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原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原文赏析
梅花原文赏析15篇
梅花原文赏析1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翻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注释
凌寒:冒着严寒。
遥:远远地。
知:知道。
为:因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赏析
此诗语言朴素,对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绘,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
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熙宁七年(1074)春,王安石罢相。
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
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遂写下此诗。
梅花原文赏析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5、知道
翻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
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背景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郁闷。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
“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
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
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
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
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
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
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
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
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
“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
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
“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
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
“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
“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
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
为什么?“为有暗香来”。
“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
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
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
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梅花原文赏析3
咏红梅花得“梅”字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
注释
白梅懒赋:即“懒赋白梅”。
“逞艳”
句:意即春未到,红梅逞艳,先迎着醉眼开放。
冻脸:因花开于冰雪中,颜色又红,所以这样比喻。
痕,泪痕。
以血泪说红。
酸心:梅花花蕊孕育梅子,所以说“酸”。
待到时节过后,虽无怨恨,花亦化为乌有,所以说“成灰”。
“丹药”的“丹”双关义就是红。
“偷下”句:说红梅原本是瑶池的碧桃,因偷下红尘而脱去旧形,幻为梅花。
传说瑶池种植仙桃,
《西游记》中孙悟空所偷吃的即是。
“江北”二句:意思是请告诉蜂蝶,不要把红梅错认作是桃杏,而疑猜是否已到了春色灿烂的季节。
春灿烂,因红梅色似春花才这样说的,非实指。
当时还是冰雪天气。
蜂蝶,多喻轻狂的男子。
漫,莫,不要。
注释
白梅懒赋:即“懒赋白梅”。
“逞艳”句:意即春未到,红梅逞艳,先迎着醉眼开放。
冻脸:因花开于冰雪中,颜色又红,所以这样比喻。
借意于苏轼《定风波·咏红梅》词:“自怜冰脸不宜时。
”痕,泪痕。
以血泪说红。
酸心:梅花花蕊孕育梅子,所以说“酸”。
待到时节过后,虽无怨恨,花亦化为乌有,所以说“成灰”。
借意于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误吞”句:说梅花原本是白的,因误吞神奇的丹药而换了骨骼,变成红花。
“丹药”的“丹”双关义就是红。
范成大《梅谱》:“世传吴下红梅诗甚多,惟方子通一篇绝唱,有‘紫府与丹来换骨,春风吹酒上凝脂’之句。
”
“偷下”句:说红梅原本是瑶池的碧桃,因偷下红尘而脱去旧形,幻为梅花。
传说瑶池种植仙桃,《西游记》中孙悟空所偷吃的即是。
“江北”二句:意思是请告诉蜂蝶,不要把红梅错认作是桃杏,而疑猜是否已到了春色灿烂的季节。
春灿烂,因红梅色似春花才这样说的,非实指。
当时还是冰雪天气。
蜂蝶,多喻轻狂的男子。
漫,莫,不要。
赏析
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当时的豪门,特别是贵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诗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
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别无可写,也就只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
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唱和形式。
描写这种诗风结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这一阶层人物的无聊的精神状态。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
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薛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
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
李纹姊妺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可能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
“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
梅花原文赏析4
原文: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
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
冰盘同宴喜。
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赏析:
本词的特点是在咏梅中打入个人身世之感,但不是用如林逋在《霜天晓角》中“谁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等直抒其情的语言来表达,而是用前后盘旋、左顾右盼、姿态横生的手法,多方位、多角度地来体现自己的情感。
宋代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云:“此只咏梅花,而纡徐反复,道尽三年间事,圆美流转如弹丸。
”
词作的上片先从眼前的梅花着手,叙写其风神,再回想去年观赏梅花之情形,展示其风姿依旧。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疑争洗铅华,无限佳丽”。
