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五年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48卷第4期(总第256期)__________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我国近五年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魏希杰,王伟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西宁810016)
摘要:为了弄清近五年我国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64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统计了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和机构分布状况,以及对高被 引论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

揭示了我国近五年来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在作者、机构分布的特 点,以及该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的热点变化及未来趋势。

该研究结果能了解我国近五年C、N、P生态化学计量 学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为同行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近五年;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Q1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7950(2018)04 -0060 -07
生态化学计量学主要研究的是C、N、P平衡,以及元素平衡理论对生态交互作用的影响,它将生物学 科不同层次(分子、细胞、有机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全 球尺度)有机地统一起来⑴。

自从1986年Reiners首 次提出生态化学计量学以来[2],其理论的发展、完善 及应用十分迅速,目前,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发展了 两个核心理论,即动态平衡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

这 两大理论基础使生态化学计量学成为一种新兴的研 究思维与研究工具。

我国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起步较晚,但 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主要集中在C、N、P 元素循环[3]、生物养分限制判断[4]、C、N、P生态化学 计量学特征对植物生长的指示性作用[5]等方面。

国内已有相关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进行了综述,从不同 研究对象,对中国草原[6]、海洋浮游生物[7]、中国主要 湿地植被[5]等做了相关综述;从不同的研究区域尺 度,对水域生态系统[8]、草一环境系统[9]、我国陆生生 态系统[10]等研究做了总结。

但以上都缺乏对生态化 学计量学研究的整体角度进行综述,并且目前还未出 现针对近年来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及研究趋势的综述。

因此,提出疑问:近年来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热点 的对象以及研究的区域尺度是否有发生变化?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评价科学研究水平的有效手 段和客观依据,高引被论文分析是其内容的重要方 面。

本文将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主要对我国2011 —2015年的高引被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得出近五年我国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这将 有利于认清国内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现状,为我国 同行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相关研究 工作的开展。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高引被论文是指在某个统计时间段内,被引用次 数排在学科前列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科的 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1]。

高被引论文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12]。

本研究以C N K I为数据源,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29 日,以“C、N、P”和“生态化学计量学”为关键词,筛选 发表年份为2011 —2015年的论文.考虑论文发表时 间的早晚,如果采用共时法确定高引被论文,将会导 致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的遗漏[13],这也是不将 2016年的文献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因。

因此,对论文的 筛选采用的方法为:将论文下载到N〇teFirS t3.2进行 统计分析,通过对其标题和摘要的阅读,去掉非生态 化学计量学的论文,最终选取2011 —2014年的所有 论文取被引频次为前10%的作为高引被论文,共37 篇;2015年的取被引用过的论文27篇,总共选取64 篇高引被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2高被引论文作者和机构分布
64篇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高引被论文总被引 频次为1180次,均被引频次为18. 4次。

2011 —2014 年论文被引频次范围为86 ~ 140次,总被引频次为 1128次,均被引频次为30. 5次。

2015年论文被引频
收稿日期:018 -07-02
次最_为5次,最低为1次,总被引频次为52次,均被 引频次为1.9次。

2.1高被引频次论文排名靠前作者分布
通过对2011年一2014年论文高被引频次排名前 十作者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可以了解我国2011 — 2014年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研究群体及核心研究机构分布。

在论文高被引频次 排名前十作者中,有一半的作者拥有2篇高被引论 文,各个作者总被引频次范围为42 ~ 109次。

论文高 被引频次排名前十作者主要分布在国内高研究水平 的中科院、大学、研究所。

表12011 年--2014年论文高被引频次排名前十作者列表
作者被引篇数总被引频次所属机构
王晶苑210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维奇280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牛得草280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丁小慧269中国科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潘复静157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 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丁.由■丁L U
于8墒25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安卓156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任书杰15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彦涛147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
李征142南京大学湿地生态研究所
对2015年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四作者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明显可以看出,由于出版时间的原 因,相对2011 —2014年论文高被引频次,2015年论文被引频次不高,且排名前四的作者皆只有一篇文章被 引,但2015年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四作者的所属机 构仍然分布在国内高水平的大学及中科院。

