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狗》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不尽的狗》教学实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理解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翻译学的深奥。

2. 过程与方法:学习议论性散文的谋篇布局,在散文写作中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热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正视文化差异的存在,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散文的谋篇布局,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难点:从文中三个关键词入手,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1.解题及导入
教师:(PPT展示:文章标题)文章题目为《说不尽的狗》,顾名思义,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是“狗”,我们学过生物,知道狗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犬科,它是由狼进化而来的,和狼算得上是近亲,那么,本文是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讨论“狗”呢?
学生:不是。

教师:作者是从事文学工作的,不是搞生物学研究的,文章所要讨论的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领域内而非生物学领域内的问题。

所谓“说不尽”,是指“狗”所涉及的文化现象非常复杂,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狗”的学问到底有多大。

2.体会本文作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
教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先来说说文体,《说不尽的狗》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属
于什么文?
学生:散文。

以往我们在讲散文时,都会反复强调散文有一个重要特征,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生:形散而神不散(教师板书“形散而神不散”)
教师:什么是“形”?什么又是“神”呢?所谓“形”,是指散文的形式和结构,而“神”则是散文的主题和中心。

“形散”,是指散文在形式和结构上可以相对比较自由,例如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同时采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而且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时调整变化;“神不散”是说散文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形”是为“神” 服务的,不管“形”有多散,都不可游离于“神”之外。

3.划分层次,分析文章结构
教师:既然我们都说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接下来就请大家速度全文并划分出层次,看看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

课文共有12个自然段,同学们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层次,如果有所疑问,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

(PPT展示:疑难字词注音解释)
(点名提问,教师点拨,学生给出答案并阐述理由)
明确:
①(1):翻译难,难在文化意味
②(2—3) 西方人对待“狗”的态度;
③(4—9) 中国人对待“狗”的态度;
④(10—12) 重申翻译与比较文化之难
教师:看了这个层次结构,不少同学心里可能有疑问,都说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可是这篇散文未免也太散了吧,一会儿说”狗”,一会儿说“文化”,一会儿又说“翻译”,这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注意这篇文章的三个关键词正是“狗”、“文化” 、“翻译”(板书“狗”、“文化” 、“翻译”),只有看懂三者之间的内在的关联,才能说看懂了文章这也是
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这三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联,我们不必着急,慢慢来分析。

4.从“狗”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教师:(PPT展示:思考题)既然本文题目叫做《说不尽的狗》,文章从第2一直到第9自然段也都在讨论“狗”。

那么我们不妨先从“狗”说起。

作者认为,西方人对待“狗”和中国人对待“狗”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点名提问)
教师:西方人对狗是持什么态度?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宠爱
教师:没错(板书“宠爱”),作者在文章里提到了两个西方家庭,一个是他的德国房东,一个是美国朋友,这两个家庭都养了狗,德国狗可以上贵族学校,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而美国人简直就把狗当成家庭成员,正如文章所说:要讨好女主人,夸狗比夸孩子还管用,由此可见狗在西方人眼里的地位
非同一般。

不过作者身为中国人,对于西方人这种过度宠狗的态度并不习惯,他不禁又想到中国的“狗”,那么,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对狗有很深的成见。

教师:(板书“成见”)确实如此,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只要一提到狗,马上便会不假思索地想到“卑贱”、“肮脏”等词,这说明我们对狗的成见的确很深。

但是不是只有成见呢?看问题要一定全面。

学生:也有喜爱的成分(板书“喜爱”)
教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喜爱”
学生:狗生肖和狗名字
教师:总的来说,中国人对待“狗”的态度是既爱又恨,一分为二的,但相对而言,“恨”的成分要多一些。

作者在文中调侃中国人“解狗骂人,没有一个不是天才”。

汉语中有很多和狗有关的词语,比如这一组词。

(PPT展示:汉语中
与狗相关的词语)
教师(解释词语并作小结):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看,这些词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学生:都是贬义词
教师:看来中国的狗全身都是宝,狗身上的所有零件——从狗头到狗尾,都可以拿来骂人。

在西方语言中,也有很多和狗有关的俚语,西方人是不是也像中国人一样,喜欢“解狗骂人”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PPT展示:英语中与狗相关的俚语)
教师(解释词语并作小结):由此可见,西方人说到“狗”,多是褒奖和溢美之辞,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带有明显贬义的。