词人官舍的低矮粉墙头伸出一棵梅树,盛开的梅花格外引人注目。
只见梅花上还留有露水痕迹,有如美人洗却脂粉,更显得天生丽质。
这里“依然”二字埋下了叙写去年梅花风采的伏笔。
“铅华”,此指妇女擦脸的粉。
曹植《洛神赋》有“芳泽无加,铅华不御”。
接着词人便转入去年赏梅之回想:“去
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
这是去年赏梅之第一层,叙写自己客中寂寞,独自一人持酒赏花。
梅花盛开,又恰逢“宴喜”,更映衬词人的孤寂。
“冰盘”句,化用韩愈《李花》诗:“冰盘夏荐碧实脆,斥去不御惭其花”句意。
“冰盘”,即白瓷盘。
第二层“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这三句是说,一眼望去,高耸横逸的梅树被厚雪所覆盖,宛如香篝上熏着一床洁白的被子,煞是逗人喜爱。
“香篝”,指里面放香用来熏烘衣物的熏笼。
词作下片,词人的思绪又回到今年眼前的对花,并由此想象以后当青梅可佐酒时,自己又将飘泊于江湖上,而只能梦想梅花之倩影了。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词人叙述自己,离别在即,故亦无闲情逸致对花仔细观赏,故曰:“对花匆匆”。
在此情形下对花,似亦觉花含有离恨,呈现愁闷憔悴之情。
这与词人在《六丑》中写蔷薇花“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写法同出一机抒,花之有恨、有愁,其实都是词人的移情作用。
次三句“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描写梅花凋落。
词人凝神驻足,想吟咏一首惜别之词,忽见梅花朵朵飘坠于青苔之上。
这一笔似实又似虚,既可理解为是实写;又可理解为仍是词人的移情作用,它象征了词人心中在流泪,接下词人即展开想象,“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这几句承上人花相逢、花落、而想象至梅子可供人就酒之时,自己却正泛舟飘泊于空江烟浪之中。
这里借写与梅天各一方,实则暗伤羁旅飘泊之苦。
歇拍句又顺此思路进一步想象:“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词人推想,此后自己天涯飘零,只能在梦中再去见那枝黄昏夕照下横逸凄清的梅花了。
这梦中之梅影与开头现实中的照眼之梅遥相呼应。
整首词作不是客观地、呆板地来描写梅花的形与神,而是循着词人自己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去写梅花之变化;时间跨度大,以今年为轴心,贯串去年和明年,刻画了梅花,也刻画了自己,通篇写得纡徐反复,委婉曲折,很耐人寻味。
又,前人也多认为该词有所寄托,《云韶集》云:“此词非专咏梅花,以寄身世之感耳。
”《蓼园诗选》云:“总是见官迹无常,情怀落寞耳,忽借梅花以写,意超而思永。
言梅犹是旧风情,而人则离合无常;去年与梅共安冷淡,今年梅正开而人欲远别,梅似含愁悴之意而飞坠;梅子将圆,而人在空江之中,时梦想梅影而已。
”应该说,这些评说都较符合词作实际。
梅花原文赏析5
梅花
唐代: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的传神。
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
心中愁苦之人不愿听那哀怨的笛声,病躯倚着梅枝独看这风景。
北风如果理解我怜悔之意,就请不要轻易的摧残它。
注释
萼(è):花萼,萼片的总称。
由若干萼片组成,一般呈绿色,保护花芽。
雪:指白色梅花。
孤标:独立的标识,形容清峻突出,不同一般。
朔(shuò):北方。
创作背景
崔道融在公元895年(乾宁二年)前后,做过县令之类的小官,后避战乱入闽,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
此诗为诗人咏梅之作,既赞梅花之孤高芳郁,亦向世人暗寓自己的高洁情操。
赏析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此句写“冷”。
只是“数萼”,方显冷清。
诗人家中必无高朋满座。
无朋无友,遗我一人,隐隐花开,
淡淡看来。
在诗坛众多的咏梅诗中,林逋《山园小梅》云:“众芳摇落独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齐己《早梅》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此二者皆是“暖”景,何等的热闹,独不似崔道融咏梅诗的“冷清”“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先写花形,复写花香。
关于这一点齐己的《早梅》诗和林逋的《山园小梅》诗也与之如出一辙。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先写花形,复写花香。
齐诗林诗亦然。
齐诗云:风递幽香出,禽窃素艳来。
林诗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三者意境则各不相同。
崔诗清。
香为清香,以清替寒。
齐诗虽有一幽字,其境不觉其幽,唯觉流畅而已。
林诗着一趣字,所谓文人雅事此般趣味则是。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此句愁。
于花香之后,写花事。
李益《从军北征》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律然《落梅》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
横笛是特指,故和愁听。
齐诗无此写人之句。
林诗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不离其雅趣。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此句苦。
苦苦哀求之意。
唯此相慰,不忍见其凋残。
此写花愿。
齐诗云: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就花写花,不似崔诗化人入花,其情深切。
林诗至上句已毕。
崔道融四句诗,冷、清、愁、苦,皆出寂寞。
人无伴,心亦无寄。
偶见之数萼梅花,恋恋不已,却无大地春回的欢乐。
只因心间的孤寒不因人间的寒暑而迁移。
律然《落梅》全诗云: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
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
意境与崔诗较近。
然此为落梅,正当有叹惋之意。
崔道融写初发之梅,清寒远甚于此,可想见其人之寂寞何等之深。
梅花原文赏析6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古诗简介
《昭君怨·梅花》是南宋词人郑域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上片描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
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与前面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相互映发,形成一种优美恬静的境界。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材,采用了比兴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颇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翻译
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幽香无比。
傍着竹林,探出一根枝条,在乡村的农舍绽放。
无论在竹篱茅舍的贫寒之地,还是在玉堂琼厅的富贵场所。
栽种地不同,但一样开出纯正高洁的花朵。
注释
⑴昭(zhāo)君怨:又名“宴西园”“一痕沙”。
四十字,全阕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⑵道:说。
⑶来:语助词。
⑷竹篱茅舍:这里指贫寒人家。
⑸玉堂琼(qióng)榭(xiè):这里指富贵人家。
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房子。
⑹一般:一样。
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自《国风·召南·摽有梅》以来,历代诗歌中咏梅之作就屡见不鲜,但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精粹雅逸,托意高远,如林逋的《梅花》诗,姜夔的咏梅词《暗香》、《疏影》;一种是巧喻谲譬,思致刻露,如晁补之的《盐角儿》。
郑域这首词为第二种,由于受到宋诗议论化的影响,这种倾向在诗歌的韵味上稍逊前者一筹。
