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张坎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眉山市张坎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麦香
叶青才
①这是人间四月天,这是草莓吐出酸酸甜甜气息的流翠时节。

②我回乡看望一位老人,一位老了还能闻见麦香的庄稼人。

③他是我的尊长,也是最关心我的人之一;他是那块麦地的主人,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

④ 我径直到他的麦地里,就像熟悉那棵苦丁茶那样,一眼就看见了他。

我好久没有置身麦地了,好久没有闻见过这么浓郁的麦香。

这味儿像槐花里掺进了蜜,像玫瑰里拌入了糖,还有点淡酒的余味。

是的,麦粒成熟之后,渗入点水,发胀,抽芽,便是熬糖做酒的原料了。

然而现在麦子正青,才抽穗扬花,这只能是麦花香。

⑤ 在麦花香里,我细细打量着这位教我割麦的人。

他满头银丝,胡须也渐白了。

身子骨似乎依然坚实,只是笑起来,没有了管风的牙,没有了细细的皱纹。

他的纹路粗了,深了,长了,像地边的沟道,纵横牵连,总想寻个出处奔去。

人一老,这沟道就流淌着岁月的回声,你没法将它阻住,也没法把它拽回。

我想到我不要多久也会是这个样子,岁月的回声满耳,光阴的脚步匆匆,我会停留在哪一截道上呢,抑或在哪一块地边呢?
⑥他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荣伯了。

你看他劳作的姿势虽然保留了过去一直有的那种利索和老到,但是明显力度不够,虚实交杂中虚的成分多了。

剪除枯老的茶株,砍掉高高的茶桩,这样的活儿要是搁在前几年,荣伯是一抹不挡手的。

他眼疾手快,手到心到,剪出的新茶棵像刚刚修剪的平头,齐崭崭,平覆覆,精神抖擞地立在麦地边上,衬托出四月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眼下,他似乎不愿在我面前显老,他动作的幅度很大却藏不住虚张的声势,吃力而现出连贯的破绽。

那些他亲手种出的麦子,倒是一片青葱,仿佛荣伯的青春都让麦子给偷盗去了,这种活力与肤色的转移,直让我觉得一个人原来也不过是一棵麦子,一棵曾经锋芒毕露的麦子,走过了嗞嗞拔节的日子,走过了飞絮扬花的岁月,随后就走进了他枯萎与衰残的暮年。

⑦在乡下时,我也收割过麦子,并且手指被麦秸秆割破,眼睛被麦芒刺中,我却在那种潜在的伤害中闻到了麦香,那股成熟的带着馒头和挂面香味的气息,它一点点渗透到我的鼻孔里、肺腑里乃至梦幻里,而我青涩的汗味和冒冒失失的语言气息,反倒自个儿一点都不觉察,只有身边的大人,比如荣伯,才准确地把住了我突突的腕脉,并且通过镰刀和锄头将我那些蒲公英一般的欲念摁下去,让我接近麦茬和犁头草,接近土地上最切实的部分。

