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石家庄第十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石家庄第十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民本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民为邦本”,即肯定民众是邦国基础,是君主废立和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是国家财税的来源;“本固邦宁”,即认为在民众的安居乐业基础.上获得君主政权的稳固,二者之中,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治民得民的政治措施,包括富民、安民、保民等。

与现代民主思想相比较,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局限性。

其一,恩赐式的重民主张。

历代民本论者对民众巨大的力量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民众的暴力革命是君主王朝灭亡的异己力量,因此,他们提出重民主张。

所谓重民,一是要重视民意,通晓民情。

墨子指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二是要惜用民力。

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提醒统治者注意节约费用,爱惜民力,役使百姓,不违农时。

三是要重视民生。

即通过休养生息、整饬吏治、宽刑缓政和轻徭薄赋等措施,来富民养民。

重民的政治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制统治的严酷性,改善了民众的生存环境。

但是,重民的主体是君主,重民的内容是君主为民作主,重民的措施是君主施行仁攻;而民众只是被重视、被怜悯对象,在他们之上,站着一个普施雨露的救世主。

由此可见,民本政治的主动权掌握在君主手中,重民是自上而下的恩赐式的施舍,没有也不可能有尊重民众政治权利的内容。

其二,隆君的政治目的。

如上所述,民本思想并不是一种论证民众政治权利的学说,相反,它以君主统治的长治久安为归宿,主张通过重视民众的力量和民心的向背,维持民众的基本生存,来确保君主统治地位的稳固。

历代民本论者虽然认识到民与君之间对立的关系,并承认君权的相对性,但是,他们并不抛弃这种不合理的政治关系,而是千方百计地去调和民与君之间的矛盾,期望找到一种能有效解决民与君之间纷争的“灵丹妙药”。

可见,民本思想中的种种重民措施,都是作为君主的牧民之术而提出来的。

说到底,重民是手段,隆君才是目的。

孔子就毫不掩饰地说过:“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

”孟子也说过“保民而王”、“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之类的话。

就连激进的唐甄也明确表示,他的学说是为了“立于明主之侧,从容咨询”,即为统治者献计献策。

其三,人治的治国方式。

在如何实现民本政治的理想问题上,历代的民本论者所提出的政策措施大同小异,无外乎君主修德、招贤纳良、节己顺民等,他们把政治理想实现的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的身上。

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证,民本思想的实际效力极为有限,能否得到实施完全取决于君主的良心发现。

因此,民本思想的治国方式没有超出“人治”的窠臼,其历史发展也同封建王朝的更替一样,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每当阶级矛盾激化,新王朝建立的时候,明君当政,民本思想甚是活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国
明君谢世,昏君奸臣当道,民本思想便日渐式微,乃至销声匿迹。

综上所述,传统民本思想虽然力倡“重民”、“恤民”,以及对限制君权提出种种设想,但是,它本质上不是君主政治的对立物,而是一种君主统治的政治改良理论。

(节选自刘敏军《论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与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肯定了“民”在国家中的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

B.重民的政治主张让君主施行仁攻,改善民众的生存环境,它是现代民主的基础。

C.君主时代,只有适当提高民的政治地位与权力,才能有效解决民君之间的纷争。

D.历代的民本论者把传统民本理想实现的希望无--例外地都放在了圣君贤相身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现代民主思想作为参照,论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巨大历史局限性。

B.文章以民众政治权利为视角,得出了重民是自上而下的恩赐式的施舍的结论。

C.文章对“隆君政治目的”的论证采用了类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D.文章讨论了民本政治的治国方式,认为这种方式还没有超出“人治”的窠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如果封建君主能清醒认识民众革命的巨大力量,就可能“重民”,实行仁攻。

B.唐甄的民本思想比孔孟思想更为激进,但仍然是为君主统治的长治久安服务。

C.只要封建王朝变“人治”为“法治”,就不会再有王朝的更替,国家的灭亡。

D.传统民本思想虽然力倡重民、恤民,但不过是-种君主统治的政治改良理论。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物;而李商隐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无有之物。

他们在选取意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决定的。

陶渊明是一位平实质朴之中见深微高远的人。

其为诗与为人一向以平实质朴为主,不喜炫奇立异。

另外他又认为精神胜过物质,他诗中活跃着的,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而非实体,诗中表现事物也往往只是遗貌取神地书写。

所以陶渊明诗中没有一句是刻意写景咏物的,他所写的孤云、飞鸟、松树、菊花都是他以精神体认之后的概念,绝非实有之个体。

他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他把满怀激情托于他所选择的事物概念之中来表现。

渊明心灵深微,志向高远,为人之态度却极其平实质朴。

这正是他不取象于实有之个体,仅取象于可有事物之概念的缘故。

杜甫则不然,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极其关注现实,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以最大的才能叙写现实。

