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全集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全集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①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徊,希望能找到一块值得保存的文物作纪念,但转了半天一无所获,却突然从草丛里跑出一只老鼠来,它一看苗头不对,知道出来得不是时候,便仓皇逃窜。
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它跑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钻,我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把它扣住了。
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取出时,突然过来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捉到了什么好东西?”
②“是一只老鼠。
”我说,接着补充了一句,“也许是一只田鼠。
”
③“不。
”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真的?”我惊叫起来,“这就是北极旅鼠?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它看上去与我们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
④“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
”说着,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并自我介绍说,“我是丹尼斯,从纽约来的。
”
(1)上文选自课文《旅鼠之谜》,作者是________。
这是一篇________(文体)。
【答案】(1)位梦华
;科学小品
【解析】【分析】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本篇课文就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揭开旅鼠生存的秘密。
【点评】考查作品作者和文体常识,平时学习时应了解记忆。
2.阅读《无声的尊重》,回答1-5题。
无声的尊重
冯雪珺
①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
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
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
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
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
哦,是一位盲人。
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
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
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
“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
”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
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
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
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
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
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
”“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
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
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
”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
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⑩窗外,寒风习习。
心里,暖意融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无声的尊重”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细节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表达效果。
(4)本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困难的人?
【答案】(1)通过记叙乘客们尊重一位带着导盲犬的盲人男子坐公交车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残疾人无声的关爱。
(2)示例:①候车者无声地排在盲人男子的身后。
②朋克女孩默默地掐灭了刚点燃的
烟。
③盲人男子上车后,乘客迅速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④妈妈拉起小男孩为盲人男子让座。
⑤车厢内无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导盲犬或是用手机拍照。
⑥盲人男子和导盲犬下下车,车内沉默依旧。
(3)动作描写(运用动词),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动作的无声和自然,表现了朋克女孩对盲人男子的无声尊重。
(4)用环境的寒冷衬托(反衬)“我”在看到乘客无声地尊重盲人男子时内心的感到与温暖。
(5).示例:生活中一些拄拐杖的残疾朋友,他们腿脚不方便,我们不要用好奇的眼光去打量他们,不要用我们所谓的“帮助”去怜悯他们,应该是坦然地不留痕迹地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只是不方便,与正常人是平等的。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了解车上乘客与盲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概括事情的主体“理解盲人”,说明故事所表达的思想,简要概括,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细节,即指情节中细微的部分。
根据题目中的答点“无声的尊重”的表现,梳理文章内容,从乘客们的行为表现方面来具体举出细节内容,用短语概括,不必详述。
3.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 “突出”等。
4.本题是有关人物描写的问题。
了解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根据加字词句子的内容判断点明,再结合具体的情节内容,分析加点的动词表现了女孩子对盲人什么样的态度和,清感,使用评价语“真实” “突出”“具体”“细腻”等评价描写方法。
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我们婚后的头两年,他的眼睛一直是瞎的。
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亲近——才结合得如此紧密。
因为那时我就是他的眼睛,正如现在依然还是他的右手一样。
说实在的,我(像他常叫我的那样)就是他的眼珠。
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书。
我也从来不知厌倦地替他仔细察看,用语言来描述田野、树木、城镇、河流、云彩、阳光——描摹我们面前的景色。
周围的天气——还用声音向他的耳朵传达了光线已无法向他的眼睛传达的印象。
我永不厌倦地念书给他听,领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他想做的事。
在这种效劳中,我尽管感到有点儿悲哀,但却获得一种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乐趣——因为他要求我为他做事时,并没有感到痛苦羞惭,也没有感到沮丧屈辱。
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为他知道,在接受我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
他也感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我这样照料他就是
满足我自己最愉快的愿望。
(1)上面的选段出自哪一部名著?该名著的作者是谁?文中的他指谁?
