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10年第9期--金沙遗址出土石人像身份辨析_施劲松

合集下载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

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开头语)现在各位已经站在三千年前金沙遗址的土地上了,让我们走进金沙,一起开始一次金沙发现之旅吧。

(走进博物馆大门后)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2月8日,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

它位于成都市的西北部,介于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距离我们市中心天府广场约5公里。

金沙遗址是在一个基建工地的施工中偶然被发现的。

发现的当年,就被评选为“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经过几年来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目前已经基本确认遗址的分布范围在5平方公里以上。

在遗址内已发现了大型宫殿式建筑、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住区、墓地等重要遗迹现象。

在金沙遗址内已经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还有大量的陶器、象牙以及野猪獠牙和鹿角。

这些发现使我们对金沙时期古蜀人的生活、生产、丧葬习俗、宗教祭祀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遗址的性质、年代等也有了基本的结论。

从这个遗址的规模和一些高规格的重要遗迹、遗物的发现推测,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之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代蜀国的都邑所在。

金沙遗址是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四川省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

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迷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可以说金沙遗址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文明。

并将成都市的建城史从距今2300年提前到距今3000年左右。

金沙遗址的发现如一声春雷,再次掀起了古蜀王国神秘的面纱。

而金沙村这个成都市西北郊平淡无奇的小村庄,在2001年初顿时成为西部的磁场,社会关注的焦点,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从南大门到遗迹馆间)金沙遗址发现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党和国家领导非常关心、关注金沙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建设工作,江泽民、曾庆红、吴官正、乔石、宋平、尉建行、王乐泉、吴仪、李岚清、李铁映、姜春云、陈至立等二十多位中央领导先后视察了金沙遗址,并指示要把金沙遗址发掘好、保护好、建设好。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动物造型及纹饰器物研究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动物造型及纹饰器物研究

47石虎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动物造型及纹饰器物研究文 图/田湘萍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面积约5平方公里,遗址内分布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墓地、生活区,出土金、铜、玉、石、漆木器等重要文物上万件,以及数量众多的象牙、野猪獠牙、鹿角和数十万件陶片等。

该遗址主体年代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被认为是三星堆文明衰落之后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距今3000年前后古蜀国都邑所在。

小,有些甚至不能单独“站立”,制作较为粗糙,器形有钺、戈、斧、璧形器、喇叭形器、残饰件等。

纹饰素面为主,动物纹饰见少量鱼纹、鸟纹。

有牛、虎、龙、鸟、猫、貘、螺等动物造型青铜器。

玉器:馆藏927件,种类有琮、镯、环、璧、戈、钺、斧、锛、凿、神人面像、绿松石等,制作精良。

有鱼纹、鸟纹、蝉纹及兽面纹等动物纹饰,其中鱼、鸟纹常组合出现。

少见动物造型玉器,仅有鱼形玉璜和玉海贝。

石器:馆藏348件,有斧、锛、凿、矛、钺等生产工具,也有琮、璧、璋、饼形器、环形器等礼器。

有多种动物造型石器,以石虎、石蛇、石龟等圆雕作品为主,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纹饰主要为素面,见少量弦纹、圆圈纹、曲线纹,未发现动物纹饰。

陶器:馆藏917件,另有大量残破陶器及陶片,种类有杯、罐、壶、盉、瓶、豆、器盖等,金沙遗址博物馆Tales考古物语4849纹饰常见绳纹、压印纹、弦纹等,不见动物纹饰。

动物造型器物仅见陶猪和鸟头做的陶勺把。

漆木器:馆藏9件,含木质建筑构件、农具以及木胎漆器等,受保存条件限制,部分漆器已开裂变形或漆色褪败。

有2件木器上有兽面纹饰,1件上有红、黄、黑等颜料,1件为建筑木构件。

两件均为连体兽面纹,圆目方口,躯体对称分布于兽首两侧,不似一般兽面纹饰的狰狞粗犷,整个图案给人以宁肃端正之感。

综上,金沙遗址博物馆馆藏器物中,动物造型主要有鱼、虎、鸟、蛙、蝉、猪、牛、蛇等共15种。

其中,鱼为大宗,共发现27件器物以鱼为形,然后依次为虎、鸟、蛙、蝉、螺、贝、蛇、龙、牛、龟、猪、猫、貘、怪兽。

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
2、金沙遗址为研究古蜀文明与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珍 贵资料
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包含了大量反映了古蜀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密切联 系的信息。中原文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影响居 次要地位;同时,金沙遗址对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古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遗址发现的意义
3、金沙遗址是研究古蜀国都邑形态的重要遗址
像的表情上也有所体现。他们土大的多这表种情赤痛裸苦的不安石,像甚在至中诚原惶文诚明恐中。所
以,金沙这些石像被当
作战利品到处巡展。
也有学者认为,这些石像是古蜀人祈雨的巫师。
象牙器
象牙器40余件,仅有 柱状形器一类,柱状 形器的一端正中有一 圆点,周围有六个圆 点,出土的象牙不计 其数,总重量近一吨, 在祭祀场所里,这些 象牙是古蜀人奉献给 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 有时是整根象牙极有
三星堆文化
前1700—前1200年左右成都平原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形成了具有自身 鲜明特色的发达的青铜文化。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鱼凫朝时期。以三星 堆为中心的古蜀国作为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 明形成阶段中的强盛时期。
十二桥文化
十二桥文化约在前1200—前600年,三星堆在前1000年左右被废弃, 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铜时代中期的一个考 古学文化。十二桥文化承袭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着许多新
三最星少堆的遗只址有中5出根土。的人像也有裸体的,这是一个长相端庄的古蜀女人,
上身赤裸,头上顶着一只庞大的尊。她被认为是一位专门为神灵服务
的女人,并且,也是跪立的,很容易便使我们与金沙遗址的石像联系
了起来。于是,考古学家推测,这金些沙奇石特像的可石能与像三在星考堆古女界人顿像时一引样,

