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八节解放战争 作业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前,都市中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看到国民党主力已被消灭
D、对政治局势判断错误
2、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的社论中指出:“公开的全面的内战会不会爆发?这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会不会因为国际国内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经过我们的奋斗,使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或者使全面内战拖延时间爆发呢?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抗战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
②二战后美苏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贸然挑起中国内战
③蒋介石集团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④中国共产党已做好了争取和平与武装反击的两手准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毛泽东指出:“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
”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4、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已在辽沈地区率先打响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5、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6、某同学从旧书市场买到一本民国时期的书,右图是其封面。
据此判断该书发行时间应是( )
A.辛亥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194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金圆券大幅贬值后,上海中央银行柜台前老百姓都急于将金圆券兑换成黄金或美元。
当时美元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8、毛泽东致电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建立革命根据地。
(王树增:《解放战争》)为此,刘邓大军所采取的军事行动的目标是
A.井冈山B.大别山C.张家口D.新保安
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0、某学者在论述中国近代某一条约的影响时曾写到:“获得了西方列强所攫取的所有条约特权,并增加了新的特权。
……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这一条约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1、对下列抗战时期丰子恺的漫画解读不正确的是
A.控诉了日本侵华的暴行
B.寄托了对世界和平的愿望
C.展现了抗战胜利的喜悦
D.表达了对国共内战的谴责
12、.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应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所说的这条“新路”是指
A.井冈山道路
B. 进行解放战争
C. 实现人民民主
D.进行重庆谈判
13、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是①精良的武器装备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丰富的物资供应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①②
B. ③④
C.②
④ D. ①③
14、20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爱国民主人士朱自清曾经说道:“胜利来的时候,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材料所说的“小康时代”是指
A.和平、民主时代
B.抗日战争胜利的时代
C.社会主义时代
D.工业化到来的时代
15、红岩革命纪念馆曾经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
当时毛泽东在渝市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A.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C.反对内战,建立民主共和国D.与各民主党派共商民主建国大业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一:濒临长江边狮子山脚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
静海寺内悬挂着一尊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材料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涉及的城市“钟山”是指什么地方?这里被誉为“虎踞龙盘”之地,列出中国近代史上曾定都于此的政权。
(至少两个)并将近代史上发生于“虎踞龙盘”之地的重大事件分类填入下表。
(每空填一项)
(3)材料二中“宜将剩勇追究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霸王”是指谁?诗句的寓意是什么?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科一: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
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05年的历史,特别是国民党当政以来的18 年的历史,清楚地把这个要点告诉了中国人民。
一个不是贫弱而是富强的
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
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二: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作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现实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作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西柏柏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1949年3 月5日到13日,我们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这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
———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发表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概括起来是哪两个方面?请以史实说明为什么“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2)材料三中,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是为了完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到的什么目标?完成的结果怎样?西柏坡之前,我们党的“农村指挥所”在哪里?是怎样建立的?
(3)材料二阐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七届二中全会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
材料二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密电:“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注:蒋介石)所订剿非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
材料三 1945年11月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惟一的敌人。
”
材料四(美国总统)杜鲁门回忆录:“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
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
请回答: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9-10月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在当时的实际行动中有何表现?
(3)蒋介石当时为什么耍弄反革命两手?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
(4)对于蒋介石玩弄的反革命两手,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这在上引材料和历史事实中有什么依据
参考答案
1、A
2、C
3、B
4、D
5、B
6、D
7、C
8、B
9、A
10、D
11、D
12、C
13、C
14、A
15、C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时应结合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事件,并结合近代史上中国社会几个阶级的斗争史实回答。
答案:(1)1842年8月29日,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2)南京。
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两个即可)
(3)项羽。
不要学习项羽为了“义”放走刘邦,导致最终败亡,人民解放军面对敌人不应妥协,一定要鼓起勇气追歼
杀敌,把革命斗争进行到底,不留后患。
(4)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意义: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7、 (1)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
史实: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等。
虽取得重大成果,但
最终都失败了。
原因: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2)目标: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获得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
结果:通过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农村指挥所:陕北延安。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打开了,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为党中央所在地。
(3)问题:革命和建设的关系,革命胜利后应抓紧进行经济建设。
说它是重要会议的原因:当时中国革命正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夜。
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将由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
我们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
这次会议规定了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解析:第(1)问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中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对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8、(1)表面上说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
(2)蒋介石对中共极端仇恨,力图消灭。
材料二是当时蒋介石的剿共密令;材料3表明蒋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共视为“惟一的敌人”。
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就在晋东南和平汉路沿线向解放区进攻。
(3)当时国民党军队大多还在西南,无法控制全国,所以蒋介石要争取时间,企图一手利用谈判来束缚中共,另一手加紧调兵抢占地盘削弱中共。
材料四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下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
(4)蒋介石的“两手”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
材料四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了“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的办法”。
事实上,当时美军侵占了上海、秦皇岛等大中城市,替国民党抢占战略要地和运送军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庆谈判结果、蒋介石的实际行动、美支持蒋介石的事实等问题属外延式提问,考生应运用教材相关知识内容回答。
其他问题属内涵式,考生应紧扣材料提炼回答。
第(1)问蒋介石的“理由”当然是表面上的,冠冕堂皇的,注意把电报的意思答出来,在答(2)(3)(4)问依据时,要全面考虑几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特别是要正确理解美国的态度“我们命令日本人……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