他所选取的事物,多为现实中实有之物,这原是不足为怪的事,只是杜甫同时又是感情最深厚、最真挚的诗人,他常常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投注于他所写的一切事物上,使之因诗人的感情与人格的投注而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所以他诗中的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情注物”,他注入的感情使事物意象化了。

关注现实,从实物中取材,这是他的诗形成写实风格的缘故。

李商隐是形象化、意象化大师。

陶、杜诗中的意象无论如何丰美,仍不过是自然而然的表现。

读李商隐的诗,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有意地制造意象、安排意象。

有时李商隐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意象,与陶、杜叙述尚有理念可寻,意象为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情形完全不同。

这是李商隐的先天禀赋、后天遭际和隐约幽微的表现方法造成的。

唯有那些非现实的,又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才能表达出他那独特的幽微之情,所以李诗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缘情造物”。

章法上,这三位诗人的诗也各有不同:陶诗以“任真”为宗,表现于平叙的结构和流转、起伏的情感;杜诗是感性、理性兼济,杜甫纵使出于感性的联想做突然之转接,也依然不忘出于理性做先后之呼应;而李诗则往往将一些意象错综并举,有时在首尾略微做理性之提挈。

句法上,陶诗多用平顺直叙的句法;杜诗有时只掌握感性重点,在句法上表现为颠倒或浓缩;李诗以理性之句法来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

对杜甫的诗句,有时只要平顺地伸延或倒转就可弄懂。

而李诗无论文法怎样合理,也依然不可具解。

若说杜诗是文法上的难懂,则李诗就是本质上的难懂了。

李诗在本质上只能以感性去体认,不能以理性去说明。

(摘编自叶嘉莹《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为人平实质朴,不喜炫奇立异,志向高远,他的这些特点对他创作诗歌产生了影响。

B.杜诗具有写实风格,这与杜甫关注现实、直面现实、叙写现实、选择现实中实有之物入诗有关。

C.李商隐善于制造、安排意象,他“缘情造物”,以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表达情感。

D.陶诗和杜诗有些相同的特点,如遵循相同的叙述理念,自然而然地表现意象,情感饱满等。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诗中意象的特点与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主体部分先论述因——陶渊明为人、为诗等方面的特点,再论述果——陶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

C.文章从杜甫关注现实和杜甫的感情深厚、真挚两方面论述杜诗中的形象与情意是“以情注物”关系的原因。

D.文章在论述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效突出了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特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表现意象往往是遗貌取神地书写,诗中的很多意象不是实有个体,而是可有事物之概念。

B.杜甫在创作诗歌时,常将自己的感情与人格注人所选取的事物,使事物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

C.李诗以理性之句法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导致读者只能以感性去体认。

D.陶诗多采用平叙的结构和平顺直叙的句法,这并不影响表现丰美的意象和流转、起伏的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以《人民文学》扬起“非虚构写作”旗帜为起点,“非虚构写作”已走过10年的文学历程。

无论概念界定、外延厘析,还是创作实践、批评研究,当下的“非虚构写作”都略显混乱。

那么,“非虚构”应如何“写作”?
首先,应摆正“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

“非虚构”在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或范畴的提出,有深刻的社会肌理与复杂的文学内因。

一是对“后先锋时代”虚构文学个人化创作现状的反拨;二是对以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日渐偏离“非虛构”轨道而陷入单一化、模式化与体制化窠臼的匡扶;三是对“底层叙事”日渐显露的表象化、类型化与客体化苦难书写弊病的矫正;四是对消费主义和娱乐化书写而引发的仿真化、虚幻化与符号化乌托邦图景的反正。

“非虚构写作”鼓励作家深入现实,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文学秩序,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种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

可见,文学书写是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或路径。

其次,应凸显“写作”与虚构、想象间的应然关系。

“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仍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文学的真实。

而这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后呈现的。

即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并不对立,而是共同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学世界。

“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真实。

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

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的空想、幻想,其对文学真实的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

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呈现文学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实践看,大多创作主体停留于记录者、观察者层面,使作品徘徊在“反”虚构层次。

因排斥虚构与想象而将其与“非虚构”对立,致使这些“非虚构”文本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虽说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真实,但却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美学张力。

最后,应厘清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逻辑关联。

“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现实真实。

实际创作中,无论是关于现实的描摹还是历史的记录,不管作者如何客观冷峻与零度叙事,都不可避免地掺杂个人想象、情感、认知,甚至是兴趣与爱憎。

加之作者的出身、立场与态度及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氛围等因素,又会在创作中隐匿着某种“虚构性”的因子或回避某种情形以达到特定目的。

“非虚构写作”要将人物性格、情感表达及创作主体的个性才华作为艺术追求,在最大限度地立足叙述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等基础上呈现艺术真实。

如此,“非虚构写作”方可重新激活文学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关联,展露时代凡俗质感和个体生命气息,将易被遗忘、遮蔽的日常瞬间及其潜藏的可能,通过作者亲历亲验的在场性书写予以呈现。

