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悲剧性结局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理论探索 Literarytheorytoexplore
6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浅析《家》悲剧性结局的原因
文/何少薇
摘要:《家》是巴金的现实主义经典力作,它成功的描绘出整个封建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这也是那一时代的缩影。

高家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结局具有极强的悲剧色彩,给人巨大的震撼力。

这不得不引人深思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哪些原因导致了高家的灭亡,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家》;悲剧性;原因;时代
《家》一部悲剧性极强的小说,这不仅体现在“家”中每一个人命运的悲剧性,更体现在这整个大家族一步步走向衰落,并且无力挽回,也无人能挽回的悲剧。

家中每个人各种各样的不幸遭遇都铺展在读者眼前,给人巨大的冲击力。

作者刻画了高家从兴盛到衰败的整个过程,心理描写细致,对一些不幸的人“死”的原因、遭遇、以及死后人们的反应都作了详细叙述,从中可看出家走向灭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 时代大背景所决定
时代是“家”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家》中以小见大,以一个家族为原点,反应整个社会的现实生活,家庭制度即是社会制度的代表。

高家是封建大家庭的典型,有很强的社会性。

一个“家”的历史,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高家的家业是非常雄厚的,清朝时做到高官,在历史上曾经风光一时,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久远的历史也就意味着很多封建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难以改变和撼动。

在历史这双大手的推动下,一个开天劈地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带给高家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原文中写到:觉慧刚参加完学生运动回家,看到祖父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一点生息,身子软弱无力地躺在床上,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流出口水... ...这一幕具有象征意义,标志着高家的核心,最高统治者走向灭亡。

一边是新势力如火如荼地增长,一边是旧势力的奄奄一息,形成鲜明对比。

作品中着重描写了五四运动很多激烈的场面,比如军阀混战、新思想的涌入、学潮等等,都在凸显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新思潮新文化正猛烈地冲击着腐朽的封建制度以及愚昧落后的旧思想,使其摇摇欲坠、土崩瓦解。

2 封建思想的毒害
在封建思想的掌控下,家庭中的掌权者作出的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决定,毁掉年轻人的幸福,将活人推向死亡的边缘,这是主要原因。

首先,整个家族是处在男权的控制之下,高老太爷是最高权威的象征,一切遵循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

由此注定了家中的所有人都在其掌控之下,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无力挣扎。

每个人只能按照既定的轨道生活,等待着一点点被吞噬的命运。

其次,女性始终是男性的附庸,在“夫为妇纲”思想的笼罩下,她们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只好俯首听命,所以书中的女性形象几乎没有好的结局。

比如高老太爷死后,李瑞珏怀孕生产之时,陈姨太造谣说怀孕出血会有“血光之灾”,硬生生的将一个孕妇赶到了外面去生产,最终导致李瑞珏难产而死,简直荒谬之极,可谓死人杀死活人的典型。

高家的旁亲周家也是如此,周伯涛为巩固家族势力,将女儿嫁给了一个人品极差的少爷,最终女儿被折磨致死,死无葬身之地。

还有梅、鸣凤等,都惨死在不幸的婚姻中。

多少温柔贤淑、知书达理的女性,多少鲜活年轻、明亮生动的生命,就这样被剥夺生存的权利。

这是她们命运的悲剧,更是封建礼教温情面纱下冷酷残忍的真实面目。

3 年轻人的出走和死亡
高家的三个孙辈——觉新、觉民和觉慧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无一例外地反抗高家的封建统治。

即便觉新也是中间派,行动上是维护高家的,但心里仍有反抗因子存在。

觉新是最可怜的人物形象,也是作者塑造最成功的新旧交替的典型。

他身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被折腾得身心俱疲,从希望、失望走向绝望。

最后他得了精神病,心已经彻底“死”去了,沦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老二觉民,这个人物如果放在当时那个社会,一定算是最聪明的一批人,他们有先进的思想,又有长远的智慧,性
格张弛有度,能屈能伸。

不会懦弱地服从,也不会选择愤然离家出走,做无畏的牺牲。

他会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反抗,用最小的牺牲换最大的成功,所以他最后也从家中成功脱身,并收获了和琴的爱情。

觉慧是其中最小的,最叛逆,同时也最容易逃离高家。

因为年龄小,在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宗法制下,谁也不会过分地关注他,这推动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高家。

这样一来三个年轻人,有的心已死,有的离家出走,没有能力挽救这个上百年的家族,同时也体现出这个家族在精神上的凝聚力不强。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家族无望”,家里缺少一个能留下来的“厉害”的人物。

4 家庭成员内部的不和谐
从开始到最后,家庭成员不和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家中内讧不断,不停地内耗,慢慢地掏空这个家的基业,这是直接原因。

从作品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中一些人的丑恶嘴脸,譬如那些封建家族中的家长们,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满是荒淫腐朽,陈姨太总是拿封建礼教那一套当挡箭牌,不停地为自己“铺后路”,看到晚辈不遵从自己的意愿时,便以长者自居批评其 “没规矩”、“败家风”。

四爸五爸十分懒惰,贪图享乐,在高老太爷还没“满服”时就娶小妾,请小旦。

生活作风不正,事业上更是一无所成,不懂得维护父辈辛苦留下来的产业,不停地挥霍,等着坐吃山空,最终酿成了分家这样一个无可奈何的结局。

更可恨的是,直到了分家那一刻,王氏、陈姨太、四爸、五爸等人竟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情,却还在打着自己心中的小算盘,生怕吃一点亏。

简直就是家中的蛀虫,肆无忌惮地啃噬着家中每一份来之不易的产业,眼睁睁地看着它消磨殆尽。

一旦没有物质基础的支撑,这个家就再难以维持了。

“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来了。

”这个曾经带给夜行人希望的,温暖而又明亮的家,就这么散了。

空荡荡的高公馆静寂地矗立在寒风中,将永远沉默。

公馆不会说话,但时间却记载了一切。

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每个公馆都有他自己的秘密。

封建家庭的灭亡象征着旧时代的结束,家的灭亡是具有悲剧性的,也是具有时代性的。

参考文献:
[1] 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郁达夫著,赵家璧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3] 陈思和,李辉.《巴金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4] 严丽珍.《论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D].上海,复旦大学:2008.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