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据估算四川地震的最大余震应接近7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据估算四川地震的最大余震应接近7级余震,被地震学家称为“地震后的幽灵”,其“神出鬼没”的特性从那个别名上可见一斑。
在众多的网站论坛上,网友关于“余震,你还要连续多久才终止”的问题后面连串的、大大的问号和叹号专门醒目。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今天(22日)18时37分,四川平武发生4.2级余震。
截至2021年6月22日
16时,汶川8.0级地震余震区共发生13550次余震。
而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截至今天12时,汶川震区共发生4.0级以上余震220次,其中:4.0―4.9级187次,5.0―5.9级28次,6.0―6.4级5次。
目前最大余震为5月25日的6.4级。
余震还要连续多久?人们期望答案,地震研究者也期望能够给大伙儿一个明确的说法。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告诉记者:通过认确实研讨,专家们认为汶川较强余震密集活动时段可能会连续两个月左右。
但他同时指出,依照对唐山地震等震例地对比研究,余震活动仍将连续较长时刻。
对余震的起伏规律,科学界目前尚未完全把握。
近忧:余震将连续两个月的研判是如何做出的?
张晓东说,要说明白汶川地震的余震将连续两个月这一判定的科学依据,有两个概念必须搞清晰。
其一是地震序列。
它是在一定时刻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连续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其二是余震连续时刻。
“余震连续时刻”在科学上有着严格的定义。
一样要确定一个震级下线,例如:5级以上的余震能连续活动多久,4级以上地震连续活动多久等。
另外,余震是否密集活动也是一个判别标准。
假如几天才能记录到一次余震,而且震级不大。
这时就能够认为,余震序列差不多终止。
余震序列连续的时刻确实是余震连续时刻。
那么,那个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呢?张晓东告诉记者,现在说的余震将连续两个月,是在目前的科学认识水平上,分析了历史上大量的类似震例的强余震统计资料后,结合尚未终止的汶川余震序列中有关参数,如序列衰减的系数(h值、p值等),和发震构造条件等进行类比,做出的综合判定。
这一判定中,包含了过去的体会和研究成果,也包含了对余震序列的分析和综合估量。
他同时指出,1900年之后到汶川地震前,严格的龙门山断裂带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的大地震,只是在其西侧发生过1933年8月25日迭溪7.5级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和8月23日松潘、平武2次7.2级地震。
因此,有关这一地区余震起伏的规律,没有更确切的历史震例能够类比和参考。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工作确实是紧密跟踪余震序列的进展变化。
从现在监测到的数据看,余震的强度有所降低,间隔时刻也在延长。
因此,还不能排除再次显现起伏的可能性。
有关余震连续时刻的变化,我们将依照序列的进展随时进行跟踪判定。
”张晓东说。
远虑:充分认识晚期、超晚期强余震
张晓东专门指出,说余震将连续两个月,并不是说此后就可不能再发生余震了。
以往的体会告诉我们,有的地震存在发生晚期强余震和超晚期强余震的可能。
晚期强余震是指在一样的余震连续时刻过去以后,距离主震时刻比较长的时期里,发生的比较强的余震。
而时刻更长,例如几年之后发生的强余震叫做超晚期强余震。
他举例说,邢台1966年3月8日发生了6.8级的地震,1966年3月2 2日发生了7.2级地震,其余震连续了相对长的时刻。
之后,1967年12月3日发生了5.7级余震。
“再往后说,1981年11月9日,距离1966年差不多过去了15年,在余震区又发生了一次5.8级地震。
”
张晓东提到的另一个例子是:1990年4月26日,共和县与兴海县交界处发生7级地震。
到了1994年,确实是4年之后,又发生了5次5级以上的地震。
他同时强调:“然而,也有许多震例没有发生晚期、超晚期强余震。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在复原重建中要考虑一旦发生晚期、超晚期强余震对建筑物、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阻碍。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陈运泰日前曾警告说:“晚期强余震专门可能在人们将其忘却时突然来袭。
”按照已有的一些震例和统计规律,余震的最大震级一样比主震平均低1.2级(即所谓的“巴特定律”)。
陈运泰指出,那个统计得出的“巴特定律”上下波动幅度专门大,据此估算,汶川地震的最大余震应接近7级。
然而,到目前为止,汶川地震的余震尚未达到那个水平。
观测:应急流淌测震台站和固定台站结合,紧密关注余震动向
测震台站是科学家了解地震的眼睛。
判定余震连续时刻、跟踪余震序列因此都离不开观测台站的数据。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震前四川省的52个固定台站中的一部分因地震造成的通讯中断、电力中断等缘故瞬时停止工作。
