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力与变形课件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力与变形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力的基本概念 • 变形的基本概念 • 力与变形的关系 • 实验探究:力与变形 • 生活中的力与变形 • 课堂小结与拓展
01
引言
课题背景与意义
课题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中,力与变形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通过学 习力与变形,学生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形态变化 的过程。
力的表示方法
可以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也可以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规定正方向后,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相反 的力为负。
03
变形的基本概念
变形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变形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形状、大小或体积发生改变的现象。
分类
根据变形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大类。弹性变形是指物体在去除外力后 能恢复原状的变形;塑性变形则是指物体在去除外力后无法完全恢复原状的变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等科学 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 学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 习、交流分享和反思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力与变形现象的好奇心和 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 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 意识。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涵盖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变形的原因、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力与变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内容。
。
弹性模量
表示物体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弹性模量越大,物体在相同外力 作用下产生的弹性变形量越小。
塑性变形与力的关系
塑性变形定义
当外力超过物体的弹性限度时, 物体产生的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
塑性变形。
力与塑性变形关系
在塑性变形阶段,外力与物体的塑 性变形量不再保持正比关系;外力 撤销后,塑性变形不会消失,物体 形状发生改变。
屈服点和流动应力
表示物体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临界 应力和继续发生塑性变形所需的应 力。
断裂变形与力的关系
断裂变形定义
01
当外力继续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会发生断裂,此时称为断裂
变形。
力与断裂变形关系
02
在断裂前,物体内部的应力会达到一个临界值,称为断裂应力
;当外力超过断裂应力时,物体会发生断裂变形。
断裂韧性和疲劳强度
实验器材与步骤
实验器材:弹簧、橡皮筋、尺子、不同质量的 砝码等。01实验步骤02
04
2. 在弹簧或橡皮筋上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 观察并记录其长度变化。
05
3. 重复实验,探究不同力作用下物体的变 形情况。
1. 将弹簧或橡皮筋固定在尺子上,并记录 下其原始长度。
03
06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04
力与变形的关系
弹性变形与力的关系
弹性变形定义
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形状或 体积会发生改变,当外力撤销后 ,物体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 体积,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力与弹性变形关系
在弹性限度内,外力与物体的弹 性变形量成正比,即外力越大, 弹性变形量也越大;外力撤销后 ,弹性变形消失,物体恢复原状
实验数据与结论
实验数据:记录不同力作用下弹 簧或橡皮筋的长度变化,如下表
所示
| 砝码质量(g)| 弹簧/橡皮筋 长度(cm)| 变形量(cm)|
| --- | --- | --- |
实验数据与结论
| 0 | 10.0 | 0 |
| 100 | 14.0 | 4.0 |
| 50 | 12.0 | 2.0 |
变形的结果与影响
结果
变形的结果通常表现为物体形状、大小或体 积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 是永久的,取决于变形的性质和物体的材料 特性。
影响
变形对物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变 形可能会影响物体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另一 方面,变形也可能会导致物体产生裂纹、断 裂等破坏性现象。因此,在工程设计和实际 应用中,需要对物体的变形进行严格的控制 和评估。
课题意义
掌握力与变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 力,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了解力与变形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 果;理解变形的原因、分类和表现形 式;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技能 。
变形的原因与过程
原因
变形的原因主要是物体受到了外力的作 用,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这 些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应力 状态,从而导致物体发生变形。
VS
过程
变形的过程通常包括外力作用、物体内部 应力变化、形状或体积改变等阶段。在外 力作用下,物体内部的应力会发生变化, 当应力超过物体的弹性极限时,物体就会 发生塑性变形。
力的性质
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 基本要素;力是矢量,遵循平行 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力的单位与测量
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表示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
力的测量
可以使用测力计等仪器来测量力的大小,如弹簧测力计、电子测力计等。
力的方向与表示方法
力的方向
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其方向由作用点指向受力物体,与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相 反。
03
表示物体抵抗断裂的能力以及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的临
界应力。
05
实验探究:力与变形
实验目的与原理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了解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其形状和大 小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 形。本实验将通过观察不同力作用下 物体的变形情况,来探究力与变形之 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演示、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直观的教学演示和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 探究力与变形的奥秘;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 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
02
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与性质
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实验数据与结论
| 150 | 16.0 | 6.0 |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作用在弹簧或橡皮 筋上的力增大,其变形量也逐渐增大。这说明力与变形之间 存在正比关系,即力越大,变形越明显。同时,也验证了胡 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的适用性。
