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先分级、后读写”,就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往左,每4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每个数级依次叫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
具体为:读数的时候,先按从右往左,4个数为一级,划上分级线,然后从最高位起,逐级依次往下读,每一级的读法都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读完一级,就加上这一级的级名“亿”或“万”,每一级中0的读法都与个级中0的。
读法一样。
“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亿”“万”,有时没有“亿”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级,写一级,一级一级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
“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大数的认识,其实就是对数值万以上数的认识,小学阶段,最大数也即千亿位数。
在新授此课之前,本课有这样的学情分析:
首先,数的认识对于四年级学生有相当的基础。
如千以内的数的读写,千以内数的加减乘除,千以内数的数位、进率等概念的认识。
基于此,本节课所谓的大数的认识,无非就是对数的认识的拓展,许多的概念可以由前迁移。
其次,学生对于数的认识,有了许多的经验,从数的运算,到数的概念,因而,对于大数的认识,学生终究有基础。
只不过,数位增多了,数级延伸了。
此之故,必要的旧知复习,不仅练习量的必要,而且更是新知探究的依据,可为学生的新知探究准备了梯度的设定。
因此学情分析,故得此课之轻松教学。
然而,轻松教学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新知的容易掌握,教学之中,许多的问题,仍然值得教师去反省。
从学生的个性差异之考虑,到教学方法之创新,再到教学细节之把握,都值得我去作自我反思,以鉴后用。
首先,从教材内容安排进行分析。
大数的认识,毕竟源于生活,无所生活价值,何求大数认识?教材首先是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呈现,学生感官到,数据很大。
整万、整千的数据,表明凑整之必要,也为之后的四舍五入凑整法准备了生活依据。
此时,教学之放手,学生可能会读,则让优等生尝试。
然大部分学生对大数几无接触,更别说认识了。
所以,有教学跟进的需要。
而后,以全国人口、上海人口数据作例题,进行新课的探究。
也许,依据之前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经验,优等生能读出这些数,然大部分学生不能读。
于是,有读数工具方法的跟进,教材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和数位、进率的概念认识,以及我国传统的“四位分级”读数法。
依据数位顺序表,能够表达出各数位的单位意义,然而读数却依然有困难。
这就跟进了读书的一般方法“从高位读起”,从最高级读起。
之后,对于读数的难点——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级首有零的读数,教材也给予了“试一试”的示范关注。
在数位认清,读书熟练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写数。
这里,后世经验也许与先验探究正好相反。
人类之初,也许先能表示,结绳记事等,然而哑口无言,心知肚明,也就不存在读数问题了。
然而,如今我们先得学会读书,然后才写数。
依据数位顺序表,写数也就成为可能了。
教材安排了依据数位顺序来写数,而后才是脱离数位顺序表的写数练习。
在读数、写数、数位熟练之后,方能比较大数的大小。
所以,教材安排了许多的练习。
不过,我觉得教材在重难点上的示范例子太少,要求老师的领悟参透教材的细度太高,稍不注意可能连老师都会失误。
这完全没有必要,要知道教材其实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榜样,这就要求在重难点方面的示例,需要典型。
像本课的“万级全部为
零”就示范缺失。
其次,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先是旧知的复习,即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概念等,这为大数的认识准备了基础迁移。
无疑,学生新知学习有经验基础。
接着,学生感悟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感觉数据大,不会读。
这就引出了大数的读。
读之前,得先认识数位意义,进率关系,这样为读数提供了理解方面的助益。
比如,知道大数里有多少个万,知道大数里的数位意义,就向读数提出了要求——读数从最高为读起,读大数时要注意数级单位等等。
教授读大数时,“四位分级法”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方法。
四位分级,也符合之前的千以内数的认识学情。
结合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级表示什么意思,每一个数级里有几个数位,数位指什么,计算单位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我让学生充分理解,不能着急,因为工具方法的掌握是知识技能习得的助手。
充分理解了数位顺序表,也就不仅能读大数,还能清楚概念。
在读大数时,我非常强调“四位分级”的学生主动过程,再加上之前学过的“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读书经验迁移。
初学时的示范,学生练习时的时刻提醒,可谓苦口婆心。
所以,班上学生对大叔的读,基本不存在问题。
至于万级
没有单位、级首有零的读书难点,当然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