震后20分钟,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下达调集相关流淌测震队伍赴灾区加强地震监测的指令,启动中国地震局测震流淌监测协同响应方案。
依照中国地震局“十五”网络项目设计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测震应急流淌观测任务协同响应”启动原则,全国测震流淌观测技术治理组协助和谐国家应急流淌观测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因此及重庆局、甘肃局、陕西局、云南局等7个省级地震局流淌观测队,组成协同响应流淌观测队伍。
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刻内整装动身,赴汶川地震现场开展流淌测震观测。
由于灾区通讯瘫痪,地球物理研究所应急流淌队携带自建通讯方式的、应对地震巨灾的、流淌观测系统―――“巨灾系统”奔赴灾区。
刚刚从四川回来的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黄媛副主任给记者展现了流淌台站架设的一系列照片:流淌台站由地震计、数据采集器、供电系统和通讯系统等组成,“体积虽不大,架设却需要专门强的专业知识以及应对灾区专门情形的实际体会”,她说。
只见照片上,观测人员正在未倒塌的房屋里、需要平坦的山体旁忙碌着。
黄媛说,台站布设的大致点位需要按照测震台网布局总体要求由专家组统一圈点,同时又必须结合现场的道路、
供电、通讯以及台基等实际情形,由观测人员最终确定,这其中通常需要一个折衷的考虑。
5月15日,第一个流淌观测台站建成。
震后第一个星期,32个实时传输流淌台站投入工作,震后第二个星期,全部42个流淌台站建设完成,并与常规地震台网并网观测;被破坏的固定台站也连续复原了工作,至此,近100个台站的密集型监测台网建成。
黄媛告诉记者,流淌台站监测到的地震波全部实时传输回四川省地震局测震台网中心及位于北京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等单位,数据传输时延正常情形为秒级,关于灾区部分点位通讯比较差的情形设备自身具有续传功能及本地储备功能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完整性。
地震行业网中,任何有权限的省地震局及有关专家都能够随时获得这些数据,据以做出分析。
关于此次地震观测数据共享的程度,张晓东和黄媛都给予了充分的确信。
流淌台站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黄媛总结说,流淌台站的建设使用,使我们对余震的定位更加准确了,地震速报的速度也有了明显改善,能够说,包括精度和速度在内的余震监测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另外,本次流淌观测制造了我国应急流淌观测史上的3个第一:第一次建成了包围如此大破裂范畴的、实时传输的流淌观测台站;第一次由多个单位协同响应建成了统一的流淌测震观测系统;第一次将流淌台站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震后方的多个单位,使更多的地震工作者参与到地震的分析处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当中。
“因此,这些数据还将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黄媛说。
推测:余震比主震容易推测吗?
观测还将连续,余震也还将连续,哪一天会有强余震?余震推测是不是比主震推测更容易呢?
张晓东说,余震推测比主震推测多了些限制条件,但从总体上讲,依旧是困难重重。
他说,余震推测和主震推测稍有不同,比如,地震区域不像主震一样大海捞针,汶川地震的余震区被确定为龙门山断裂带,这一狭长区域长约3
00公里,要紧是汶川―茂县―北川―平武―青川一带。
但对推测来讲,那个区域依旧是比较大的。
另外,有时一些小的余震能够为强余震提供一些推测信息,作为推测的参考。
但同时,推测余震和推测主震一样,都存在着相当的困难。
成功的地震预报必须给出准确的时刻段、地点和震级,目前国际上也还没有十分成熟的技术。
地震预报难,余震推测也同样比较困难。
如:5月19日深夜,正式公布汶川余震活动水平为6―7级左右,5月19日至20日汶川震区邻近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19日、20日却没有发生6―7级强余震,仅发生2次5―6级的强余震,直到5月25日才发生6.4级强余震。
张晓东说,发出地震预警后不发生预期的地震,也专门难幸免,如何说现在地震预报还有专门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的7.2级地震再次引发了国民对地震专家的推测水平的质疑。
地震发生后,许多媒体以“日本气象厅提早10秒预报地震”为题进行报道。
张晓东说,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日本所发的消息,是在地震发生后作出的应急处置,而不是地震前的预报。
因此,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减少地震次生灾难的发生,值得借鉴。
地震短临预报依旧是世界性科学难题。
张晓东说,强余震是目前四川地震灾区推测防范重点之一。
(罗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