表22015年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四作者列表作者被引篇数/篇被引频次总数/次所属机构
马玉珠15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李玮15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刘万德1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张立华1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2高被引论文机构分布
统计2011 —2015年高被引64篇论文机构分布,为避免重复,只统计第一作者的第一所属机构。

如表 3所示,64篇论文总共涉及43个研究机构,发表高被 引论文篇数达6、、4篇的各有2所研究机构,发表3 篇的只有一所研究机构,发表2篇的有3所研究机构,仅仅发表一篇论文的有23所研究机构。

从表中 可知,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重 点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其中,兰州大学、福建师 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四川农 业大学的研究力量较为强大,这4所研究机构占撰文 机构总数的9.3%,其高被引论文量却占了总高被引
2018年第48卷第4期(总第256期)__________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论文量的43. 4%。

说明在研究C、N、P生态化学计量 地位,其研究关注点受业内所认可和重视。

学领域上,这些机构在我国具有明显优势,占领重要
表32011 —2015年高被引论文机构分布排名前十列表
序号研究所机构论文数/篇构成比/(%) 1兰州大学69.4
2福建师范大学69.4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7.8 4四川农业大学57.8
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6.3
6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46.3
7中国科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34.7
8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23.1 9北京大学23.1 1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3.1
3高被引论文内容分析
3.1高被引论文研究对象分析
对64篇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高被引论文的研 究对象进行统计,剔除研究综述类文章6篇,然后根 据论文题名、摘要、关键词进行分类,得出结果如图1所示。

可以明显看出,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高被引 论文的研究对象的比重从高到低排列为:生态系统> 植物器官 > 种群 > 有机体 > 微生物与分子。

研究对象为生态系统的比重最高,高达35.7%,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和 西南地区。

以东部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中,研究对象 主要是两淮流域,闽江河口、崇明滩涂、鄱阳湖等具有 水域性质的地区。

西北地区研究对象主要为黄土高 原、沙漠地区、草原地区。

西南地区主要研究对象为 桂西北的森林。

因此对于我国C、N、P生态化学计量 学研究区域热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西 南地区,而我国中部、南部、北部,青藏高原地区的研 究相对匮乏,未来需加强这些区域的研究,或者将会 是未来研究趋势。

研究对象比重其次为植物器官,约占了研究对象 的1/3,主要研究器官对象中,研究活物叶片占了82. 4%,仅有17. 6%的是研究植物枯落物以及根系,体现出对植物叶片的研究的重视程度,而对枯落物以及根系的研究则是新的研究对象。

对叶片的研究主 要集中于植物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14]、叶片 与氮磷添加相关性[15]、叶片的动态特征[16_18]、植物叶 片与土壤[19]、种植密度[20]、土壤盐度[17]等生境的相 关性。

对叶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1〜2个方面,很 少对特地区域进行不同方面的研究,缺乏完整性和连 贯性。

研究种群对象中,以草为研究对象的占了 42%,以树种进行研究的占了 33. 3%,只有一篇论文以动物 物种为研究对象。

以草和树种为研究对象,一直是研 究的热点对象。

在高被引论文中,以草为研究对象的 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西部高寒地区,而其它地 区研究较少,应加强研究。

以树种为研究对象的区域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研究对象区域过于单调,需要加强其它区域的研究。

相对于其它研究对象,对微生物与分子、有机体 的研究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以植物器官、生态系统、种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象。

以微生物与分子、有机 体为研究对象较少,原因主要是,微生物与分子作为 新兴的研究对象,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学机制是目前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生长点和科学研 究前沿,研究显示,真菌和菌根真菌类群能作用于干 旱河谷养分循环,目前,关于微生物与分子的研究相 对匮乏,但这将是未来的研究趋势[21’22]。

图12011 —2015年高被引论文研究对象比重表注:植物器官包括:植物根、茎、叶、花、果;种群包括:植物种群、动物种群
3.2高被引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对64篇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高被引论文的研 究内容进行统计,剔除研究综述类文章6篇,同样根 据论文题名、摘要、关键词进行分类,由于有些论文研 究内容不止一个,因此,1篇论文可能会有2个内容,得出结果如图2所示。