现在想来,麦花香里那些醉人的芬芳和诱人的味道都不过是四月天落下的槐荚与桑椹,它们其实结不了什么果实,虽然不乏甘甜,却只能徒增味觉的依赖和幻觉的空乏。

⑧ 真正的麦香总是与镰刀在一起,与即将到来的梅雨在一起不久,荣伯新剪的茶棵又将长出青幽幽的茶叶来,把大片萎黄的麦子衬托得分外衰老。

然而,整个村子在这时才激动起来,就像荣伯在黎明俯身于麦地一样,天空晴朗而高远,大地芬芳而宽阔。

当青春的梦幻醒来,我发现,一个距离大地最近的人就是一把镰刀或扁担,一声动情的呼喝就是一阵麦浪或槐风。

时节正值端午,太阳正在背脊之上,村庄正在麦香之中,而我正在麦粒之外。

⑨那时,成熟的麦子香气四溢,倘若旁边有梅子,它会落入梅香;旁边有李子,它会融进李馥。

⑩熟麦的香味曾经把我的乡居整个地淹没了。

荣伯揉开一穗麦朵,在掌心,他细细地吹掉麦芒和麦壳,让一堆鼓胀的新麦裸露在五月的太阳下。

他拈起其中一粒,放入嘴里,然后嚼起来,这时候,我看见天空蓝得有些承受不住,而荣伯眯缝的眼睛却成了两穴幸福的陷阱。

⑾一个能被麦香陶醉的人,他的幸福简单得很,也悠远得很,他的祝愿有时就是他的遗憾,他的挽留同时也是他在送行。

他不知道有很多东西都是留不住的,像滑溜的时光、逃跑的庄稼以及跟欲望一起私奔的人,像他手把手教了16年割麦技术的那个瘦小的身影,到底还是在五月的麦芒直视下溜之大吉……
⑿一转眼30年,时光快得就如一地麦子从四月走进五月,从花香进入谷香。

⒀老了的荣伯面对我的到来,只能欢喜地连声说:你回来了,回来了!你看今年的麦子……他哪里知道,我原本就没打算看望这一地青青麦子,我不过是在麦地里寻找他罢了,就像那年我回去寻找当年我爬过的一棵青桐树,结果却找到了一条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幽幽小路。

⒁是麦香帮了我的忙,让我找回了镰刀与麦茬旁边的自己,还有这位将庆幸和失望发酵在一起的荣伯。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第2期) 19.解释第③段中“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一句话的含义。

(4分)
20.文章第⑦段写作者自己年轻时也喜欢麦香,这有什么作用?(4分)
21.请从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⑩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4分)
22.文章以“麦香”为题,表达了什么主旨?请作探究。

(6分)
参考答案:
19.本句以物喻人,生动地写出了历经沧桑的荣伯如同麦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与麦子、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荣伯的深深敬意。

(标准:共4分,荣伯形象、作者感情各2分。

)
20.(1)内容上写我年轻时对麦香的理解:喜欢带有幻想色彩的麦香,但没有真正领悟麦香的内涵,好高骛远,是麦田里的长辈让我退去了浮躁轻狂,变得成熟;(2)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对真正麦香的叙述的作用。

(标准:共4分,每条2分,意思相同即可。

)
21.描写手法:作者连用“拈”“放”“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的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
情感表达:作者拖情于“天”,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做“幸福的陷阱”,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付出。

(标准:共4分,每条2分,意思相同即可。

)
22.①麦香既指麦子的香气,更象征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土地上的方式或文明。

②作者告诫自己,不管文明如何进步,岁月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要忘本,更不要忘记那些脚踏实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态度。

③同时也表达了农业文明随着时代变化而受到冲击的感叹与无奈。

(标准:共6分,每条2分,意思相同即可。

)
23.【审题指导】
分析材料可以抓几个关键点:“一片金黄”——“一穗泛青”,“准备收割”——“已经落地”,“一贯风格”——“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1.农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最后一粒麦穗黄了再收割,并且这是他的一贯风格。

他的一贯风格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事物尽善尽美。

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没有缺点就不是人了,而成了神。

由此可以立意为:不要苛求完美,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瑕疵。

2.从“等这穗麦子黄了再割”,“等这穗麦子黄了的时候”“所有的麦子都已落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农夫一味的等待,没有抓住收割成熟麦子的大好时机,导致本该有的收获却化为泡影。

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等到你准备好了,要靠自己去争取,尽自己的力量去做。

否则,后悔莫及。

由此可立意为:一定要把握机遇,抓住机遇,时不我待。

3.“一穗泛青的麦子”是小,“一片金黄的麦子”是大,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由此可立意为:不要因小失大,做事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获得最大的利益。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戴墨镜的书法家
陈亦权
刘三的字写得实在太差太难看了,差得几乎让每一位老师都无法轻易认出来他在作业本上究竟写了一些什么。