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金器研究

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金器研究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金器研究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和金牛区黄忠村。

1995年12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黄忠村进行了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1]。

2001年2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考古发掘[2]。

现已经基本确认该遗址的面积超过5平方千米,遗址内包含有宗教祭祀区、大型建筑区、居民区和墓地等遗迹。

在已经发掘的各地点中,出土遗物最丰富、特征最鲜明的当属Ⅳ区“梅苑”宗教祭祀区,出土了大量金器。

这些金器在目前国内同时期遗址中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

目前所有关于金沙遗址的研究成果中对祭祀区出土的金器研究很少,都仅仅在综述性文章中略微提及。

例如,施劲松先生《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一文,在对金沙遗址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比较这一章中,有提及祭祀区的金器[3]。

专门研究金沙遗址祭祀区金器的文章几乎没有。

因此,笔者根据金沙遗址梅苑地点发掘报告为主要资料,介绍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精美金器,并通过和三星堆1号坑、2号坑出土的金器进行比较,探讨古蜀国独特的文化特征。

1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金器金沙遗址祭祀区共出土器物1417件,其中金器56件,约占总发掘器物数的3.95%。

这些金器均以金片和金箔为主,加工方式主要有锤揲、剪切、镂空、刻划。

根据不同的器形,将这56件金器分为几何形器、像生形器和其他形器。

1.1 几何形器几何形器共有27件,占出土金器总数的48.21%。

根据不同的形状又可以分作多边形器和圆形器。

1.1.1 多边形器共16件,最有特色的属鱼纹带。

这条鱼纹带呈下短上长的倒梯形状,带上有两条鱼纹饰,鱼头向外,尾朝内,鱼嘴被画作类似鸟喙长长的嘴。

鱼为棱形眼,尖桃形鳃,背、腹部有鳍,鱼尾呈丫字形向两侧展开。

关于此鱼是什么种类,笔者分析认为这种鱼可能是活动于长江干流的中华鲟。

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中华鲟这种鱼类活化石分布于长江干流,每年9~11月间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所以当时的金沙古蜀国人肯定是有见过中华鲟的;二是根据美术考古,鱼纹带上的这种鱼头呈三角形,眼睛呈棱形,全身线条比较硬朗且很修长,长长的尖嘴向上翘起,这些特征都给人以一种凶猛的感觉。

《文物》杂志2010年第9期--湖北竹山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汉金带扣_杨海莉

《文物》杂志2010年第9期--湖北竹山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汉金带扣_杨海莉

1975年11月,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明清村9组村民在进行坡地改梯田挖土时,发现一件黄金饰物。

正在现场值班的县武装部周部长意识到是文物,于是立即通知县文化局报告省文化厅,省文化厅派省博物馆专业干部赶到现场调查。

根据现场情况和人们介绍,确定此处为一古墓,但由于放炮作业,墓葬已被炸毁。

经鉴定,出土的黄金饰物为一件金带扣,于是收藏于竹山县文化馆(现为博物馆)。

金带扣(藏品号总69号)由黄金锻造,整体呈长方形(封二∶1、2)。

背面四周有凸出的边框,中间内凹,有明显锻造痕迹。

一端置2个横向的桥形纽,正中置一竖向的桥形纽。

在下方有一个三角形穿孔,中间横列7个不规则形穿孔,另一端中间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靠近一角的大圆孔为铁镐所破坏。

正面有浮雕图案。

上部为一排共11个羊首,形状相同,排列有序,侧面,长吻圆眼,小耳有角。

下部存有2羊,形象大略相同,侧身仰首,角下卷,眼圆睁,耳直立,身体围绕头部蜷曲,一腿盘屈于身下,蹄向上,一腿绕过头顶,蹄朝前。

其下边缘有粗绳索纹。

残损之处的纹饰不明。

带扣长12.6、宽0.6、厚0.2厘米。

重225克。

此金带扣的形制规整,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其特征及装饰图案与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墓[1]出土的金带扣及江上波夫、水野清一所著《内蒙古·长城地带》收录的基本一致[2],其时代应为西汉。

西汉时期,诸侯势盛,因谋反、叛乱被诛及流放者屡有所见。

十堰地区历史悠久,特别是十堰的房陵(今房县)、上庸(今竹山县)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流放地。

《汉书》记载:济东王彭离行剽杀人,废徙上庸;常山王舜薨,子嗣立,有罪,废徙房陵;汉宣帝时,广川王吉废迁上庸,自杀。

竹山县古属上庸,此地出土如此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金带扣,不可能是一般的民间物品,应该与当时流放的贵族有关。

此金带扣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

摄影:胡春雨[1]徐州博物馆《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墓》,《文物》1997年第2期。

[2]参见邹厚本、韦正《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文物》1998年第8期。

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金器研究

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金器研究

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金器研究作者:罗诗谦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2期摘要:成都金沙遗址作为成都平原继三星堆遗址后又一个重要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其出土的器物与当时中原地区出土的器物很不相同,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尤其是出土数量众多的金器,更是代表了古蜀国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金沙遗址祭祀区;金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和金牛区黄忠村。

1995年12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黄忠村进行了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1]。

2001年2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考古发掘[2]。

现已经基本确认该遗址的面积超过5平方千米,遗址内包含有宗教祭祀区、大型建筑区、居民区和墓地等遗迹。

在已经发掘的各地点中,出土遗物最丰富、特征最鲜明的当属Ⅳ区“梅苑”宗教祭祀区,出土了大量金器。

这些金器在目前国内同时期遗址中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

目前所有关于金沙遗址的研究成果中对祭祀区出土的金器研究很少,都仅仅在综述性文章中略微提及。

例如,施劲松先生《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一文,在对金沙遗址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比较这一章中,有提及祭祀区的金器[3]。