06
生活中的力与变形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力的基本概念 • 变形的基本概念 • 力与变形的关系 • 实验探究:力与变形 • 生活中的力与变形 • 课堂小结与拓展
01
引言
课题背景与意义
课题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中,力与变形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通过学 习力与变形,学生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形态变化 的过程。
力的表示方法
可以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也可以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规定正方向后,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相反 的力为负。
03
变形的基本概念
变形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变形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形状、大小或体积发生改变的现象。
分类
根据变形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大类。弹性变形是指物体在去除外力后 能恢复原状的变形;塑性变形则是指物体在去除外力后无法完全恢复原状的变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等科学 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 学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 习、交流分享和反思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力与变形现象的好奇心和 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 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 意识。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涵盖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变形的原因、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力与变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内容。
。
弹性模量
表示物体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弹性模量越大,物体在相同外力 作用下产生的弹性变形量越小。
塑性变形与力的关系
塑性变形定义
当外力超过物体的弹性限度时, 物体产生的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
塑性变形。
力与塑性变形关系
在塑性变形阶段,外力与物体的塑 性变形量不再保持正比关系;外力 撤销后,塑性变形不会消失,物体 形状发生改变。
屈服点和流动应力
表示物体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临界 应力和继续发生塑性变形所需的应 力。
断裂变形与力的关系
断裂变形定义
01
当外力继续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会发生断裂,此时称为断裂
变形。
力与断裂变形关系
02
在断裂前,物体内部的应力会达到一个临界值,称为断裂应力
;当外力超过断裂应力时,物体会发生断裂变形。
断裂韧性和疲劳强度
实验器材与步骤
实验器材:弹簧、橡皮筋、尺子、不同质量的 砝码等。01实验步骤02
04
2. 在弹簧或橡皮筋上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 观察并记录其长度变化。
05
3. 重复实验,探究不同力作用下物体的变 形情况。
1. 将弹簧或橡皮筋固定在尺子上,并记录 下其原始长度。
03
06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04
力与变形的关系
弹性变形与力的关系
弹性变形定义
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形状或 体积会发生改变,当外力撤销后 ,物体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 体积,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力与弹性变形关系
在弹性限度内,外力与物体的弹 性变形量成正比,即外力越大, 弹性变形量也越大;外力撤销后 ,弹性变形消失,物体恢复原状
实验数据与结论
实验数据:记录不同力作用下弹 簧或橡皮筋的长度变化,如下表
所示
| 砝码质量(g)| 弹簧/橡皮筋 长度(cm)| 变形量(cm)|
| --- | --- | --- |
实验数据与结论
| 0 | 10.0 | 0 |
| 100 | 14.0 | 4.0 |
| 50 | 12.0 | 2.0 |
变形的结果与影响
结果
变形的结果通常表现为物体形状、大小或体 积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 是永久的,取决于变形的性质和物体的材料 特性。
影响
变形对物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变 形可能会影响物体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另一 方面,变形也可能会导致物体产生裂纹、断 裂等破坏性现象。因此,在工程设计和实际 应用中,需要对物体的变形进行严格的控制 和评估。
课题意义
掌握力与变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 力,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了解力与变形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 果;理解变形的原因、分类和表现形 式;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技能 。
变形的原因与过程
原因
变形的原因主要是物体受到了外力的作 用,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这 些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应力 状态,从而导致物体发生变形。
VS
过程
变形的过程通常包括外力作用、物体内部 应力变化、形状或体积改变等阶段。在外 力作用下,物体内部的应力会发生变化, 当应力超过物体的弹性极限时,物体就会 发生塑性变形。
力的性质
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 基本要素;力是矢量,遵循平行 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力的单位与测量
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表示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
力的测量
可以使用测力计等仪器来测量力的大小,如弹簧测力计、电子测力计等。
力的方向与表示方法
力的方向
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其方向由作用点指向受力物体,与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相 反。
03
表示物体抵抗断裂的能力以及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的临
界应力。
05
实验探究:力与变形
实验目的与原理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了解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其形状和大 小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 形。本实验将通过观察不同力作用下 物体的变形情况,来探究力与变形之 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演示、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直观的教学演示和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 探究力与变形的奥秘;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 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
02
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与性质
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实验数据与结论
| 150 | 16.0 | 6.0 |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作用在弹簧或橡皮 筋上的力增大,其变形量也逐渐增大。这说明力与变形之间 存在正比关系,即力越大,变形越明显。同时,也验证了胡 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的适用性。
06
生活中的力与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