赏析
宋人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
体认稍真。
则物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一看意思,全在结句。
”以词贵在神似与形似之间,它只抓住腊梅的特点,稍加点染,重在传神写意,与张
炎所提出的要求,大概相近,风格质朴无华,落笔似不经意,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堪称佳作。
杨慎说此词“兴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
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隐喻,如同《文心雕龙·谐隐》所说:“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
在宋人咏物词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像林逋的咏草词《点绛唇》、史达祖的咏春雨词《绮罗香》和咏燕词《双双燕》,他们尽管写得细腻传神,但从头到尾,都未提到“草”字,“雨”字和“燕”字。
这类词读起来颇似猜谜语,但谜底藏得很深,而所描写的景物却富有暗示性或形象性,既具体可感,又含蓄有味。
此词起首二句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它不正面点破“梅”字,而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
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
从语言结构来看,则是每句之内,自问自答,音节上自然舒展而略带顿挫,如“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涵泳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以“雪”“香”二字咏梅,始于南朝苏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后人咏梅,不离此二字。
王安石《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似与苏诗辩论。
陆游《梅花绝句》云:“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丢了香字,只谈雪字。
晁补之词《盐角儿》则抓住香雪二字,尽量发挥:“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至卢梅坡《雪梅二首》诗则认为各有所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此词好似也参加这一辩论,但它又在香雪二字之前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开花时间,似乎是作者的独创。
上片三、四两句,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
“竹外一枝斜”,语本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
”宋人正敏《遯斋闲览》评东坡此句云:“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
”曹组《蓦山溪·梅》词中也写过:“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但却把思路引到杜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上来,离开了梅花。
此词没有遇竹而忘梅,用典而不为典所囿,一气呵成,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它以疏竹为衬托,以梅花为主体,在猗猗绿竹的掩映之中,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幽独,胜境超然。
而且以竹节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
句末加上“野人家”一个短语,非但在音节上倩灵活脱,和谐优雅而且使整个画面有了支点,流露出不识人间烟火者的生活气息。
词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
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
原来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
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
它成了一种优美的恬静的境界,引人入胜,容易令人产生“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联想。
而“冷落竹篱茅舍”之后,接着写“富贵玉堂琼榭”,意在说明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
词人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思路又拓开一层,然亦有所本。
李邴《汉宫春》咏梅词云:“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
”相比起来,李词以情韵佳,此词则以哲理胜。
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
同一般的咏梅诗词相比,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梅花原文赏析7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翻译
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嫦娥与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样子;青霄玉女之冷峭胜过了严霜。
手中空握满把的梅花,却不知寄往何方;与梅花伤心离别的时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愤欲绝。
梅花为了谁造成了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
注释
匝路亭亭艳:匝路,围绕着路;亭亭,昂然挺立的样子。
非时裛裛香:非时,不合时宜,农历十,一月不是开花的时节,梅花却开了,所以说“非时”;裛裛,气味郁盛的样子。
素娥惟与月:素娥,嫦娥;惟与,只给。
青女:霜神。
赠远虚盈手:赠远,折梅寄赠远方的亲朋;虚,空;盈手,满手。
伤离适断肠:伤离,因为离别而感伤;适,正。
早秀:早开花。
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不待作年芳:待,等待。
作年芳,为迎接新年而开花芬芳。
鉴赏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一开头就奇峰突起,呈现异彩。
裛裛,香气盛貌。
虽然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无奈傍路而开,长得不是地方。
虽然梅花囊哀清芬,香气沁人,可是梅花过早地在十一月中旬开放,便显得很不适时宜。
这正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的感情通过咏梅来表达。
作者的品格才华,恰好正像梅花的“亭亭艳”、“裛裛香”。
作者牵涉到牛李党争中去,从而受到排挤,以及长期在过漂泊的游幕生活,也正是处非其地。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二句清怨凄楚,别开意境。
同是月下赏梅,作者没有发出“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赞叹,把梅花比作风姿姣好的美人;也没有抒写“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一类的颂词,赞美梅花傲霜的品格;而是手眼独出,先是埋怨“素娥”的“惟与月”,继而又指责“青女”的“不饶霜”。
原来在作者眼里,嫦娥让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给梅花增添姿色,就是没有梅花,她也会让月色皎洁的。
嫦娥只是赞助月亮,并不袒佑梅花的。
青女不是要使梅花显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冻来摧折梅花,所以她决不会因为梅花开放而宽恕一点,少下些霜。
一种难言的怨恨,淡淡吐出,正与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