专门研究金沙遗址祭祀区金器的文章几乎没有。

因此,笔者根据金沙遗址梅苑地点发掘报告为主要资料,介绍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精美金器,并通过和三星堆1号坑、2号坑出土的金器进行比较,探讨古蜀国独特的文化特征。

1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金器金沙遗址祭祀区共出土器物1417件,其中金器56件,约占总发掘器物数的3.95%。

这些金器均以金片和金箔为主,加工方式主要有锤揲、剪切、镂空、刻划。

根据不同的器形,将这56件金器分为几何形器、像生形器和其他形器。

1.1 几何形器几何形器共有27件,占出土金器总数的48.21%。

根据不同的形状又可以分作多边形器和圆形器。

1.1.1 多边形器共16件,最有特色的属鱼纹带。

见证金沙文明的奇珍异宝

见证金沙文明的奇珍异宝

见证金沙文明的奇珍异宝作者:陈霞卫远道来源:《奇妙博物馆》 2019年第11期陈霞卫远道黄金,色泽优雅,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金沙遗址共出土300 余件黄金制品,是目前我国发现商周时期数量最多、器型最为丰富的一处。

其中最有特色的,应该就是下面的这一对“金面具”兄弟了。

金文物名称:商周大金面具出生地:金沙遗址年龄:3000 多岁外貌特征:高11 厘米,宽19.5 厘米,厚0.04 厘米,重46 克。

它有着方方的脸庞,大刀眉、大凸眼,高挺的鼻梁下还有一张紧闭的嘴,看起来严肃得不得了。

文物特点: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黄金面具。

文物名称:商周小金面具出生地:金沙遗址年龄:3000 多岁外貌特征:高3.74 厘米,宽4.92 厘米,厚0.01 厘米,重5 克。

它有着圆圆的脸庞、圆圆的下巴、如同新月的眉毛和略带笑意的嘴,显得神秘而深沉。

文物特点:这件面具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罩极其相似,但造型更为精致小巧。

水古书《华阳国志·蜀志》里记载了这样一句重要的话:“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

”意思是说,在杜宇统治时期,国王杜宇教授他的子民如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因此我们提出疑问:在那个时期,务农是否已经成为一种较为主流的生产活动了呢?不用急着说出答案,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左边这件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中这根有着长长的木柄、长得很像铲子的文物就是古蜀人曾使用过的农具———木耜(sì)。

它有1.42米长,由一块整木制成,是一种用来翻土的农具,被称为“农耕之祖”,是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兴旺发达的重要物证。

由于木质器物非常容易腐朽,很难被保存下来,在考古中发现得极少。

这件木耜是在金沙遗址中一个废弃的“水塘”中被发现的,它被深埋于土质细腻的淤泥之中,与空气隔绝,因此幸存下来。

土说到“土”,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泥人儿?还是用泥土做的什么其他物件?是的,下面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金沙遗址出土的陶器。

中国上古时期石跪坐人像之谜

中国上古时期石跪坐人像之谜

中国上古时期石跪坐人像之谜作者:王方来源:《读天下》2015年第04期金沙遗址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部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商周时代的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除了金器、铜器与玉器外,石器也是金沙遗址发现较多的一类器物。

但是玉料在当时十分珍稀,因为无法完全满足需要,于是金沙的统治者们调集人力从成都平原西北边沿的龙门山一带开采了许多石料,用来加工他们祭祀时所需的部分礼仪用器。

其中,造型优美、简练生动的石跪坐人像,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较早、制作最精美的一批立体圆雕石刻艺术作品。

金沙遗址中出土的12件石跪坐人像,它们的造型基本相同,但姿态怪异。

人像高20厘米左右,赤身裸体、赤足、双手被绳索反绑在身后,双腿弯曲,双膝跪地,臀部坐于脚后跟上。

他们的发式非常奇特:头顶的头发从中间向左右分开,有学者形容它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两侧修剪得极短还微微上翘,脑后的头发又被梳成两股长长的辫子,直垂在腰间。

这些人物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或悲恸、或惊恐、或平静、或苦涩、或茫然。

出土于祭祀区,疑为人祭替代品这12件石跪坐人像都出土于金沙遗址东南部的祭祀场所内,考古学家们在这一区域内的探方地层中发现了石跪坐人像与石蛇放置于一个遗迹单位中,人像和石蛇、石虎都是在头部涂朱。

而在另一个遗存内又发现石跪坐人像、石虎、石蛇、石璧组合并很有规律地放置在一起的现象,特别是石跪坐人像与石虎出土时并置一处,虎口正对人的胸膛,其特殊的摆放形式具有强烈的宗教涵义,充分表明人像、石虎、石蛇应都是作为特殊的祭祀物品,用于古国古族的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

什么是人祭呢?人祭就是将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天地和山川神灵。

有专家表示,商代在祭祀与墓葬中盛行人祭活动,石跪坐人像应是商代以来人祭(人牲)现象的真实反映。

追本溯源,人祭现象最早发现于商代早期的二里头晚期遗址中,以商代晚期最为盛行,一直延续到西周,乃至东周还有零星发现。

在河南安阳后岗、大司空村和西北岗都发现了大量的人祭坑。

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巴蜀地区视觉艺术符号的探讨

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巴蜀地区视觉艺术符号的探讨

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巴蜀地区视觉艺术符号的探讨作者:罗惠侯波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3期罗惠侯波金沙视觉艺术符号蕴含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寓意和神话色彩,也反映出金沙遗址文化中和谐、辨证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更具有科技、历法等丰富的科学内涵。

