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县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古诗二首同步课时训练冀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古诗二首
一、我会填。

1。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


3.《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
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绘西湖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体裁)。

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滟:
空蒙:
奇:
毕竟:
别样:
三、我能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一、1。

宋苏轼晴天雨天喜爱
2.水光潋滟晴方好
3.山色空蒙雨亦奇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送别诗
6.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二、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形容雾气弥漫。

奇妙。

到底。

格外。

三、1.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
艳丽鲜红.
2.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
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26 灰椋鸟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聚集()幻想()清幽()闪耀()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

板书:月下江景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

(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三、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

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四、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六、作业(见“测试区")
课后小记: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月亮如诗,就要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展开无尽的遐想,进行拓展.同时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以往学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以及进行有关山水的诗句进行朗读、背诵,增加学生古诗方面的积累。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教材分析】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晚唐时期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既简要介绍了他的书法成就,又重点记叙了他向皇帝直言劝谏的两件事,体现出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

第一件事是他借谈论书法秘笈,劝告文宗要心正治国、律己清政;第二件事是柳公权借谈论皇帝穿衣服,劝谏穆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

本单元都是反映中华文化的课文,通过对历史上五位名人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已基本掌握,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巩固。

而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多数学生来说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和设计说明】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升入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感知、感悟、阐发”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升。

2.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即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教学中,我将遵循两点:一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解惑.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在交流中明白柳公权流芳百世的不仅是他的书法,他那铁骨铮铮的品格更令世人钦佩。

二是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通过重点语段感悟柳公权刚直不阿的良臣形象.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引入新课——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布置作业第2课时:复习引入——精读课文,品味感悟--拓展运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第2课时
25.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

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

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

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多媒体出示:
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

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

揭示课题:25。

古人谈读书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

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

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四、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

《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

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2。

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适当的引导。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通读全文(配乐),从这三则语句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自由交流。

2.联系实际,说说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文。

2.课外搜集《论语》中一些其它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论语》中读书方法三则。

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

多媒体出示:
《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
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

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

(2)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交流板书:心到眼到口到
(3)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4)齐读古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

通读全文,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

(1)师:既然古文的语言精炼且深刻,至今为世人学习,除了它们本身语言的精辟,语调的古朴之外,其表达方式也可谓堪称一绝.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作者朱熹是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非同一般。

请问该文是怎样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细读课文,思考。

(2)重点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3)小结: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

2.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朱熹的“读书有三到”.
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

多媒体出示:
选段引自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同时,他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请同学们用学《读书有三到》的方法学曾国藩语录.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

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刻下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3。

对照译文,想一想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哪三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
交流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4。

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5。

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2。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 叶圣陶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 三国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 李苦禅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郑成功
五、课后作业。

1。

朗读三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

2。

背诵三则古文。

3.积累5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了解意思.
《古人谈读书》课后反思
《古人谈读书》中三篇文章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学生诵读以及多媒体再现古汉语的古朴典雅
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限制,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这三篇文章的时候决不能用常规教法,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师读完,学生还意犹未尽,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则所蕴含的深厚道理。

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思维极其活跃。

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
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一文,行文简洁,但布局严谨,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

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较
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所以,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虽往成较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算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

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期末综合测评卷
一、积累与运用.(4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酵.母(xiào)水浒.(hǔ)某.人(mǒ)公卿.(qīn)B.筛选(shāi) 依偎.(wèi)河畔.(pàn) 分歧.(qǐ)
C.机械.(xiè)许诺.(nuò) 客栈.(zhàn)袅.袅(niǎo)D.谴.责(qiǎn)馈.赠(guì)灰烬.(jìn)岔.道(chà)
2。

读拼音,写词语.(8分)
3.选字填空。

(4分)
(嫌谦)谦虚嫌弃(塌榻)下榻塌方
(梢哨)树梢口哨(缴邀)邀请缴费
4.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2分)
(1)西湖歌舞几时休.?(B)
A.休息。

B.停止. C.休养.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C)
A.认识。

B.见识. C.记住。

5.补充下列词语,并完成练习.(7分)
(美)中不足国泰民(安) 负荆请(罪)
呕心(沥)血震耳(欲)聋应接不(暇)
(1)画“——”的词语是一个褒义词,和它意思相近的贬义词是处心积虑.
(2)“负荆请罪”出自课文《将相和》,文中的其他两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
6.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说明方法.(4分)
A.分类别B.列数字C.打比方D.作比较
(1)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B)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D)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C)
(4)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A)
7.读句子,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5分)
(5)所以,我们在读书前要学会辨别什么书可以读,什么书不要读,这样才不会落入“温柔的陷阱”。

(1)读书有益,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4)若读了一些伪书、坏书,不但不能长见识,反而会教唆你做坏事。

(2)但是,书读多了,有时反而易瞻前顾后,不敢出手。

(3)还有,书也有好坏之分。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6分)
(1)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 松鼠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具体的情景表现“津津有味”的意思。

爸爸拿着一本书正埋头看着,只见他一会儿笑,一会儿眉头紧锁,一副颇有兴致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空中飘着云朵。

(把画面写具体)
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云朵,有的像绵羊,有的像山峰,有的像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6分)
(1)《山居秋暝》中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的动态描写的两句诗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长相思》中的“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己亥杂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涌现的强烈愿望;《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对统一大业的期望。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我知道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