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1次历史周测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定远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1次历史周测卷
定远中学2019—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1次历史周测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
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是()
A.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C.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 D.都冲击了贵族利益2.《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姓与氏都是贵族专有 B.姓与氏的区分是为了强化宗族认同
C.姓与氏都产生于分封 D.姓氏合而为一反映了贵
族阶层壮大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
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 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
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
A.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B.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C.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D.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4.《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这说明李斯认为()
A.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 B.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
第 2 页
第 3 页
A.给事中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B.给事中有审议权
C.给事中有否决权
D.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9.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
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10.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
行政质量与效率。
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11.“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据此可知,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朝贡贸易体制 D.封建专制制度12.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
据此可推知当时() 年代年数乞休次数年平均次
数
洪武35 0 0
正统29 4 0.14
第 4 页
成化23 103 4.48
嘉靖45 487 10.82
隆庆 6 76 12.67
万历48 893 18.60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
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
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13.格罗特《希腊史》指出:“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
”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
A.实现分权制衡 B.背离民主原则 C.存在权力集中 D.具有法治保障14.梭伦执政时曾经立法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
这一规定旨在() A.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B.借机打击氏族贵族势力
C.激励雅典人积极保家卫国 D.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15.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1明那相当于70德拉克马改为1明那相当于100德拉克马。
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
这一措施从本质上看()
A.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
C.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 D.奠定了民主政治社会基础
16.《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
公元前l世纪,古罗马一位骑士喜欢在大街上对人捆掌为乐,并在身后备有奴隶支付给每位被捆者25阿斯的罚金。
不久,固定罚金改为由裁判官根据具体案情决定罚金数额。
这说明()
A.商品经济推动法律变革 B.罗马法应时而发展C.法官的判决具有随意性 D.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第 5 页
17.公元2世纪罗马法学者盖尤斯的《法学阶梯》确立了罗马私法的三大中心:人、物和诉讼。
围绕“人”
这一中心,论述了“关于人;生来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解放自由人:罗马市民,拉丁人,归降者”
等基本问题。
这一论述()
A.体现了公民法的法律主体 B.反映了罗马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努力
C.突出了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
18.罗马法学家尤里安在就罗马法的某项内容做出解释时曾举例说:“没有人怀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
”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 B.强调维护土地贵族的权利C.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不力 D.物权保护之规定更加完善19.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
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
A.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B.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20.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
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
这种变化说明()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第 6 页
21.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一书中写道:1880年以来诸多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之后,贵族院已开始成为“一瓶兑了水的威士忌”。
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入上院之后,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
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英国社会()
A.贵族政治退出舞台 B.自由平等思想流行 C.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D.政党制度受到制约22.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
这一过程说明美国()
A.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 B.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C.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 D.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23.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
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
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A.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
务 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C.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24.约翰·亚当斯在讨论美国政体时宣称,“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看看一个如此具有民众性的政府能否维护自身。
如果它能够做到,那就有理由期望获得某种雅典式民主的所有平等、所有自由和其他一切美好的果实,而避免它的一切忘恩负义、言词轻浮、社会动乱和派别纷争现象”。
约翰·亚当斯对美国政体的评价是()
A.优越于雅典式民主制度 B.与雅典式民主的区别在于技术手段
C.继承了雅典式民主制度 D.彻底否定了雅典式民主制度
25.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秦勒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国家:“他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什么都经历过了,就是不知道什
第 7 页
么是温和的人生。
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
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具穿透力的哲学家、最具思想性的音乐家,然而也滋生了最无赖和最残暴的政治家。
”这个国家应该是()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26.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
80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这些举措()
A.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 B.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C.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27.(2019·湖南怀化二模·33)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德国造”克虏
伯炮王
A.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B.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C.德意志帝国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D.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了宿怨28.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
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
”这种现象反映出() 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29.鸦片战争中,英军坚船利炮是其能够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中国沿海作战也面临诸多不利条件,英国军官伯纳德(W.D.Bernard)指出:“对
第 8 页
于中国沿海不完善的地理知识和缺乏准确的海图,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困难。
”这就意味着,英军面对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缺乏对中国沿海地理知识的精准了解。
但在战争过程中,利用停战,英军加强了对中国沿海和内河的水文测量,结果英军后期战争就变得非常顺利,没有受到地形的制约,这表明()
A.英国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B.英国人对中国的地理认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C.清政府腐朽落后导致中国战败
D.技术上的优势是英军获胜的最主要原因30.1838年6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
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
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
由此可推知,他主张禁烟应该首先()
A.厉行闭关禁海政策 B.重治吸食人员 C.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D.严惩鸦片贩子二、材料阅读31.(2019·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二·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法系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的原生法系,其丰富的内涵不仅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也适合于相邻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国情,故而有可能奉中华法系为母法。
历代王朝重视法典编撰,自隋唐起历代法典都规定“十恶”(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之罪,由于重公权轻私权,因此国家刑法发达,而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则视为细事,缺乏应有的法律调整。
除皇帝外,朝廷中的行政高官也握有不等的司法权,地方临民之官,既是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二者合二而一。