视觉艺术符号从造型上形象地、明显地表现出巴蜀人宗教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

原始宗教曾经是原始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反映了巴蜀人是以鸟为图腾崇拜。

可见,这些符号体现了地域文化气息,是原始崇拜和神话传说的载体,蕴含重要的审美价值理念。

一、金沙遗址视觉艺术符号1. 金沙遗址概述金沙遗址于2001年2月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发现一处商周时代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已发掘出金器二百多件,铜器一千二百余件,玉器二千多件,此外还有漆木器、骨器、上万件陶器以及象牙数量众多总重量近一吨。

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从材质上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①金器:包括黄金面具、黄金带、太阳神鸟金饰、喇叭形金饰等,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饰大多数是特有典型符号,这其中除了黄金面具在造型风格上与广汉三星堆的青铜人器上的黄金面具基本一致。

②金沙遗址已经出土青铜器一千二百余件,种类有璧型器、方孔器、人形器、眼泡、龙形器、鱼形器、虎形器等。

③金沙玉器种类有:琮、璧、璋、圭、戈、矛等等内容及其丰富,制作尤其精细。

④金沙遗址已经发现了一千二百余件石器,祭祀区内有跪坐人像、虎、蛇、龟等多种器形。

2. 金沙视觉艺术符号类型典型器物视觉艺术符号:沙遗址出土的“ 太阳神鸟”金饰(图一),合箔上的图案分内外两层。

均采用镂空的方式来友现。

内层即中间的图案为旋转的火球—一象征着太阳。

外层图案为等距平分的四只鸟,向着同一方向展翅飞翔,线条简练流畅,整个图案动感极强。

黄金面具(图二)巴蜀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是用黄金制作的人头像面部装饰面罩,是在专门制作的模具上或者直接在需要装饰的青铜人头像上锤碟加工而成。

《文物》杂志2010年第9期--金沙遗址出土石人像身份辨析_施劲松

《文物》杂志2010年第9期--金沙遗址出土石人像身份辨析_施劲松
对 于方池街出土 的石人 像 , 过去 有学者认 为 , 其 头发 由中 间分 开并 向左 右披 下 , 正 面看 上 去很像甲骨文 的“ 羌”字 。羌由游牧 改为定居 并 从事农耕后成 为氐 , 氐进 入成都平 原便成为 蜀 人祖 先 , 因此 石像 表现 的是 蜀族 先民形 象 , 这 个奴隶形象还 表明 , 当时 的蜀族已 进入奴隶 制 社会 [ 5] 。后又通 过对比甲 骨文“ 羌”字 和甘肃 出 土仰韶文化彩 陶瓶上的有 关头像等 , 认为方 池 街石人像表现 的是羌人奴 隶 , 古蜀 人将羌人 形 象的石 俑作为人 祭的代 用品 [ 6] 。三星 堆的石 人 像同样被释为 奴隶像 , 并 被认为这 是当时进 入奴隶制社会的佐 证 [7] 。对于金沙这批石人像 , 学 术界 普遍 认为 , 这 表现 的是 奴隶 或战俘 , 其 族属与统治成都平原的古蜀族有本质的区别 。
石 人像 与石 虎 、石蛇 共出 很 有意 思 。除石
图四 金沙遗址 19 号遗迹石人像出土情况
虎 、石蛇外 , 金 沙遗址还出 土有铜虎 , 在三星堆 遗 址和 三星 堆器 物坑 中 , 更出 土有 多件金 虎 、 青 铜虎 和青 铜蛇 。可 见在 这两 个遗 址中 , 虎和 蛇 一定有着特殊 的含义 。王 方曾对金 沙的石虎 和 石蛇有很好的 讨论 , 特别 是强调从 各类史书 记 载看 , 蛇同神 、人有着某 种特殊联系 , 巫师有 可 能因操蛇而成 为时人心目 中的英雄 或神 , 蛇 也成 为巫师的工 具或神人助 手 [10] 。考虑到当时 的 人在成都平原 所处的生存 环境 , 以 及所面临 的 虎 、蛇等 常 见 动物 的 威 胁 和由 之 而 来 的恐 惧 , 某些人的确 可能因具有 控制这些 动物的能 力 而取得特殊地 位 , 或是通 过利用这 些动物来 让 他人畏惧和敬 服 。张光直 对商周时 期的动物 形 象以及它们与 巫师的关系 有过很多 论述 , 在 一 系列 的文 章中 都提 出巫 师与 动物 有着 密切 关 系 , 表现 为人 与动 物的 转形 , 或人 与动 物为 亲 昵伙伴 , 特别 是动物发挥 了帮助巫 觋通天地 的 作用 [11] 。在许 多具 体讨 论中 , 还 多处 举到了 虎 与蛇 。张光直 的这些论述 虽然并非 针对金沙 的 考古发现 , 但 毫无疑问这 有助于我 们理解金 沙 石人 像与 石虎 、石 蛇的 关系 , 以及 人像 的身 份 。在金沙 , 还 有石人像是 置于玉璋上 的 。三星 堆 和金 沙大 量出 土的 玉璋 同样 可能 是巫 师的 用 器 , 三星堆器 物坑出土的 手执玉璋 进行祭祀 的青铜跪坐人像就说明了这一点 。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_施劲松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_施劲松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施 劲 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目 次一 金沙遗址祭祀区的出土遗物二 金沙遗址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比较三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的文化面貌与性质四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的特点及原因五 金沙时期成都平原的文化格局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在成都平原发现的又一个重要遗址。

1995年在成都金沙遗址范围内的黄忠村一带已发现商周时期的遗存〔1〕,2001年在金沙村出土大批遗物,由此开始了对金沙遗址的大规模发掘。

多年的发掘与研究已确认金沙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内含大型建筑区、宗教祭祀活动区、一般居址区和墓地等。

目前学术界的基本认识是,金沙可能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蜀国都邑,它所代表的文化属十二桥文化,同时与三星堆文化有紧密的传承关系〔2〕。