同样是“狗”,为何在中西方受到的待遇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或者说,从“狗”身上,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文化的差异
教师:没错,“狗”所受待遇的差异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东西,每个国家和民族
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有时会很大,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PPT展示:中西文化差异)
教师(解释图片并作小结):作者在文章第十自然段中提到“比较文化”这一概念,所谓的比较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将不同的文化类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从以上几组图片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对待同一个事物或者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狗”也不例外。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来小结一下,“狗”和“文化”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狗”放映了“文化”的差异
教师:对了,我们可以说,不同的文化系统是有差异的,“狗”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板书:“差异”和“折射出”)
5.回归本文中心论点——“翻译之难,难在文化”
教师:我们已经明确了“狗”和“文化”
之间的关系,现在请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花费了如此大段的篇幅来说“狗”,又由“狗”引出文化差异的话题,究竟是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呢?
学生:文章第一段:“世上的事,除了中六合彩,翻译最难。


教师:在作者看来,翻译究竟难在何处?
学生:“难在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
教师:在常人看来,翻译无非就是字词句的对号入座而已。

比如说中译英,“狗”就是dog,来是come,去就是go,只需要找到相对应的词便可以轻松搞定了,再加上如今网络科技发达,要查找词汇可谓轻而易举,翻译真是再简单不过了。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我们刚刚看到过的短语:as faithful as a dog,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老外对一个中国人说:“You are as faithful as a dog”,那个中国人又正好不懂英文,于是想让你帮着翻译一下,你就将以上单词逐个对号入座,翻译成
“你像条狗一样忠诚”,你觉得这个翻译妥不妥当?
学生:不妥当。

教师:为什么不妥当?这可是严格按照原文翻译的呀,就像我们文言文说的“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有什么不对?大家想一想,这个老外在说“You are as faithful as a dog”时,是在夸人还是在骂人?
学生:夸人
教师:在西方人,看来,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忠诚的代表,西方人说某人“像狗一样忠诚”其实是在褒奖,毫无恶意。

但在中国,人们是肯定不能接受这样的“褒奖”的,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这就和“狗头军师”“狗腿子”一样,有很明显的侮辱的意味。

所以说,这个翻译虽然忠实于原文,却很不妥当,因为它只考虑到了语言上的对号入座,却没有考虑到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教师:翻译是一项技术难度极高的工作,它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在很多时候,翻译所会涉的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更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可能很大,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不少同学喜欢看电影,如今我们中国的文化正日益走向世界,不少国产电影也打入了国际市场,既然影片是要给西方人看的,就需要先翻译成英文,翻译自然是先从电影名称开始,我这里有两部知名华语电影的英文名称。

(PPT展示:知名华语电影的英文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猜到这两部电影的中文原名吗?
学生:《刘三姐》和《赤壁》
教师: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语境中,“赤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

只要是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赤壁是古代孙刘曹大战的战场,一提到赤壁,我们马上就会
联想到曹操,周瑜,小乔,诸葛亮等人,但是西方人并不了解这些,他们只会被“红色的悬崖”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名称搞得一头雾水。

教师(小结):显然,以上两个翻译都是典型的“对号入座”式翻译,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像以上这样的不考虑文化背景的胡乱翻译,都是很失败的,从中也可看出翻译的困难,而这种困难,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

(板书:“影响到”)
教师:当然,电影的译名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像下面两部部欧美电影的译名就堪称经典,大家能根据它们的英文原名猜到其中文译名吗?
学生:《魂断蓝桥》和《乱世佳人》。

小结:这些影片的中文译名都很出彩,相比之下,它们的英文原名反倒显得黯然失色。

其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家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文化背景,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教师(小结):最后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翻译之所以难,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文化差异有多大,从一个看似简单的“狗”就可略见一斑。

作者在开篇提出“翻译难”得中心论点,中间以“狗”为论据进行论证,结尾重申论点,照应开头,这就是作者的论证思路。

6.结语:
《说不尽的狗》笔调幽默风趣,全文看似轻松随意,信马由缰,其实布局严整,逻辑严密,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由此可见作者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非常到位。

有些同学在写散文的时候,误以为只要是散文就可以天马行空,无需讲究任何章法,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形散而神更散”,“神”若散了,散文也就不能称其为散文了,大家需要引以为戒。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日后在写散文时,能够对其长处加以适当的借鉴。

五.布置作业
西方人对狗宠爱有加,中国人提及狗则厌恶多于喜爱,这种文化差异由来已久。

试探究这种差异形成的历史原因,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提示:在中国和西方各自的传统经济生活中,狗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可从经济角度来探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