——摘编自张晋藩《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材料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
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
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
第 9 页
民刑各法典。
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由日本学者松冈义正负责起草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曾经留学法国的陈箓与留学日本的高种、朱献文负责起草亲属、继承两编。
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1569条。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
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
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
HYPERLINK》》序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的特
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
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13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鲁国实行初税亩是铁器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故A项错误;鲁国
实行初税亩和古希腊梭伦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B项错误;鲁国实行初税亩只是涉及经济领域,故C项错误;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私田的发展,打击了以公田获得贡赋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梭伦改革打击了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故D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说明在三代之前姓与氏是区分贵族与否的标准,故A项正确;题干可知姓与氏是区分贵族的标准,而不是强化宗族的概念,故B项错误;
姓与氏都产生于三代之前,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姓与氏合并的原因,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政治文化中心……
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主要涉及政治、建筑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突出了中心,众星拱月,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理念,故B 项正确;同理,该建筑群有突出皇权,服务皇帝的意图,故C项错误;建筑只能反映某种设计理念,
第 10 页
不能看出思想控制,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李斯认为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要想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就必须要求思想统一,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不合题意,故B 项错误;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以得出辽、金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也有自己的京城,其中的今天河南的开封和北京及山西的大同,还有辽宁的辽阳曾是几个政权的都城,由此可以判断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故A项正确;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建设而非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宋代实行科举选官制,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建设而非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
料强调的是本族内部的宗族建设,而非以百姓为主体的世俗文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可知宋代通过大官僚为主导的宗族建设实现对乡村控制,巩固和加强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统治,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表明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故A 项正确;“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表明唐政府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理,故B项错误;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垦荒田工作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不符,故C项错误;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给事中在唐朝门下省的属官,门下省有审议权,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属官,审议权是其职分所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给事中有封驳权,否决权属于皇帝,故C
项错误,符合题意;题干中“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可知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形式没有僵化,故A项错误;“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考核内容全面,不是注重“经世致用”,故B项错误;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考核内容全面,故D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A项正确;材料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不能推断出加强君权,故B项错误;材料诸司上疏前、六部执行时,与内阁商议,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集体议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内阁与诸司的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导致中国商人
地位不高,政治权力不大,但不是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没有及时参与航海探险,落后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体制是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贸易体制,不是导致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中国长期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在经济领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重农抑商,政治上君主专制,闭关锁国,思想上维护君权,盲目自大,这些政策导致中国没有抓住时机,失去了争夺海权的先机,故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是在清朝,故A项错误;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是每个读书人终身追求的目标,“乞休”无法说明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故B项错误;传统家国同构随着宗法制的瓦解而瓦解,故C项错误;
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说明“乞休”的官员有了新的自我实现途径,故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材料恰恰体现的是行政司法
立法权的混合,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并不违背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表明雅典民主行政、立法、司法逐渐出现集中的趋向,故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雅典民主政治下权力的运行,故D 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题目中并未体现自由平等,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题目中“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故B项错误;C 项表述与题目中“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符合题目中“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故D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雅典从未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梭伦改革直接废除了平民所有的公私债务,故B项错误;根据常识我们很容易得知,实行货币升值反而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故C项
错误;实行货币增值,有利于使“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从而有利于其购买力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而稳定了公民集体,故D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材料中强调是“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如何处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故A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如何处罚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故B项正确;据材料“固定罚金改为由裁判官根据具体案情决定罚金数额”可知法官的判决不是随意的,故C项错误;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是指罗马法使用范围的扩大,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罗马市民,拉丁人,归降者”
可见此法律主体已经不仅仅是公民,故A项错误;
“关于人;生来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解放自由人:罗马市民,拉丁人,归降者”罗马统治者给征服地区以法律保护,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
“确立了罗马私法的三大中心:人、物和诉讼”没有提到参与国家事物的问题,故C项错误;“解放自由人:罗马市民,拉丁人,归降者”与自然法的
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故A 项错误;材料强调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并非维护土地贵族的权利,故B项错误;强调土地所有者的权益正是保护私有财产的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可知罗马法明确了物权归属,说明物权保护的规定更加完善,故D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得出光荣革命是对英国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的捍卫,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君主立宪制建立后英国依然存在君主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并非光荣革命,故C项错误;此时英国的国王并未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D 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英国的权力中心在于议会,政党通过议会选举执政党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化改革而非文官制度,且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其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由材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
可知文官成为政府中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有利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故C项正确;责任制内阁具有分权制衡的特征,故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材料中“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等信息,推知贵族势力削弱而已,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贵族院即上议院随着新势力的加入,贵族势力衰落,非自由平等流行,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故C 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政党制度,故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联邦参众两院与地方州的制衡,与联邦政府内部三权分立的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联邦参众两院与地方州的制衡,联邦参众两院与地方州的多元价值观念导致该宪法修正案未通过,影响法律变革,故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