在金沙遗址已发掘的各地点中,以宗教祭祀活动区出土的遗物最为丰富和重要。

祭祀区位于金沙遗址的“梅苑”地点,地处横穿金沙遗址的摸底河南侧,面积约22万平方米。

经勘探确认的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梅苑”地点中北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图一)。

在此发现可能与祭祀相关的遗存26处,出土各类质地的遗物5000余件,以及数以千计的象牙和野猪獠牙等。

目前所知并经报道的金沙遗址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遗物均出自“梅苑”祭祀区〔3〕。

学术界对金沙遗址“梅苑”祭祀区(以下简称金沙祭祀区)出土遗物已有不少研究,对青铜—183—〔1〕〔2〕〔3〕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金沙淘珍》,文物出版社,2002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遗址I 区“梅苑”地点发掘一期简报》,《文物》2004年4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再现辉煌的古蜀王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21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玉器》,科学出版社,2006年。

我国对石头人像的看法

我国对石头人像的看法

我国对石头人像的看法今天咱们就聊聊金沙博物馆所藏的石跪坐人像(又称“跪坐石人像”)。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古蜀遗迹出土的文物多是金器或者青铜器,其实石器也是金沙遗迹出土文物的主要类别。

由于古蜀国辖境内玉料资源贫瘠,所以古蜀王国的统治者们通常以石料代替玉料,他们命人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龙门山一带开采石料,以进行加工祭祀所需的部份礼仪用器。

造型优美、简练生动的石跪坐人像,就是这些祭祀礼器之一。

作为目前我国发现时代较早、制作最精的一批立体圆雕石刻文物,金沙遗址的石跪坐人像共有12件,其造型大同小异,高约20厘米,人像脸形方正瘦削、颧骨高凸,有着高鼻梁、大鼻头与大嘴巴,耳垂部位还存在穿孔。

石像未穿衣物,双腿弯曲、双膝跪地,被绳索反绑双手,而其臀部则跪坐于脚后跟上。

人像发式极为奇特,不同于同时期的周人,头顶发饰从中间向两翼左右分开,如同一本正在打开的书籍,发梢两侧则修剪得极为短促并微微上翘,人像脑后头发则被梳成两股长辫,直垂腰间。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学家发现石跪坐人像与周围出土的石虎、石蛇、石璧等组合在一起,显得极有规律,石虎出土时的位置恰好是虎口正对人像胸膛,这种特殊摆放形式显然具有极强的宗教涵义,这无疑表明了人像、石虎、石蛇等都是古蜀国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从石跪坐人像展现的姿态来看,这应该是商周时期人祭(人牲)现象的反映。

人祭现象最早发现于商代二里头晚期遗迹中,在殷商时期,这种祭祀方式最为盛行,而人牲的主体很多时候都是战俘、奴隶等对于统治者来说不值一提的“牲畜”。

甲骨卜辞记载,人祭每次所用人数不等,最多时有三四百之众。

至于这些人牲的来处,太史公的《史记》似乎有着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而在四川西北的茂县牟托石棺墓中,有一件牛头钮盖漆绘罐,其上所绘人头像发式为辫发三根,这与石跪坐人像极为相似。

从这里人们不难推断,古蜀国在商周时期就已控制南中地区,而石人形象很有可能就来自于西南夷,古蜀人祭所用的“人牲”就是那些被武力征服的西南少数群体。

金沙遗址出土石雕人像探析

金沙遗址出土石雕人像探析

金沙遗址出土石雕人像探析黄剑华【作者简介】黄剑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41。

【关键词】金沙遗址/石雕人像/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像,是古代蜀人在人物造型艺术方面的一大杰作,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蜀人雕造的这些石人代表的是什么身份?具有什么象征含义?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它们究竟体现了一种什么动机和目的?本文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一些学者的推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认为这些石人应是古蜀族巫师的象征,并非奴隶或社会下层,也决非弄族人物或战俘,表现的也不是刑罚或人牲情形,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暴巫wāng@①求雨”的形象写照。

〔中图分类号〕K8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4)01-0026-05一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石雕人像可谓是古代蜀人在人物造型艺术方面的又一杰作,也是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石质遗物中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清理出土的石质人物雕像共有8件,加上后来发掘出土的已达十余件,其娴熟简朴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神秘的造型风格,大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金沙遗址古蜀族采用石头雕琢而成的这些圆雕人物造像,均为跪坐姿势。

它们的形态无一例外皆为裸体,跪姿一律都是双膝着地,臀部端坐于脚跟之上,赤足不穿鞋袜。

这种一丝不挂的形体,显得大胆而又坦荡,在造型上展示出一种神秘的寓意和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是古蜀族能工巧匠富于创意和想像力的圆雕石质人像杰作。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双手都交叉背于身后,腕部被绳索反缚,有的被绳索缠绕了两道或数道,手掌皆向下摊开,手指并拢贴于臀后。

这种姿势非常耐人寻味,很可能具有非同寻常的含义。

这些石跪人像的发型也颇为奇特,它们头顶上好似顶着一片特制的瓦,由低凹的中间向两边翘起的形状又很像是一本打开的书。

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中分的发式,准确地说它们的头发是从头顶向两侧分开并微微上翘,至前额和脑后又微微内束。

它们的前额及双鬓皆不留头发,脑后则采用线刻的方式表现出拖垂的长辫,长辫为四索双股并列下垂,直至后腰,长辫的下端被反缚的双手遮住。

古蜀石跪人像身份新考

古蜀石跪人像身份新考

古蜀石跪人像身份新考
袁梦琳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3(38)1
【摘要】在三星堆遗址、成都方池街、金沙遗址都出土了一种具有独特造型风格的石跪人像,这种石跪人像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也有收藏。

文章认为,这些古蜀石跪人像的身份应该是很高的,被捆绑受罚的造型和中原商汤桑林自焚求雨属于同一类型,很多传世文献与人类学资料也可以佐证,早期首领或君王有比较沉重的宗教义务,有时会成为祭祀的牺牲品。

