之人且不能论,况天下乎?”擢右司谏,辞,未听,私语祖禹曰:“若不得请,当以杨畏、来之邵为首。

”既而不拜。

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

中书舍人林希又言:“吕大防由公著援引,故进希哲以酬私恩。

凡大防辈欺君卖国,皆公著为之唱;而公著之恶,则希哲导成之,岂宜污华职。

”于是但守本秩,俄分司南京,居和州。

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或以为太峻,改光禄少卿。

希哲力请外,以直秘阁知曹州。

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徙邢州,罢为宫祠。

羁寓淮泗间,十余年卒。

希哲乐易简俭,有至行,晚年名益重,远近皆师尊之。

(节选自《宋史•吕希哲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
嫌/
B.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C.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D.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如“封妻荫子”“荫庇”。

B. 省寺,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

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

唐朝时,“省”有中书、尚书、门下三省。

C. 说书,一般指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

宋朝陪侍天子内廷讲说经书的职官也叫“说书”。

文中使用的是后一义项。

D. 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士之死称为“卒”,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称为“薨”。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希哲才名卓显。

吕希哲师从焦千之、孙复等人,后又与二程、张载三人交游,王安石因其名声,想先任用吕希哲。

B. 吕希哲无意仕途。

其父曾官至宰相,且与王安石是好朋友。

但吕希哲却无意于官场,并推辞相关任命,这一点吕希哲的母亲比较了解。

C. 吕希哲注重修养。

吕希哲被皇帝下诏任命为崇政殿说书,他劝导君主以修身作为根本,修身以正心诚实为主,并因此升职担任右司谏。

D. 吕希哲操行不改。

绍圣和崇宁年间,吕希哲都受到政敌的谗言攻讦,仕途受阻。

吕希哲晚年时却名声更高,远近的人都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他。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善士,吾收拾略尽,尔独以吾故置不试,命也夫!
(2)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

②无那:无奈。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

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写“梦入”,是诗人实写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

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2)子曰:“质胜文则野,_______。

_______,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3)曾子曰:“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4)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

” (《论语•卫灵公》)
(5)知人者智,________。

(《老子》第三十三章)
(6)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_。

(《老子》第六十四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请对下面材料中相关方面所谓“保护性拆除”的说法予以驳斥,要求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不超过40个字。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音未了,网友又爆料重庆蒋介石行营被“保护性拆除”。

针对公众的质疑,相关方面回应称,正在进行的拆除性施工,是文物保护项目的一部分,是对旧址的“保护性拆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2000年,福建省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布局,②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以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

③如今,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福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④森林覆盖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

⑤2016年6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⑥2017年首次在国家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中,⑦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位居全国第二位。

⑧八闽大地变得更加山清水秀,⑨生态美成为福建发展的优势。

四、写作(60分)
21.按要求完成作文。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

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有的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有的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不太适应啊!”还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高中生身份给本市精神文明网“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写一篇文章,倡导大家“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说法错误。

进行中西医结合主要原因应该是疗效,而不是成本。

C项,“只要体内分解另外一种力量维持身体内在平衡,就能避免疾病”说法错误。

结合原文“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

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只要……就……”的表述,选项太过绝对。

D项,“三则材料都重点强调的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以防病为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华医道中‘治未病’的疫病防治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说法错误。

无中生有,材料一并未涉及中医“以防病为主”的理念。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