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高效演练 强技提能(二)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演练·强技提能
1.(2012·山东文综·T3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8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正光(520年)已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

(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及结果。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说过:“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平城僻处塞上,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

至于平城自作为京都以后,人口集中,游食者众,粮食供给难免发生困难。

而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

材料二孝文帝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族人以一种新刺激。

……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

4.(2014·河南三市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

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20世纪末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

这些人不仅缺乏经验,而且把变法作为进身之阶,参与变法动机就不纯。

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吕嘉向、蔡京、李定、邓绾等,都属于人品不正者,其中绝大多数以后进了《宋史》的奸臣传中,其中蔡京之臭名,大概没人不知道。

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没用。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材料二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叙述。

(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的还有哪些因素?
答案解析
1.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相同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2.答案:(1)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稳定北魏统治。

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2)该观点是错误的。

北魏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汉化等措施,加快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崇尚文治,消灭雄武之风所致。

3.答案:(1)①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②统治中原的需要;③解决粮食供给问题;④地理环境的影响;⑤减小改革阻力;⑥摆脱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和威胁。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使之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

4.答案:(1)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

借鉴: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

发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2)特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

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

5.答案:(1)材料一:用人不当,没有严格贯彻新法的官员,政治腐败。

材料二: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

材料三: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

(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