此外,虎和龙蛇在巴蜀文化中是受到尊崇的动物,金沙遗址中和石跪人像一起出土的石蛇、石虎,便是辅助“萨满”首领升天入地的动物伙伴,因此石跪人像应具有沟通天地神祇的高级身份。

【总页数】7页(P71-77)
【作者】袁梦琳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
【相关文献】
1.从三星堆青铜人像眼睛造型特点看古蜀的文化表达
2.从鸟形图像的音乐意义与"凫氏为乐官"说考论古蜀文明与中华礼乐文明起源
3.李冰任蜀守年代新考——兼考李冰生年
4.热烈祝贺2006’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古蜀文化节4月28日在郫县隆
重开幕!古蜀望丛承载三千年天府之源铸就新郫县5.杜甫离蜀后的行止原因新考--《杜甫为郎离蜀考》续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沙遗址出土的两件文物介绍

金沙遗址出土的两件文物介绍

作者: 张擎
作者机构: 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物
页码: 131-132页
主题词: 珍贵文物 金沙遗址 出土 文化遗产日 一个中国 现场直播 中央电视台 平行四边形
摘要:2006年6月10日,为纪念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对出土太阳神鸟金饰(金饰上的太阳神鸟图案在2005年8月16日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金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的现场直播行动。

这次直播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共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等珍贵文物200余件。

其中有两件文物尤为引人注目:一件是刻有肩扛象牙跪坐人像的平行四边形玉器,一件是石磬。

艺术鉴赏 选择题

艺术鉴赏    选择题

美术作品和艺术哲学1.文化通过物质载体和()传承下来。

B、语言载体2.塞尚属于以下哪个画派?()C、后印象派3.以下哪幅画作不是达.芬奇的作品?()D、《埃斯泰克的海湾》美术作品的展示空间1青花瓷产生于以下哪个朝代?()C、元代2元代倪瓒的代表画作是()。

D、《六君子图》3俑最早的用途是()。

B、陪葬美术作品的题材与形式1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艺术作品印刷品是()。

C、《毛主席去安源》2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艺术类教材是()。

A、《The Story of Art》3传统的艺术观念认为艺术范围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D、行为艺术美术鉴赏参考书目1以下哪条解释不属于英文“Art”的词条含义?()A、自然2在中国是发行量最大的关于中国美术史的书是()。

C、《中国美术简史》3雕塑最早产生于()。

D、旧石器时代艺术学科框架下的美术学1在18世纪,Charles Batteaux将艺术划分为()和“美的艺术”两大类。

C、“实用艺术”2哲学家D'Alembert列举的“fine art”不包括以下哪类?D、哲学3从()开始,“书画”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词语。

()C、宋代美术学的历史演进1传统艺术的核心是()。

C、绘画2人民大会堂里的画作,多以()类为主。

C、山水3中国漫画艺术的高峰期是在()。

B、20世纪80年代美术的构成——传统与工艺1书法从()开始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高校设立。

B、20世纪80年代2中国现存的雕塑多与()有关。

D、宗教人物3与我们日用、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是()。

C、工艺美术从古老美术到当代美术1科学家在非洲发现的制作颜料的作坊,距今已有()的时间。

C、10万年2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借鉴了以下哪种艺术形式?()D、非洲木雕3在中国绘画中,()颜色的颜料一直十分难寻。

B、蓝色美术的起源——审美、实用、宗教1关于艺术的起源,学者们提出了实践技术、()和原始巫术三类起源理论。

C、审美需要2中国现存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地区。

金沙遗址出土古象牙的现场清理加固保护

金沙遗址出土古象牙的现场清理加固保护

金沙遗址出土古象牙的现场清理加固保护
肖磷;白玉龙;孙杰
【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卷),期】2004(016)003
【摘要】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象牙,保存现状十分脆弱.出土后由于失水速度加快,象牙会迅速开裂、风化,最终完全粉化.为了能将这批珍贵的象牙完好地保存下来,必须寻找一种简单的方法对象牙进行有效的保护.根据对象牙的成分分析和脱水试验研究,选择用改性的有机硅材料把象牙嵌封保存起来.对材料的保护性能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用这种有机硅材料对出土脆弱古象牙进行嵌封保护,可以减缓象牙的失水速度,隔绝大气环境对脆弱象牙的腐蚀,又不影响直接观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肖磷;白玉龙;孙杰
【作者单位】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4.2
【相关文献】
1.金属配合物溶胶对金沙遗址出土潮湿古象牙加固的研究 [J], 陈家昌;柴东朗;周敬恩;黄霞;贺晓东;白玉龙
2.金沙遗址出土象牙的由来 [J], 黄剑华
3.澄城县出土象牙化石病害机理与加固保护研究 [J], 刘林西
4.成都金沙出土古象牙文物的微生物特征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J], 旦辉;汪灵;王冲;常嗣和;樊华
5.金沙遗址出土象牙、骨角质文物现场临时保护研究 [J], 肖嶙;孙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 据石 人像 头顶 的“ 发式 ”以及 双手 反缚 并 呈跪 姿的 突出 特征 而定 其身 份为 奴隶 或战
俘 , 这 有其 合理 性 。但对 石人 像的身 份还 可以 有 其他解释 。新 的解释不仅 仅是依据 对石人像 的 形态观察 , 而 且是立足于 具体考察 和分析石 人 像的出土状况 与共出遗物 , 将石人 像及相关 考 古材料放到当 时的文化背 景中加以 认识 。同 时 , 金 沙和 三 星 堆遗 址 出 土 有丰 富 的 人 物形 象 , 我们也有必 要将金沙石 人像与其 他人物形
以 上这 4 件石像 和金沙 石像一样 , 人头顶 呈 奇特 的 V 字 形 , 双手被 绑 , 跪 姿 , 裸体 。目前 除 金沙 、三 星堆 和方 池街 遗址 外 , 同 类的 石质 人 像在其他地方 尚无发现 , 由此可以 认为这类 石 像为三星堆文 化和十二桥 文化所特 有 。而上 述 石人 像的 特点 , 也 使它 们与 其他 地区 、其他 文化的各类人物雕像明显区别开来 。
脑 后编 发的 人 像在 三星 堆 器物 坑中 也有
多 例 。至于金沙 那件头戴太 阳形冠的 青铜立人 像 , 其 发式 为三 股发 辫合 编于 脑后 , 这种 编发 更 为少 见 , 而金 沙石 人像 的编 发恰 好如此 。若 依 据发式来辨别 族属与身份 , 那么石 人像与表 现巫师的青铜立人像并无实质性区别 。
□ 金沙遗址出土石人像身份辨析
象进行更为广泛的对比 。