(2)上文选段的心理描写运用了第几人称?请简述这一人称的表达效果。
(3)这部小说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了,在世界文坛上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小说中哪一点“独特的光芒”使你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答案】(1)《简·爱》;夏洛蒂·勃朗特;罗切斯特
(2)运用了第一人称。
表达效果:①亲切、自然,便于拉近“我“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便于抒情通讨“我”的口吻事能表达简·爱和罗切斯特历尽艰辛彼此相惜的真挚感情。
(3)示例一:小说塑造的勇敢自强、纯洁坦荡、自尊自爱敢于抗争的简·爱,给了我成长路上克服困难,敢向上的积极力量。
示例二:主人公简·爱在维多利亚时代等级森严、男权、神权至上的背景下敢于反抗、主张男女平等,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使我认识到“做自己的艰难和重要,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示例二:从盖茨海德府受到舅妈家的侮辱到洛伍德学校的恶劣生活环境,简·爱只要有机会就会读书学习,她在逆境中从未放弃自己,这使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解析】【分析】(1)根据罗切斯特先生以及语段内容,可以判断出自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文中的他指的是罗切斯特。
(2)这里运用了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亲切自然,便于抒情。
然后结合语段进行作答即可。
(3)解答此题,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选取小说中对你有启发的一点,展开作答即可。
如勇敢自强的人物形象,勇于反抗的精神品质等。
故答案为:(1)《简·爱》;夏洛蒂·勃朗特;罗切斯特
(2)运用了第一人称。
表达效果:①亲切、自然,便于拉近“我“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便于抒情通讨“我”的口吻事能表达简·爱和罗切斯特历尽艰辛彼此相惜的真挚感情。
(3)示例一:小说塑造的勇敢自强、纯洁坦荡、自尊自爱敢于抗争的简·爱,给了我成长路上克服困难,敢向上的积极力量。
示例二:主人公简·爱在维多利亚时代等级森严、男权、神权至上的背景下敢于反抗、主张男女平等,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使我认识到“做自己的艰难和重要,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示例二:从盖茨海德府受到舅妈家的侮辱到洛伍德学校的恶劣生活环境,简·爱只要有机会就会读书学习,她在逆境中从未放弃自己,这使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
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
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称及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三种人称的特点,理解采用不同人称的不同效果。
第三人称有利于对事实作客观的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第二人称能够更加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显得更加亲切;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
距离缩小了,便于进行心理描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是一种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
回答时学生结合自身的基础知识及亲身实践对问题做出科学合理地回答,答题时,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4.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A】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现在是苏联远东红军司令。
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B】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是个克星。
但是【B】还是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为【A】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
(1)在上段文字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第一号”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段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你认为【A】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周恩来;蒋中正(蒋介石)
(2)犹言第一流,形容程度上达到极点,说明布留赫尔将军是当时黄埔军校中最岀色的俄国顾问。
(3)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B】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难道不是个克星?(4)示例:他有一种吸引力,羞怯,有个人魅力,有领袖的自信。
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他态度温和,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解析】【分析】(1)这段话出自《红星照耀中国》,根据对这本书人物形象的积累答题即可。
(2)“第一号”的本义是:第一流。
形容程度上达到极点。
结合语境分析,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也就是说布留赫尔将军是当时黄埔军校中第一流、最出色的俄国顾问。
(3)要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不能改变句意,改写时要加上反问词,如难道等,要把肯定(否定)的陈述句变成否定(肯定)的反问句,句末要加上问号,语句要通顺。
(4)根据对《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形象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周恩来,蒋中正(蒋介石)
⑵犹言第一流,形容程度上达到极点,说明布留赫尔将军是当时黄埔军校中最岀色的俄国顾问。
⑶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B】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难道不是个克星?
⑷示例:他有一种吸引力,羞怯,有个人魅力,有领袖的自信。
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他态度温和,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
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
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
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⑵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
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学生句式转换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⑷本题考查对名著积累能力。
做此题时,要求学生对名著的精彩片段要有真正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对精彩情节要反复阅读。
记准名著的名称,作者、作答人物及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5.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
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曲,只得用话宽慰解劝。
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
所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
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
(1)以上选段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这部书的作者是________。
(2)“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林黛玉眼泪中有着种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就牵扯着上文提到的她的父母,她的家乡。
你能简单地概括一下林黛玉的身世吗?
(3)分析上面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林黛玉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答案】(1)红楼梦
;曹雪芹
(2)父母早逝、背井离乡、寄人篱下。
(3)多愁善感。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考查对《红楼梦》情节的熟悉和把握程度。
题干要求概括林黛玉的身世。
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
林黛玉的性格的形成跟她所处的境遇有很大关系。
从小母亲早逝,于是背井离乡到贾府,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3)分析人物性格。
林黛玉的性格用一个成语概括即使“多愁善感”。
要有通过描写来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比如“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此句正切合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故答案为:(1)红楼梦;曹雪芹;(2)父母早逝、背井离乡、寄人篱下;(3)多愁善感。
【点评】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6.现代文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①冬妮亚站在敞开的窗户前,百无聊赖地看着熟悉而心爱的花园,望着花园四周那些挺拔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白杨。
她简直不敢相信,离开自己的家园已经整整一年了。
她仿佛昨天才离开这个童年时代就熟悉的地方,今天又乘早车返了回来。
②这里什么都没有变样:依然是一排排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树莓,依然是按几何图形布局的小径,两旁种着妈妈喜爱的蝴蝶花。
花园里的一切都是那样干净利落。
处处都显示出一个学究式的林学家的匠心。
但是这些干净的、图案似的小径却使冬妮亚感到乏味。
③冬妮亚拿了一本没有读完的小说,打开通外廊的门,下了台阶,走进花园。
她又推开油漆的小栅栏门,缓步朝车站水塔旁边的池塘走去。
④她走过一座小桥,上了大路。
这条路很像公园里的林荫道。
右边是池塘,池塘周围长着垂柳和茂密的柳丛。
左边是一片树林。
⑤她刚想朝池塘附近的旧采石场走去,忽然看见下面池塘岸边扬起一根钓竿,于是就停住了脚步。
⑥她从一棵弯曲的柳树上面探过身去,用手拨开柳丛的枝条,看到下面有一个晒得黝黑的男孩子。
他光着脚,裤腿一直卷到大腿上,身旁放着一只盛蚯蚓的锈铁罐子,那少年正在聚精会神地钓鱼,没有发觉冬妮亚在注视他。
⑦“这儿难道能钓着鱼吗?”