(摘编自高春民文章《非虚构写作:以审美创作反映现实》)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通过虚构、想象创造文学世界,超越了现实基础,艺术地表现了真实。

B.想象是对大脑存储的加工,虚构是对真实的提炼,二者对“非虚构写作”的作用不同。

C.“非虚构”文本呈现真实,这点与新闻、口述实录等不同,它有艺术意蕴和美学张力。

D.“非虚构写作”实践中,因作品停留在“反”虚构层次,所以作家只是记录、观察者。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分析“非虚构”概念在中国的提出时,采用了并列结构阐述其产生的原因。

B.文章采用对比手法论证“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体现了先破后立的原则。

C.文章在论证“虚构”与“想象”的关系时,层层深入,既有理论分析又有现实反思。

D.文章紧扣“非虚构写作”,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总分结合。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非虚构”与“写作”的关系中,“写作”为主,“非虚构”为辅,“非虚构”仅仅是文学书写的手段。

B.作家只要深入现实,打破传统,在写作时呈现出各种关切和经验,就能实现“非虚构写作”。

C.在实际创作中,作品反映的“真实”,都带有作者的个体化和主观化倾向,这是艺术的真实。

D.“非虛构写作”对激活文艺与大众关联,展露时代和个体特质、呈现被遗忘日常等意义重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
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曰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曰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

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

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 流涕,指流泪。

古时的“涕”一般指鼻涕,“泗”指眼泪。

D. 赵高,指秦朝著名的宦官,“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与他有关。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

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德泽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C. 刘邦因患病躺在宫中,不见群臣,精神疲惫。

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的故事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湖阴先生①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作者晚年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②排闼:推门,撞开门。

闼,小门。

14.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D.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15.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诗人急切邀请、琵琶女羞赧迟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称,《百年孤独》构思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他都不知道怎么写第一句话。

毫无疑问,构思一部小说的开头特别需要勇气。

马尔克斯的勇气,是给了一个时非其时、地非其地的新解。

他站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同时拢住了过去与未来,他不必圈二块地,指几个人,要他们干什么干什么,而是一尾鱼一样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让叙述获得了新的自由。

譬如吴清源的三三星天元名局,第一手拍在“三三”,就能知发新布局的大地震。

这是《百年孤独》开头的伟大之处。

如果你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接收文本内容,也许很难体会到马尔克斯用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

只有当你动笔写作,成为时空的创造者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它包含了太多重要的命题。

传说莫言早年拿到《百年孤独》,只读了第一页就嚷了出来:“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那是作家遇见作家时的剧震。

小说是建筑成本最低的城市、文明和宇宙,是物美价廉的梦,作家的想象力不受画工、演员、成本的限制。

当你说“要有光”(出自《圣经》“神说:‘要有光。

’就有了光。

”),你根本不必处理明暗,不用打光,不用取景,你说光就是光。

17.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第二段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蒋介石命令堵截拦截红军,结果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他的骑兵并予以歼灭。

B.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的佳话。

C.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D. 他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更大了,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

18. 化用就是借用前人作品,与之结合成为作者自己的东西。

请就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描述时空宇宙,在叙述方式上取得了突破。

”从语意上看二者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五句应用文稿的片段,都有用词不当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

(1)明天上午9点在学校体育馆举行的夏令营开营仪式,所有同学全部要穿着校服。

(广播稿)
(2)王老师,班级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名单和材料已面呈您的办公桌上,请审阅。

(留言条)
(3)肖明,你定于周一班会课在我班开展的职业规划交流活动,届时一定鼎力相助。

(手机短信)
(4)经研究决定,进入学校大门时,所有骑自行车的同学都要下车在道路右侧推着走。

(通告)
(5)非常荣幸能作为学长回母校和同学们交流,发言如有不妥之处,欢迎禀告,谢谢!(发言稿)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人说,成长是一道方程式,给我们条件,要我们去求解;有人说,成长是一道思考题,给我们材料,让我们去分析;也有人说,成长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跑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论证已知,寻求未知。

你认为成长是什么?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A项,“肯定了‘民’在国家中的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错,原文有“民本政治的主动权掌握在君主手中,重民是自上而下的恩赐式的施舍,没有也不可能有尊重民众政治权利的内容”;
B项,“是现代民主的基础”错,原文有“民本思想并不是一种论证民众政治权利的学说”,因此不可能“是现代民主的基础”;
C项,“有效解决”错,原文有“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证,民本思想的实际效力极为有限”,适当提高民的政治地位与权力,非根本改变,也不可能有效解决。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生分析文本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项,“类比论证”错。

此段先分析指出“民本思想并不是一种论证民众政治权利的学说,相反,它以君主统治的长治久安为归宿”,再用“孔子就毫不掩饰地说过:‘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

’孟子也说过‘保民而王’、‘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之类的话。

就连激进的唐甄也明确表示,他的学说是为了‘立于明主之侧,从容咨询’,即为统治者献计献策”来举例论证,但是没有用到类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