刘三已经被老师批评过无数次了,但丝毫不起作用,似乎他的手天生就与写字无缘。

那天放学前,他因为作业本上的字太糊涂而被班主任胡老师罚抄写5遍课文。

第二天一早,刘三走进胡老师的办公室,但胡老师并不在,里面坐着一位戴墨镜的中年男子。

“老师您早,请问胡老师什么时候过来?”刘三怯怯地问。

在学校,他把任何一位不相识的人都称为老师。

“胡老师?她去食堂了,有什么事吗?”那位戴墨镜的中年男人说。

“她罚我抄的课文我抄好了,想交给她!”刘三再次怯怯地说。

“罚你抄课文?为什么?”那位中年男子问。

“因为我的字写得太差了,所以胡老师处罚我!”刘三说。

“能让我看看你写的字吗?”中年男子边说边把手伸了过来。

刘三把作业本递到了他的手上,中年男子仔细地看了看后,惊诧地说:“不!这字不差,反而很有自己的特点!来,你过来!
“不差?而且很有自己的特点?”刘三惊喜地走到了中年男子的身边后,那人接着
说:“你看,你的撇和捺都非常稳,还有你的钩也非常有劲,这些都是你自己的特点,非常耐品!你写的字非常有重心,很结实!不过,有一个不足的地方。


“哪儿不足?”刘三急切地问。

“就是你没有用心!你在抄写文章的时候只想着把课文抄完,而不是想着把字写好!”中年男子认真地说,“我说得对吗?”
这样一想去,刘三倒确实觉得他说得对,他开心极了,原来他的字写得并不差,而且很有自己的特点!在这一刻,他深信只要再用心一点,他的字一定会写得更漂亮!在离开办公室之前,刘三问那位中年男子:“请问,您也是老师吗?”
“不,我是一位书法家!”戴墨镜的中年男子回答说。

刘三简直无法相信,他的字竟然得到了一位书法家的表扬和赞赏!在刹那间,刘三觉得他完全可以写出更好的字来,于是他决定把本子拿回来重新再抄一遍!那一天里,他放弃了所有的课外活动时间,终于在放学前再次完成了这次罚抄的作业,最为重要的是,刘三在抄的时候,总是想起那位书法家的点评,他认认真真地写着每一个字,发现他原来可以把撇和捺写得更加好,可以把钩写得更加有力,把字的重心写得更稳……
当刘三把重抄的本子交给胡老师时,她竟然有些惊诧地问:“这些是你自己写的吗?我早就说过,你不是真正写不好字,而是你不认真写!”口气中带着几丝宽慰。

从那以后,刘三在写字的时候总是会多想想该怎么样把字写得更好,渐渐地,他再也不怕写字了,而同样的,胡老师也不再处罚他抄写课文了。

最为重要的,刘三的学习兴趣也因为爱上写字而变得更浓,特别是写作!一年后,刘三的作文被胡老师当作优秀作文贴在了班级后面的学习园地上,他兴奋极了,那是他曾经想不也敢想的事情!
三十年后,刘三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和书法家,于是对当初那位戴墨镜的书法家产生了几分特别的感激之情。

确实,如果不是他伯乐识马,刘三的内心哪会升起足以改写一生的信心?
有一年,刘三回到老家探亲,几经周折终于来到胡老师家,胡老师和她的老伴坐在客厅里陪他聊天。

她的老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家里而且还是在招待客人的时候,竟然还戴着一副墨镜,这让人很难理解,但正因这样,他对这位老人多留意了几分,刘三蓦然间觉得眼前这位戴墨镜的老人似曾相识:“您就是三十年前我在胡老师办公室里见过的那位书法家?您还记得我吗?”
“我老伴哪是什么书法家啊,他是一位先天性的盲人,所以他走到哪儿都爱戴一副墨镜,真是失礼了……”胡老师笑着说。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刘三的字实在写得太差太难看”,主要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与刘三后来成为书法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B、刘三因“作业本上的字太糊涂而被班主任胡老师罚抄写5遍课文”,这里含蓄地批评了胡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

C、中年男子仔细地看过刘三抄写的课文后“惊诧”的表情是装出来的,因为他是先天性盲人,他根本看不见刘三写得怎样。

D、刘三听了中年男子的评价后,惊喜地走到他身边接受教育,表现了刘三突然受到表扬,既惊奇,又喜悦的心理。

E、刘三通过一个先天性盲人的临时“老师”的教导,三十年后成为“非常有名的作家和书法家”,小说极具戏剧性的情节,表达对当今教育的讽刺和批判。

14、这篇小说的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分)
15、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选择一个人,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舜文化
①《尚书》云:“德自舜明。

”《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

”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

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②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

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

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

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

”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④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

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

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⑤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