研究内容比重从高到低进行排列:限制因素 >养分特征 > 生物体营养动态变化> 生态系统比较分析 >植物演替>养分循环。

因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 中在限制因素判断、生物体营养动态变化、生态系统 比较分析的研究上,成为目前我国C、N、P生态化学 计量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18.4%
图2 2011 —2015年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比重表
限制元素
34.0%
-植物演替
7.9%
在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领域中,探讨某种生 物过程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作用,是最热门的研究主 题。

其中探讨植物生长受温度和密度影响的论文各1篇,有15篇论文是对受N、P因素限制的判断,如表4所示。

元素判断的对象主要是:某一区域的草本、乔 木植物叶片。

判断得出受N限制的有滇池优势植物、亚高山草甸高产草地、高寒草甸、阿拉善典型植物叶 片等。

主要受P
限制的有两淮沉陷区水域水体富营
2018年第48卷第4期(总第256期)__________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养化、拟南芥叶片、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等。

同时受N、P限制的有亚高山草甸低产草地、高寒森林倒木心材 和边材、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乔木。

我国整体上受P 限制,但是却出现受N限制、N和P同时限制的情况,不能明显看出限制因素的规律性和区域特征。

所有 生物过程的将会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也会 由于自身物种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不同的组合情况,将会导致复杂的生态学机制。

所以对生态系统和植 物的保护,需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植物种类、不 同时间阶段应有针对性地解决限制因素问题。

对于 我国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领域的限制因素判 断方面,需要加强对我国各个区域完整性的研究,并 进行统计,得出我国限制因素的规律性和区域特征。

表4 2011 —2015年高被引论文限制因素判断
序号地区植物受氮限制受磷限制受氮、磷限制1滇池优势植物叶片V
2亚高山草甸高产草地低产草地3高寒草甸6个群落优势种V
4两淮沉陷区水域水体富营养化V
5拟南芥叶片V
6黄土高原天然草地V
7阿拉善典型植物叶片V
8高寒森林倒木分解前期整个阶段心材和边材9莱州湾湿地怪柳叶片生长季初期生长季中期和后期
10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草本灌木乔木
11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优势

V
12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两河口和飞虹样地相对湿润的样地13松嫩草地V
14巨桉V
15黄土高原草本植物V
对养分特征的研究也是目前C、N、P生态化学计 量学的热点内容之一。

对养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 叶片[14]、土壤[23]、动物[24]、植物细根[25]、灌丛、以及 植物个体[26]。

立足于不同植被退化过程、不同演替 阶段、不同经度[27]和纬度[28]、不同盐分、水分等条件 下对养分特征进行研究。

可得出,目前对养分特征的 研究主题的挖掘需要进一步深人,研究应立足于更细 小的生境影响以及不同生境特征下的养分特征的变 化。

此外,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小区域的生物或生 境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深人了解小区域的C、N、P 养分特征,另一方面,缺乏了对大尺度下的养分特征 的研究。

目前C、N、P生态化学计量学中对生态系统比较 分析也比较热门。

2011 —2015年的高被引论文中,以比较为研究主线的有放牧草地与围封草地[29]、设置 不同淹水环境的实验对根的研究[0]、不同林龄乔木 之间[31]、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之间[2]、不同盐度梯度 的植被土壤之间[33]、不同放牧时间下的草地之间[34]、不同种植方式[35]之间进行比较。

在比较之下能够得 出不同情况下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还可得出相对 适宜的条件下有利于植物或生态的发展。

进行比较 分析的论文偏向于实际应用,有利于实践的开展,将 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植物演替、养分循环为C、N、P生态化学计量 学研究内容是较为新的研究方向。

植物演替研究中,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演替是新的研究手段,同时也是 热点研究内容,例如: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森林区、森 林草原、草原区之间[36];对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的草
丛群落、灌丛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之间[37];桂西北 针阔混交林、常绿一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之间[38];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的演替研究[23]。

养分循 环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养分的循环过程研究,从植物 活体对养分的吸收,到枯落物的分解,最后养分回归 到土壤之中的过程。

这将有利于深人了解对植物养 分整个循环过程规律,针对不同的时期对养分进行人 工调节,从科学保护和管理植物和生态环境。

4结论
用文献分析方法,以2011—2015年C、N、P生态 化学计量学研究领域高被引进行论文为研究对象,对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作者和发表高被引 论文机构分布排名前十进行了统计,以及对高被引论 文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统计,并做了深人分 析,得出目前该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与内容。

