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有什么造型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有什么造型特点?
青白瓷可以算是“景德镇”名字的由来哦!
如今大名鼎鼎的“瓷都”景德镇,就是在有宋一代,镇上窑口所出青白瓷质地优良,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这位的审美水平看来也不低)龙颜大悦,遂将年号“景德” (1004年~1007年)赐为镇名,从此“瓷都”景德镇声名远播。

可谓“先有青白瓷,后有景德镇”。

说起青白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2011年香港佳士得拍出的那尊观音菩萨坐像记忆犹新,当时估价就高达700~900万港币,但成交价又以惊人的2530万港币落锤,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人民币2117万元。

南宋青白釉观音菩萨坐像
该件拍品的年代为南宋,观音面目表情细腻传神,就连所着璎络、冠饰也极致精工,堪称同时期宗教造像的经典之作,也代表着南宋时期景德镇窑青白瓷制作的最高水平,能拍出这样的高价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也引发了收藏圈对于南宋青白瓷的关注热潮,不论是古董商还是藏家都对南宋青白瓷产生浓厚兴趣,与之极为相似的元代青白瓷产品也往往被冠以“南宋”头衔,以便抬高身价。

青白瓷又叫影青瓷,是五代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的瓷器品种,北宋时进一步发展,南宋达到顶峰,元代以后逐渐衰落。

青白瓷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性广受人们青睐。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划花产缠枝花卉纹梅瓶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青白瓷虽然在南宋达到顶峰,却早在五代时期已经出现,况且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她们是如何产生的呢?最初的青白瓷又有哪些特点呢?
看过“茶边求”以前推送文章的朋友都知道,龙泉窑以釉质类玉而著称,玉则象征中国传统的道德属性,“君子如玉”观点深入人心,迎合古人的“尚玉”观是龙泉窑产品风靡一时的原因之一。

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敛口碗
同样,早期的青白瓷已经具备“类玉”的效果,也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有人认为,青白瓷是南方地区窑工在刻意追求仿玉效果的尝试中发明的陶瓷新品种。

了如三舍藏五代—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葵口碟
人才和劳动力是前提保障
根据考古发掘来看,最早生产影青瓷的窑厂有安徽繁昌窑,江西景德镇窑、赣州窑、武昌青山窑等。

除繁昌窑尚无定论外,这些窑口生产瓷器的面貌基本都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青白瓷的过度。

了如三舍藏北宋景德镇湘湖窑青白釉花浇
这种产品演化规律正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产条件。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又经历藩镇割据,唐末农民战争,为躲避常年战乱及沉重赋税,北方民众大量南迁。

皖南地区的宣州(今宣城市宣州区)、歙州(今歙县)、池州(今池州市贵池区)位居或靠近长江南岸,成为移民渡江南下的通道,也是北方民众的第一批定居地点。

这些地区人口由此增加,不仅有包含制瓷技艺的众多手工业者,也有农户、商人、文人等社会各阶层人士。

其中,瓷器手工业者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和劳动力,他们为满足南迁到此的大量北方
用户需求,在当地开始试烧白瓷。

特别是在五代时期,由于政权割据对峙,南北方正常的贸易被阻断,白瓷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靠商品流通获取,这也促使该地区加快烧制白瓷的步伐。

采用北方先进制瓷技术
上述窑口所烧白瓷多采用当时北方定窑、邢窑工艺,产品外观上也多为模仿定瓷或金银器造型。

例如,盘、碗等器物常见花口或葵口造型,器壁压印凹棱。

繁昌窑和武汉青山窑率先采用定窑的漏斗形匣钵装烧器物,不但提高了烧制温度,还利于形成还原气氛,使烧制白瓷成为可能。

宋代漏斗形匣钵图
后来,这种漏斗形匣钵和垫饼、垫圈组成的装烧工具经过长江流域向南传播,又影响了景德镇窑、吉州窑、赣州窑,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的制瓷窑场,改变了全国瓷器的生产面貌。

北宋广东西村窑青白釉刻划牡丹纹凤头壶
在此之前,就连赫赫有名的景德镇窑仍然沿用早期越窑泥点支烧的叠烧法,明显特征就是在器物底部或足端处留有若干细小的垫烧痕。

了如三舍藏五代青白瓷葵口碗支烧示意图
了如三舍藏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斗笠盏
坚守地方特色的南方“白瓷”
上文已经做出阐述,南方青白瓷诞生之前已经经历了白瓷的生产阶段。

但在生产白釉瓷器的同时,南方瓷窑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例如,南方瓷土的含铁量较高,并且一直沿用本地区特色的龙窑烧制瓷器,在还原气氛下,瓷釉容易产生偏青的颜色。

同时,南方诸多窑口受到传统越窑的制瓷影响,在釉料配方上继承了越窑的钙釉技术,使产品釉层呈清澈透明状,导致南方白瓷不同于北方白瓷釉的半透明特点。

宋定窑白釉花鸟纹盘(图:动脉影)
了如三舍藏北宋青白瓷碟
诸多因素都促使南方瓷窑在烧制白瓷的基础上,为影青瓷的创烧成功提供了前提条件。

当然,除上述条件外,影青瓷最终诞生还要靠窑工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
例如,烧制温度的把控,还原气氛的掌控等等环节,以至于最终烧制出成熟的青白瓷。

这就是南方几个窑口在经过烧制白瓷的短暂时期后,又被青白瓷取代的原因。

繁昌窑由于原料含铁量较其他南方窑口更高,某些产品特征在白与青白之间的界定极为模糊,众说不一,以至有些人认为她几乎没经历过白瓷的生产阶段,就很快由青瓷转入青白瓷的创烧阶段了。

北宋繁昌窑青白釉莲瓣纹盏托
当时流行的时尚色?
有一种说法,在五代时期人们对颜色的审美起了变化,喜欢淡雅的单色调,青白瓷的出现就是按照当时的审美需求有意创烧的,并且将五代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作为佐证。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南唐官吏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图中仕女着衣颜色均为单色调,但颜色或艳丽或素雅,既有青绿、月白,又有灰蓝、紫红,可谓五彩纷呈,不分伯仲,难以说明某种颜色就是当时的时尚色,况且这些颜色中哪个最接近早期的影青瓷釉色呢?这些都是值得怀疑的地方。

结语
青白瓷的出现,是在南方窑场仿制北方白瓷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非追求“类玉”效果而有意研发。

在烧制白瓷的过程中,除了具备向影青瓷过度的自身条件外,当地窑工在实践中充分摸索,终于烧制出早期成熟的青白瓷。

至于到底是当时先流行起“青白色”,后研制的青白瓷,还是先诞生了青白瓷,后来喜欢上了“青白色”,恐怕难以考证。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青白瓷所代表的,是宋人生活、审美上雅致的格调。

青白二色,似蓝天白云的变幻,气韵天成。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则是从形色声意的角度将青白瓷上升到了文化和审美的高度——素为底蕴,关照内心,于日常器物中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有人由此总结:把生活布置得朴素,非大自信不足以言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