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雷电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雷電頌
郭沫若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抓住事物特徵展開想像,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發戰鬥激情。
2.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增強氣勢。
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佇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瀾(lan2) 污穢(hui4) 犀利(xi1)
劈開(pi1) 稽首(qi3) 馳騁(cheng3)虐待(nüe4)
2.解釋下列詞語。
睥睨: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污穢:不乾淨。
犀利:(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播弄:擺佈。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靂。
躊躇:猶豫。
鞭撻:鞭打。
比喻抨擊。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懺悔:認識了過去的錯誤或罪過而感覺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拖泥帶水: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乾脆。
二、導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關資料,播放<橘頌》的背景畫面(電影《屈原》插曲),讓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湧的流水岸邊的仰天長問,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介紹歷史尉《屈原》寫作的時代背景。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寫於1942年1月。
當時是抗日戰爭後期,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半壁河山。
1942年1月,時值“皖南事變,,以後,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屈原》,借古諷今,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
他借屈原的獨自,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
《雷電頌>出現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場。
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
他手足帶著刑具,頸上系著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
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
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著風吼、雷鳴,看著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自——《雷電頌》。
它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
是全劇高潮中最強力的一個音符。
三、朗讀課文
課文在形式上並不押韻,但節奏分明,聲調鏗鏘有力,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文章氣勢,並談感受。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雷電頌》這段獨白,大致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風、雷、電的期待與歌頌,一是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讚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讚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決心與之一起燒毀一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污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志與必勝的信心。
這是一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
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後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毀一切偶像。
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
五、探究活動。
提問:課文運用了象徵手法,說說風、雷、電等形象象徵了什麼,再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中屈原借助於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和對這種偉大正義力量的讚美。
風、雷、電,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在詩人心目中,已經成為一種戰勝黑暗的力量,詩人又把自己的偉大戰鬥精神融入咆哮的風,轟隆隆的雷和閃耀的電之中。
風雷電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開”,這正是屈原在和黑
暗勢力進行殊死的搏鬥。
因此,屈原對風雷電的歌頌,也是對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正義力量的歌頌。
此外。
<雷電頌>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感情,增強語勢。
獨自中屈原滿懷激情地直接和風雷電對話,直接怒斥偶像神靈,這些擬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達出鮮明的愛憎感情。
反復、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自更有氣勢。
如,: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發洩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潰壩,洶湧奔騰。
詩中還有不少反問句、設問句,“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你,你紅著一個面孔,你也害羞嗎?”“哭,哭有什麼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嗎?”等等。
這些句子,呼喚指斥,使獨自更增強了戰鬥力。
六、欣賞品味
學生配樂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七、小結
本文是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
這篇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
“雷電獨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
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它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突現出來。
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奇特,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
八、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