主要结 论如下:
4.1论文高被引频次排名前十作者所在机构和高被 引论文机构分布排名前十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我国 高研究水平的中科院、大学、研究所,在我国C、N、P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其研究关注 点受业内所认可和重视。

4. 2 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对象 的比重从高到低排列为:生态系统 > 植物器官 > 种群 >有机体>微生物与分子。

目前的热点研究对象主 要是生态系统、植物器官、种群,但以有机体、微生物 与分子为研究对象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4.3 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内 容,比重从高到低进行排列:限制因素 > 养分特征> 生物体营养动态变化 > 生态系统比较分析 > 植物演 替>养分循环。

限制因素、养分特征、生物体营养动 态变化、生态系统比较分析是目前较热的研究内容,对植物演替、养分循环的研究相对较少。

由于研究时间和研究水平的限制,本文未能对全 部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的论文进行进行更深 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将来还需要更长时间、更全面统 计的基础上,对我国C、N、P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论 文进行分析,加深我国目前研究现状的认识,为同行 的研究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 量学特[J].生态学报,2008 (8):3937 -3947.
[2 ]REINERS W A,Complementary models for ecosystem s [J].American Naturalist,1986:59 -73.
[3] 刘旻霞,朱柯嘉.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 植物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3,35 (2):
52 -58.
[4] 吴统贵,吴明,刘丽.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 片N、P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植物生态学报,2010,34 (1)23 -28.
[5 ]胡伟芳,章文龙,张林海,等.中国主要湿地植被氮和
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4,38( 10):
1041 -1052.
[6] 刘文婷,卫智军,吕世杰,等。

中国草原生态化学计量 学研究进展[].草地学报,2015 ,23(5) :15 -923.
[7] 陈蕾,李超伦.海洋浮游生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进展[].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0) :047 -3055.
[8 ]王芳,国先涛,董双林.水域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研究
进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5,45(12) :16-23.
[9] 杨惠敏,王冬梅.草-环境系统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 计量学及其对环境因子的相应研究进展[J].2011,20(2):244
-252.
[10] 卢同平,史正涛,牛洁,等.我国陆生生态化学计量学 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土壤,2016,8(1) :9 -35.
[11]祝清松,冷伏海.基于引文内容分析的高引被论文主
题识别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209) :39 -49.
[12]曾钰.由引文和关键词看我国近5年遥感研究进展 [].测绘科学,2016,41(4):177 -183.
[13]刘雪立.基于W eb of Science和ESI数据库高引被论
文的界定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 :975 - 978.
[14] 张珂,何明珠,李新荣,等.阿拉善荒漠典型植物叶片 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生态学报,2014,34(22):6538 - 6547.
[15] 严正兵,金南瑛,韩延申,等.氮磷施肥对拟南芥叶片 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013,37(6):
551 -557.
[6]牛得草,李茜,江世高,等.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
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植物生态学
报,2013,37(4) :317 -325.
[17] 李征,韩琳,刘玉虹,等.滨海盐地碱蓬不同生长阶段 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植物生态学报,2012,36(10):
1054 -1061.
[18] 荣戗戗,刘京涛,夏江宝,等.莱州湾湿地怪柳叶片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2012,31(12) :3032 -3037.
[19] 陶冶,张元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4种草本植物叶片 与土壤的化学计量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 (3):59
- 665.
[20] 郭子武,陈双林,杨清平,等.密度对四季竹叶片C、N、P化学计量学和养分重吸收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
报,2013,24(4) :893 -899.
[1]王晶苑,张心昱,温学发,等.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
质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下转第36页)
2018年第48卷第4期(总第256期)__________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70°C 时牦牛肉肌肉纤维明显收缩,肌间组织明显变得 紧密,说明在70°C 时,蛋白质变性程度最明显。

3.3 I Girard [6]等认为肌原纤维和肌束膜、肌内膜的 结构完整性是影响熟肉嫩度的主要原因。

在本试验 中,在50C 、60°C 下加热时,可见肌束膜和肌内膜结构 清晰,而加热至90°C 时,肌内膜完整性破坏,到100C 时,肌纤维呈现明显的网状,由此可以说明,本研究中 随着温度升高牛肉硬度的下降与肌束膜肌内膜的完 整性遭到破坏有关。

