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及质量控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及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并分析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方法随机抽取化验科采集得到的标本1200份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标本的合格率以及检测阳性率、与临床反馈结果的符合率。

结果观察不同种类标本送检合格率情况,可见生殖道分泌物的合格率最低,为83.5%,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最高,为98.5%。

所有标本检验阳性率为31.8%,与临床反馈结果的符合率为92.9%;不同标本与临床反馈结果的符合率比较可见粪便标本的符合率最低,为86.6%,与其他标本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对不同来源的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保持无菌,提高标本的质量,促进检测准确率的提升。

关键词细菌检验;质量控制;应用
临床细菌感染是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手段,标本的质量情况以及检测的效果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有效治疗都有重要意义[1]。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验分多种类型,标本的来源不同,致病菌不同,检测方法也各有不同。

本文就2012年1月~2014年6月本院化验科采集得到的不同来源标本1200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标本质量以及标本检测阳性率等,探讨检验中的薄弱环节并研究提高检验质量的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本院化验科采集得到的标本1200份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生殖道分泌物标本以及伤口或脓肿分泌物标本等各200份,分别占16.7%。

回顾性分析不同标本的质量情况和细菌检验的效果。

1. 2 方法严格按照《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2]中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流程对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进行规范,并根据标本的质量将其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

对不同来源的标本进行质量评价和反馈,分析标本检测不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不合格的标本发回原科室,重新采样送检。

对合格标本进行检测记录。

合格率=(优良+合格)/标本总数×100.0%。

对各细菌检测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类处置,根据不同检测要求选择细菌培养鉴别的方法,如使用培养皿对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别时需正确选择营养琼脂,并在菌株培养完成后使用卫计委(原卫生部)提供的标准菌株进行对比,确定菌株类别,计算阳性率。

严格控制细菌培养与鉴定、药敏等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仪器、材料、质控菌株等的质量与保质期等。

统计并计算不同标本检测阳性结果与临床反馈结果之间的符合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改善措施。

1. 3 统计学方法本次数据采用SPSS1
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
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不同种类标本送检合格率情况,可见生殖道分泌物的合格率最低,为8
3.5%,显著低于其他5种标本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标本均有较高的合格率,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最高,为98.5%。

见表1。

2. 2 所有标本检验阳性率为31.8%,与临床反馈结果的符合率为92.9%;不同标本与临床反馈结果的符合率比较,可见粪便标本的符合率最低,为86.6%,与其他标本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本文分别对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生殖道分泌物标本以及伤口或脓肿分泌物标本等不同来源标本的合格率、检测阳性率以及与临床反馈的符合率等进行了比较,发现多数标本的送检合格率和检验符合率等都比较高,但生殖道分泌物标本的送检阳性率相对较低,这与生殖道分泌在采集过程中,受尿液或其他体液的干扰较大,造成标本被污染或者采集时操作不当等有关;而粪便标本与临床反馈符合率较低,可能与送检过程中标本变质等有关。

这些都会对医生的诊断造成影响,耽误患者的治疗,甚至引起医疗事故。

因而,要从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检验的各个过程加以严格控制[3],保证标本的质量,提高检验的准确率。

在整个临床细菌的检验过程中,要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进行把握,并严格遵守相关操作流程对标本进行处理。

①在标本采集过程中,保持严格无菌,尤其在血液、尿液、痰液等的采集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因素对标本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的情况,如血液标本采集中采血管不干净或存在表面活性剂等容易造成标本溶血;②标本采集后要对其妥善保存并及时送检,防止因存放时间过长引起标本变质或者标本中菌株类型发生变化等的情况;③细菌检验时,严格遵守操作流程,避免因不当操作对标本造成破坏,同时保证检验辅助材料、仪器、试剂等的质量,提高检测精确性[4]。

参考文献
[1] 张培,夏永祥.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57-158.
[2] 李素文.医学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中国基层医药,2012,19(3):369-370.
[3] 朱妍.对细菌检验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376-377.
[4] 唐玉英.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及质量控制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4,12(5):2956-29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