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

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孔孟传之于后人。

⑥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

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

1.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炎、黄民族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

B.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

C.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D.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2.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

B.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

C.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

D.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禧,东安州人。

年十六,从大将军阿术鲁南攻徐州,复从元帅察罕攻寿春等州,皆有功。

禧素
峭直,为主将所忌,诬以他罪,欲置之法。

时王鹗侍世祖于潜邸,禧密往依之,鹗请左丞阔阔荐禧与
其子弘纲俱入见。

岁己未,从世祖南伐。

进攻鄂州,诸军穴城以入,宋树栅为夹城于内,入战者辄不利,乃命以厚赏募敢死士。

禧与子弘纲俱应蔡,由城东南入战,将至城下,帝悯其父子俱入险地,遣阿里海牙谕禧父子,止一人进战。

禧所执枪中弩矢而折,取弘纲枪以入,破城东南角。

有逗留不进者十余人,立城下,弘纲复夺其枪入。

转战良久,禧身中十八矢,一矢镞贯腹,闷绝复苏。

世祖即位赐金符。

至元元年,升唐邓等州卢氏保甲丁壮军总管。

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攻樊城。

行省集诸将问破襄阳之策,禧言:襄、樊夹汉江而城,敌人横铁锁、置木橛于水中,今断锁毁橛,以绝其援,则樊城必下。

樊城下,则襄阳可图矣。

”行省用其计,乃破樊城,而襄阳继降。

时朝廷议征日本,禧请行,与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同率舟师,泛海东征。

至日本,禧即舍舟,筑垒平湖岛,各相去五十步止泊,以避风涛触击。

飓风大作,文虎、庭战舰悉坏,禧所部独完。

文虎等议还,禧曰:“士卒溺死者半,其脱死者,皆壮士也,曷若乘其无回顾心,因粮于敌以进战。

”文虎等不从,曰:“还朝问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

”禧乃分船与之。

时平湖岛屯兵四千,乏舟,禧曰:“我安忍弃之!”至京师,文虎等皆获罪,禧独免。

(选自《元史?张禧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B. 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C. 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D 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冀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己未,已未年。

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B. 金符,文中指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一种信物。

金符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等。

C. 元年,可以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贞观元年、康熙元年。

D. 保甲,旧时户籍编制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禧作战有功,因直遭忌。

他年纪轻轻先后跟从大将军、元帅作战,都立下战功;他严厉刚直被主将忌恨,主将捏造罪名想把他治罪。

B. 张禧父子上阵,不顾生死。

他跟从皇帝南征,进攻鄂州时不利,他与儿子一起应征成为攻城勇士,他勇猛冲刺身上多处受伤,几乎死去。

C. 张禧有勇有谋,积极献计。

行省召集将领征询攻破襄阳的策略,张禧认为,应该截断汉江上的铁锁、木橛,阻断襄、樊之间的援助,可以取胜。

D. 张禧奉命攻日,功败垂成。

他和范文虎去讨伐日本,遭遇飓风他部属的战舰保存完好,范文虎等人的战舰被毁,范文虎害怕朝廷问罪,逼迫他撤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悯其父子俱入险地,遺阿里海牙谕禧父子,止一人进战。

(2)其脱死者,皆壮士也,曷若乘其无回顾心,因粮于敌以进战。

参考答案:
10. B 11. A 12. D
13. (1)皇帝怜悯他们父子俩都要前往危险地方,派阿里海牙前去告诉他们父子俩,皇帝只准许他们中的一个人进城作战。

(2)那些没有死去的,都是些壮士,还不如乘着他们还没有返回之心时,趁机向敌人夺取粮食向前进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

可用排除法。

断句完毕,再回读一遍审查。

从所给选项看,主要先看“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如何断句。

从词语间关系看,“其阵中”是“入”的对象,“夜衔枚入其阵中”语意相对完整,其前其后应该停顿,“以识水之深浅”是“插苇”的目的,“插苇以识水之深浅”语意相对独立。

依此排除AD。

句子后半部分,根据名词断句法和语意间关系,可知“宋兵溃”是“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的结果,“追至浅水”的是“阿术”,“溃追至浅水”表意不通,“宋兵溃”其前后应停顿,排除C。

原文标点大体如下: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

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