在 1986 年出土的三星堆 2 号器物坑中 , 有 1 件被 称为“神 坛” 的 青铜器 , 其上 就有 与金沙 石人 像相似的人 物形象 。“神 坛” 大体 由下部的 兽形 器座 、中间 的 4 个立人和 上部的 方尊形器 物组 成 。中部的 4 个立人各站一 方 , 面 向外 , 双 手 合 握 一枝 状 物 , 背 上 和 短裙 上 有 太 阳 形纹 饰 , 腿上饰眼形纹 。人像头顶也呈 V 形 , 与金沙 石 人像 相同(图 二)。按 发掘 报告 , 青 铜人 像头 顶的 V 形部分为敞口 的方斗形帽 , 即帽沿前方 呈 V 字形 , 帽 箍上有 一周几 何纹 , 帽顶 上又生 出 扁平的侧 面人头 像 [8] 。从 照片和 实物 看不太 清楚 V 字形部分与头 顶的界限 , 但线图清楚地 描绘出 V 字形部分与 人头有明显分界 , 而且上 有 纹饰 , 说明 那应 是头 冠而 非发 式 。“ 神坛 ”上 的 4 个 立人应是巫 师 , 整件器 物表现 的是进行 祭祀 的一个场面 。三星堆 2 号 器物坑 中还有其 他很 多表现巫师 的青铜人像 , 它们戴 有不同的 头冠 。比如大立人像头戴莲花形 冠 , 1 件仅存上 半 身的人 像头戴 复杂的 兽首 形冠 , 1 号 和 2 号 器 物坑 中的 青铜 人头 像也 有“回 字纹 冠” 、“ 箍 形 冠” 、“ 平顶 冠” 、“ 双 角形 盔” 等 。金 沙遗 址出 土 1 件 青铜立 人 , 所戴 之冠 则为 太阳 形 。在包 括萨 满教在内的 许多原始宗 教中 , 巫 师所戴的 帽子 通常都是复 杂多样的 。金沙石人 像与三星 堆青铜人像相同 的 V 字形部分 , 可能也是冠而 非 发式 。俯 视石 雕人 像就 会发现 , 发 式不 可能 如 此规 整方 正 、棱角 分明(图三)。若 头顶 的头 发 中分 , 头 两侧 头发 又被 剃光 , 那么 仅脑 后的 头发难以再编成下垂至腰的双股或三股发辫 。
类 似的 石人 像 过去 在四 川 地区 的其 他遗 址 中也有 发现 。1983 年前 后 , 在成都 方池 街遗 址 出土 1 件 青石人 像 [ 2] , 高约 50 厘 米 , 保 存不
62
佳 。同 出遗 物有 十二 桥文 化的 陶尖 底杯 、尖底 罐 、圜底 釜 , 以及 石斧 、锛 和卜 骨等 。之 后对方 池 街的这些发现 又有进一步 的报道 , 包括石人 像 的出 土层 位 , 以及 同层 出土 的陶 盘 、罐 和石 璜 等物 [3] 。1984 年在 广汉 三星 堆遗址 出土 过 2 件 类似的石人像 , 其中 1 件现 陈列于 三星堆遗 址 博物馆 , 该石 像上部已残 。此外 , 一 些研究文 章还介绍了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收藏的 1 件黑 色玉石像 , 高约 20 厘米 [4] 。
右 两侧 没有 头发 , 脑 后有 发辫 垂至 腰间 。人脸 方 正瘦 削 , 高 鼻 , 大嘴 , 耳 上有 穿孔 。双 手在后 背 交叉 , 双膝屈 跪 , 臀部坐 于足跟上 。人身上未 刻 纹饰 , 也未见 有彩绘的报 道 , 似为全 身赤裸 。 但 人 像 的细 部 有 所 不同 。如 标本 2001CQJC ∶ 716 , 人像头顶 中分的“ 发式” 上刻有“ 发丝” , 用 阴 线刻出双眼 、嘴以及背后 的双股发 辫和捆绑 双 手 的绳 索(图一 ∶1)。标本 2001CQJC ∶717 , 彩 绘出 眼睛 , 嘴 部还 涂有 鲜艳 的朱 砂 。 有的
金沙遗址出土石人像身份辨析
施劲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掘的 金沙 遗 址出 土了 大批 遗物 , 其中的 12 件石人像形制独特 、制作精美 , 是不可多得的相当于商周时期的石雕作品 [ 1] 。
这些 石雕人像形 制基本相 同 , 即 都呈双手 被 反绑的 跪坐 状 。头 顶均呈 V 字形 , 相关 报道 与 研究 均认 为 , 这是 一种 奇特的 发式 , 即 头发 中 分并 且向 左右 分开 , 如 同翻开 的书 本 。头左
对 于方池街出土 的石人 像 , 过去 有学者认 为 , 其 头发 由中 间分 开并 向左 右披 下 , 正 面看 上 去很像甲骨文 的“ 羌”字 。羌由游牧 改为定居 并 从事农耕后成 为氐 , 氐进 入成都平 原便成为 蜀 人祖 先 , 因此 石像 表现 的是 蜀族 先民形 象 , 这 个奴隶形象还 表明 , 当时 的蜀族已 进入奴隶 制 社会 [ 5] 。后又通 过对比甲 骨文“ 羌”字 和甘肃 出 土仰韶文化彩 陶瓶上的有 关头像等 , 认为方 池 街石人像表现 的是羌人奴 隶 , 古蜀 人将羌人 形 象的石 俑作为人 祭的代 用品 [ 6] 。三星 堆的石 人 像同样被释为 奴隶像 , 并 被认为这 是当时进 入奴隶制社会的佐 证 [7] 。对于金沙这批石人像 , 学 术界 普遍 认为 , 这 表现 的是 奴隶 或战俘 , 其 族属与统治成都平原的古蜀族有本质的区别 。