⑧保尔生气地回头看了一眼。
⑨他看见一个陌生的姑娘站在那里,手扶着柳树,身子探向水面。
她穿着领子上有蓝条的白色水兵服和浅灰色短裙。
一双带花边的短袜紧紧裹住晒黑了的匀称的小腿,脚上穿着棕色的便鞋,栗色的头发梳成一条粗大的辫子。
⑩拿钓竿的手轻轻颤动了一下,鹅毛鱼漂点了点头,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一圈圈波纹。
⑪背后随即响起了她那焦急的声音:“咬钩了,瞧,咬钩了……”
⑫保尔慌了手脚,急忙拉起钓竿。
钩上的蚯蚓打着转转,蹦出水面,带起一朵水花。
⑬“这回还能个屁!真是活见鬼,跑来这么个人。
”保尔恼火地想。
为了掩饰自己的笨拙,他把钓钩甩到更远的水里。
⑭钓钩落在两支牛蒡的中间,这里恰恰是不应当下钓的地方,因为鱼钩可能挂到牛蒡根上。
⑮保尔情知钓下错了地方,他头也不回,低声埋怨起背后的姑娘来:“你瞎嚷嚷什么,把鱼都吓跑了。
”
⑯他立刻听到上面传来几句连嘲笑带挖苦的答话:“单是您这副模样,也早就把鱼吓跑了。
再说,大白天能钓着鱼吗?瞧您这个渔夫,多能干!”
⑰保尔竭力保持礼貌,可是对方未免太过分了。
他站起身来,把帽子扯到前额上——这向来是他生气的表示——尽量挑选最客气的字眼,说:“小姐,您还是靠边呆着去,好不好?”
⑱冬妮亚眯起眼睛,微微一笑,说:“难道我妨碍您吗?”
⑲她的声音里已经没有嘲笑的味道,而是一种友好与和解的口吻了。
保尔本来想对这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小姐”发作一通,现在却被解除了武装。
⑳“也没什么,您要是愿意看,就看好了,我并不是舍不得地方给您坐。
”说完,他坐了下来,重新看他的鱼漂。
鱼漂紧贴着牛蒡不动,显然是鱼钩挂在根上了。
保尔不敢起钓,心里嘀咕着:“钩要是挂上,就摘不下来了。
这位肯定要笑话我。
她要是走掉该多好!”
㉑然而,冬妮亚却在一棵微微摇摆的弯曲的柳树上,坐得更舒适了。
她把书放在膝盖上,看着这个晒得黝黑的、黑眼睛的孩子,他先是那样不客气地对待她,现在又故意不理睬她,真是个粗野的家伙。
㉒保尔从镜子一样的水面上清楚地看到了那姑娘的倒影。
㉓她正坐着看书,于是他悄悄地往外拉那挂住的钓丝。
鱼漂在下沉,钓丝得紧紧的。
㉔“真挂住了,该死的!”他心里想,一斜眼,看见水中有一张顽皮的笑脸。
(1)节选部分叙述的是________(人名)和冬妮亚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关情节:________。
(2)请分析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①拿钓竿的手轻轻颤动了一下,鹅毛鱼漂点了点头,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一圈圈波纹。
②保尔本来想对这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小姐”发作一通,现在却被解除了武装。
(3)选文开头两段写冬妮亚家的花园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书内容,分析冬妮亚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1)保尔;冬妮亚在池塘边遇见钓不上鱼的保尔,嘲笑保尔,并与之发生了一场小小争执,但与此同时两人也萌生了爱慕之情。
(2)①手的“颤动”、鱼漂的点头、水面荡漾的波纹,通过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保尔在看到冬妮亚那一刻内心是震动的,带有一丝慌乱。
②“解除武装”形象地体现出因为冬妮娅的友好口气,保尔也由之前的怒气冲冲转为尽释前嫌。
为下文两人萌生情义做铺垫。
(3)环境描写。
交代此刻冬妮亚所在地点是熟悉的花园,这些熟悉的景物、整齐的树莓、整齐的小径体现了花园的古板与陈旧,暗示了冬妮亚内心对当下生活的乏味感受,为下文冬妮亚主动结识保尔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