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注入语文课堂正能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尝试教学法注入语文课堂正能量
肥城市安驾庄镇坡庄小学李胜斌
尝试理论孕育于华夏,彰显了本民族之特色。

由于语文学科涉及的语文知识的范围较广,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较多,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就有用武之地。

现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尝试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实施的。

一、钻研教材,尝试切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尝试教学法并不是盲目的尝试,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阅读教学的规律,确定好学生尝试的切入点。

由扶到放,由易到难。

例:我在教学《打电话》时,先让学生课前独立完成,语文组长评好星级;组内对学、群学—小组重点探究—展示、点评;再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大展示、点评。

这样由简单的生字尝试学习到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体验到尝试成功的喜悦,把学生的尝试学习一步一步引入高潮。

有时,我也会让学生在课前尝试完成同步练习里的字词句类型的练习题,等学完全文,再完成课内阅读。

这样既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有提高了学习效率。

等学完全文,同学们完成课堂作业,显得非常之轻松。

这样,还不用打印尝试材料。

总之,尝试的切入点的难易要适度,尝试切入点过于容易,会助长学生浅尝辄止,过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阻碍尝试活动的实施。

二、精心设计,尝试达成
尝试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尝试问题极为重要。

提出尝试问题,是向学生提出尝试任务也就是尝试目标,这是关系到全局的重要一步。

提出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课内向课外,由实际到想象,能诱导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

例: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可由简单课文内容的理解到体会文章思想情感。

可这样设计,出示尝试问题:种树人的一番话、有几层意思、悟出什么道理。

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找出关键词句完成上表。

然后完成上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又如:教学《桥》一课时,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桥?抓住你体会中的重点词,找找相关的语句,再谈谈你的体会;教学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五时,涉及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资料先争辩一下,再从课外找出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最好组织一次辩论赛。

这样由简单课文内容的理解到人物感情的升华,由枯燥的课内学习引向富有挑战性的课外探究,激发了他们的尝试热情,使学生的尝试热情逐渐高涨,最终尝试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三、合作互补,尝试深入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互补始终贯穿于尝试的全过程。

如:在生字的尝试学习时,稍难的尝试问题只有少数同学能解决时,尝试过程中有不同答案时,尝试中产生出新的问题时等。

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就得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检查,互相校对,互相完善答案,把产生的新问题在学生间互相解决,把你悟懂的地方教给我,把我理解深刻的地方讲给其余同学听一
听。

如:教学《顶碗少年》一课,画出文章中有“摇晃”、“摇摇晃晃”“摇摆”的句子,说说作者每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在完成这一尝试题时,画出“有关的句子95%的学生能完成,而说说作者每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就只有25%的学生能说个大概。

这时就得组织学生使用自读课文,抓住关键词:“惊呆”、“附和”、“暴风雨般”等,在小组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使学生语言表达得到了训练。

同时,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使大多数学生尝试取得成功,把尝试活动引向更深一个层次。

四、活用教材,尝试创新
尝试教学法的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为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积极优势。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拓展,去集思广接,从而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五、及时反馈,尝试矫正
在教学系统中,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了吸收信息、输出信息、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四者缺一不可。

要求把问题、解答、评价、矫正,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即洋思经验中提出的“堂堂清”: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对作业,当堂订正作业,当堂解决问题。

六、依据教材,尝试用活
尝试教学理论有一个基本教学模式即:“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完成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二次尝试练习”。

这只是为教师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指出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但教学情况是各不相同的,生搬硬套一个模式是不科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应用。

但“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不能变。

我就所在的区域,学习了各校优秀老师的导学案例,根据所需作为己用。

如:《半截蜡烛》一课中,外国人的名字叫起来特别不顺口、难读、难记、难分,此时教师需做一定训练、指导。

教师自己也可以看看国外影片,模仿其称呼一些人名,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味。

象这类的文章可把第六步教师讲解,调到第三步出示尝试题之前。

《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些文章篇幅较长。

《藏戏》、《各具特色的名居》需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这些都需把尝试活动放在课前完成。

总之,我认为提倡一种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排斥另一种教学法,同样能注入语文课堂正能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也应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情境教学、启发式等教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富于生机的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法的宝贵经验,将会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