金 沙遗 址出 土 的石 人像 均 出土 于遗 址的 祭 祀区 , 有 的与 石蛇 放在 一起 , 有的 置于 玉璋 之 上 , 有的 跪在 石虎 之前 , 有的 一旁 伴出 有石 璧 、铜 器和 陶器 等 。其中有 几件 石人 像是 明确 与其 他遗物一同 出自同一个 遗迹单位 的 。如第 19 号遗迹出土有 1 件石人像 、1 件石蛇 、2 件石 虎 、3 件石虎尾和大量 石璧 , 石人像与石虎出土 时并 置一处 , 虎 口正对人胸(图四)。另 外 , 在梅 苑 地点东 北部发 掘区的 第 8 层 中 , 1 件 石人像 和 1 件石蛇放在一起 。
图一 金沙遗址出土石人像 1.2001CQJC∶716 2.2001CQJC∶166
61
20 1 0年·第 9期
图二 三星堆 2 号器物坑出土青铜“ 神坛”
人 像 则 雕 琢 不 细 或 者 保 存 不 佳 。例 如 标 本 2001CQJC ∶159 , 五官 、头顶“ 发式” 和绳 索仅刻 出 轮廓 , 不见 发辫 , 也 未雕 出双 眼 , 仅用红 、白 两 色 描 绘 眼 眶和 瞳 孔 。标 本 2001CQJC ∶166 , 眼 、嘴 仅用 一道 阴线 表示 , 背部 看不 出有 发辫 和绳 索 , 后绑的 双手仅刻 出手指(图一 ∶2)。标 本 2001CQJC ∶212 , 风化 严重 , 但眼 、嘴 、耳部残 留 有朱 砂 , 脑后 的头 发由 三股合 为一 束 。这批 人像 中 , 所知 最小者高 约 17 厘 米 , 最 大者高约 27 厘米 。
图三 金沙遗址出土 石人像 (2001CQJC ∶716) 顶部
63
20 1 0年·第 9期
也 用巫 师作 为牺 牲 。因此 , 我们 不排 除这 种可 能性 , 即金沙石 人像表现的 也是用巫 师作为牺 牲的 情形 , 或是 以石像作为 巫师替身 进行祭祀 的活动 。
辨析 石人像的身 份 , 更重 要的还 在于考察 和 分析 它们 各自 的出 土状 况 。据 相关 报道 , 与 成 都方 池街 石人 像共 出的 除石 器和 陶器 外还 有 卜骨 , 有 1 件卜 骨为 人头 盖骨 , 上 有凿 痕与 灼 痕 。卜骨 通常 应是 由巫 师所用 。三 星堆 石人 像 出土的具 体情况 不清 楚 , 仅 有报道 说其 中 1 件出 自西泉坎一 个发现大量 石璧成品 、半成品 和石废料的房基处 [9] 。这一信息很有限 , 如果今 后 的材 料和研 究能 确定 这处 房址是 石器 加工 作坊 , 那么我们 或许可以将 这件石人 像解释为 是出自作坊的石制品 。
在 三星 堆 和金 沙遗 址都 出 土很 多青 铜人 像 , 其 中并 不乏 呈跪 坐者 , 金 沙石人 像与 它们 的 最大差异在于 双手被缚 。双手被缚 并呈跪姿 的 人像并不一定 就是奴隶或 战俘 。比 如在一些 古 代文 化中 , 巫 师在 举行 祭祀 时 , 他 们自 身也 会 成为牺牲 。商 代甲骨文中 就有祭祀 时焚烧巫 师 的内容 。在古 代文献中也 有很多将 巫作为牺 牲 的记 录 , 这类 祭祀 大多 是用 于求 雨 。常 被引 述 的如《礼记 · 檀弓下》 :“岁 旱 , 穆公 召县子而 问 然 , 曰 , 天久 不雨 , 吾欲暴 而奚若 ?曰 , 天则 不 雨 , 而 暴人 之疾 子 , 虐 , 毋乃 不可 与 。然则吾 欲 暴巫 而奚若 ?曰 , 天 则不 雨 , 而望 之愚 妇人 , 于 求之 , 毋乃已 疏乎 。”《春秋 左传》僖 公二十一 年 :“ 夏 , 大旱 , 公欲 焚 巫 。”《 春秋 繁 露 ·求 雨》 :“ 春旱 求雨 … …暴 巫聚蛇 八 日 , 于邑 东门 之 外 , 为四 通之 坛” , “ 秋暴 巫 … …为四 通之 坛 , 于邑西门之 外 , 方九尺 。” 此外 , 一 些统治者 也 会将自己作为 牺牲进行祭 祀 。《吕氏 春秋》卷 九 秋季“ 昔 者汤 克夏 而正 天下 , 天下 大旱 五年 不 收 , 汤乃 以身 祷于 桑林 … …于 是翦 其发 , 磨 其 手 , 以身 为牺 牲” 。这些例 子表 明 , 古代 有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