然而,这样的引导也得建立在学生的数理理解之上,否则效果只是看上去的暂时美。
正因为这样的难点教学细究,学生对于大数的读,也就不存在理解方面的死结。
大数能熟练读了,在学生经历了读数所返现出的“读作”文字表述过程,之后的写数也就活水源头了。
当然了,初学写数,仍然不离开数位顺序表,毕竟数位的文字表达,需要反映在数位顺序表中,方可容易理解。
于是,我也是先让学生依据数位顺序表来写数。
只是,学生自己也能感觉到,若是总依数位顺序表来写数,岂不麻烦不断?于是,我自认为的写数创新法就顺其自然地介绍给学生了。
我要求学生在理解“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先写最高级写起”的基础上,对于我介绍的方法进行理解建构。
我的方法是,“找数级单位法”,与之前读数的“四位分级法”相呼应。
找数级单位法,要求学生能找到文字读数中的“亿、万”字样,然后再其底下作以标记。
这样可以提醒自己,此数最高级在哪一级,一共有几级。
有了认知,然后才能从最高级写起,从最高位写起。
否则,写数方法完全停留在口诀表面之上而已,学生对于从最高位是无从把握的。
当然,学习还是离不开好习惯。
于是,写数之时,让要求学生,写完高级位,就想它的低级位,写完上数级,就想下数级。
同时,写完一级,就自觉画上数级分级虚线。
然后,再读一读自己的写数,看能否与原来的文字读数相同。
而这所有的过程,我都在黑板上示范了,取得了学生们的认同理解。
因为,写数时已然分好记级了,所以读书也就简洁了。
这样的`要求示范下来,经过学生的几次训练,也就变得自觉了。
效果看来,学生对于写数也高效了。
即便有些学困生的不自觉,反复地提醒,他们还是能够做到自查的,这于他们而言,当然也就是进步了,于我而言,相比总是无所方法地死规定,也要省力不少。
当然,大数的认识,其实读写也有难点,这就是数位上的数字干扰,或者中间、末尾、级首有零的大数读写,乃至数位概念的认知,这些需要反复地训练,典型错题、易混淆题得不断反馈。
练得次数多了,学生也就引起注意了,这对于学困生而言,尤其重要。
为激励他们的创造个性,也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更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在大数的读、大数的写新课之后,布置了学生的“出题自做”课后练习。
不要求同一难度,不作同一题目的训练,只要他们依据基本的“大数读写”规则,自己编写“写大数,然后写出读法”、“写出读法,再写出大数”这样的练习题,岂不是分层作业?虽然,学困生也许基础大数的读写(容易简单题目),优等生难点方面的挑战,但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进步,我也会因此而给每个学生以鼓励。
当然了,这样的“出题自做”,对我而言,也是提出了挑战——设计时的用心,评价时的同心,披阅时的细心。
毕竟,没有统一的答案可供参阅。
大数的认识,学困生依然认识不清,不能说以上的教学就很成功。
但我尽量做到教学方法的人性,迎合他们的心理认知,这样以求教学的共进共生,岂非教学相长之必然意义?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对大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多位数的读写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会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采用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及改写。
在复习中我根据复习课的本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在新课程理念的。
指导下,灵活的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我的感觉还不错。
具体是这样的:
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整理,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课堂上直接引导学生说说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学生边说教师一边板书,然后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图,这样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
在理清数位顺序表这个知识点之后,进行了课堂练习,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巩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对大数的读法,写法及大数的改写,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回顾,归纳总结。
当指名学生出题让大家练习时,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愿意展示自己,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跃起来。
总的来说,在复习中我能较灵活的组织教学,采用边讲边练、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形式多样,避免枯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每一个教学环节联系得不够紧密,感觉很不紧凑,课堂上自己的调控能力比较差,针对学生的回答不会随机应变,这节课的板书多、乱、杂,排列很不整齐。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学习,多看一些有关数学教学方面的书籍,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特别是随堂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