4小结与展望
牦牛肉的口感与加热温度有关,主要表现在随着
加热温度的升高,牦牛肌肉组织中纤维逐渐交联,形 成致密的网状结构,究其原因是加热使蛋白质结构发 生变性破坏了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而关于加热与牦牛 肉的嫩度、剪切力以及其他相关化合物的变化有待于 更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玲勤.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肯海耗牛业发展
[J ].中国奶牛,2003(3)10 -12.
[2] He X , Feng T . Developing green yak meat industries Da ­tong yak breeding farm of Qinghai Province [ C ] Proceeding 4th Internatioal Congress on Yak ,2004:369 -372.
[3 ]高昕,刘莲凤,刘倩,等.不同加热温度下刺参肌肉组 织与胶原纤维结构的变化[J ],水产学报,2012,36(9) : 1465 - 1472.
[4 ]毛衍伟,张一敏,朱立贤,等.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肉品 品质形成的机理[].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 40 (9)107-114.
[5 ] Cartaginese A M ,Purslow P P ,editors . Hydrothermal i ­sometric tension properties of perimysial connective tissue in bovine semitendinosus muscle [ 8 ].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14.
[6] Girard I ,Bruce H L ,Basarab J A ,et al . Contribution of myofibrillar and connective tissue components to the Warner - Bratzler shear force of cooked beef [J ]. Meat Science ,2012,92
(4) : 775 -82.
(上接第65页)
[J ].生态学报,2013,3(5) :38 -1346.
[22]
王冰冰,曲来业,马克明,等.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 灌丛群落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学特征[].生态学报,2015,5 (18) :9078 -6088.
[23]
林丽,张法伟,李以康,等.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过程
土壤碳氮储量及C /N 化学计量学特征[J ].中国草地学报, 2012,3) :42 -47.
[24] 蔡永久,薛庆举,陆永军,等.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5
种常见底栖动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湖泊科学,015,
27(1)76 -85.
[25]
马玉珠,钟全林,靳冰洁,等.中国植物细根碳、氮、磷
化学计量学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 ].植物生态学报, 2015,39(2) 759 -166.
[26]
陈亚梅,刘洋,张健,等.巨桉混交林不同树种C 、N、P
化学计量特征[].生态学杂志,2015,34(8 ) 7096 - 2102.
[27 ] 丁小慧,罗淑政,刘金巍,等.呼伦贝尔草地植物群落 与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沿经度梯度变化[J ].生态学报,012, 32(11) :3467 -3476.
[28 ]李婷,邓强,袁志友,等.黄土高原纬度梯度上的植物 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J ].环境科学,015,36 (8): 2989 - 2996.
[29] 丁小慧,宫力,王东波,等.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地植物 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生态学报,2012,32 (5) 7723 -4730.
[30] 刘玉芳,陈双林,李迎春,等.长期淹水对河竹鞭根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015,35 (2) : 0350
- 0355.
[31 ]冼伟光,周丽,唐洪辉,等.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广东林业科技,22015 , 31 (1) : 1 - 6.
[32 ]李玮,郑子成,李廷轩.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碳氮 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 :9 -
16.
[33]韩华,王昊彬,余华光,等.崇明滩涂湿地不同盐度梯 度下芦苇种群及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长江流域资 源与环境,2015,24(5) :817 -823.
[34 ]洪江涛,吴建波,王小丹.放牧和围封对藏北高寒草原 紫花针茅群落生物量分配及碳、氮、磷储量的影响[].草叶科 学,2015,32(11) :1878 -1886.
[35]
王旭明,曾冬萍,闵庆文,等.福州茉莉花种植园土壤
化学计量比及其对碳释放潜力的影响[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13(1) :119 -126.
[36] 朱秋莲,邢肖毅,张宏,等.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
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生态学报,2013 ,33 (15) :4674- 4682.
[37]
潘复静,张伟,王克林,等.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
群落凋落物C : N : P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生态学报,2011, 31(2) :0335 -0343.
[38]
庞圣江,张培,贾宏炎,等.桂西北不同森林类型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 :17 -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