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邓小勇
【摘要】目的:探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某院收治的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52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将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58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对两组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颈动脉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为6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55%,两组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颈动脉斑块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是高血压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故在临床治疗上一方面要对患者进行抗脑卒中治疗,另一方面还需针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进行积极预防,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
【年(卷),期】2018(031)012
【总页数】2页(P1774-1775)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相关性
【作者】邓小勇
【作者单位】佛冈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清远 511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同时也是并发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病率呈现递增趋势,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加重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1~2]。
人体颈动脉的位置相对较浅,可反映出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动脉的相关情况,本文旨在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
研究对象,观察组52例,对照组58例。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区间为38~75岁,平均年龄为(58.59±3.28)岁。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区间为36~76岁,平均年龄为(58.96±3.87)岁。
经统
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各段腔内的斑块数量。
抽取3ml清
晨空腹静脉血,测定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糖值。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数量、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糖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中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对比数据均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中,计数型指标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型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将回归效果显著的自变量选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若P<0.05,
则表示两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数量比较
观察组中,检测有颈动脉斑块36例,形成率为69.23%;对照组中,检测有颈动脉斑块27例,形成率为46.55%。
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χ2=5.762,P<0.05)。
2.2 两组患者的血脂、血糖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LDL-C、HDL-C和血糖值对比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总胆固醇(mmol/L)LDL-C(mmol/L)HDL-C(mmol/L)血糖(mmol/L)观察组4.88±1.362.97±0.751.21±0.686.32±1.47对照组
4.86±1.392.96±0.781.22±0.696.39±1.51t0.0760.0680.0760.245P0.9390.945 0.9390.806
2.3 高血压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颈动脉斑块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高血压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指标BSEWaldPOR性别-8.1010.4413.3260.0780.445年龄
0.0260.0181.2680.2151.032总胆固醇-0.4250.5710.5650.4380.636LDL-
C1.0020.6352.3980.1152.708HDL-C0.1780.8560.0430.8280.817血糖-
0.2790.2151.8180.2080.836斑块1.6450.42114.6950.0005.21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
人体颈动脉的位置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可以直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的硬化
情况,且容易被颈动脉超声检测到,故成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技术手段之一。
本研究显示,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血脂和血糖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经多因素分析,颈动脉斑块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结果与相关报道结果相符[3~4]。
颈动脉及其分支是动脉粥样硬化中发生率较高的一个部位,临床上主要采用超声进行检测,这主要因为用超声检测更加简单、方便,并且颈动脉斑块和脑卒中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临床研究价值高。
颈动脉是脑动脉的上游血管,颈动脉的硬化程度和脑部血流供应存在密切联系。
若颈动脉硬化形成斑块,则会造成颈动脉血管狭窄,狭窄处的血液流速加快,会使远端血管灌注压力明显降低,脑部血流低灌注加剧,局部区域出现血液供应不足,容易形成低灌注脑梗死[5]。
并且,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容易发生血栓,会增加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高血压是引发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从本研究结果中也可以看出,虽然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但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形成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更高,这也说明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引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系统性疾病,具有慢性、进行性等特征,有报道指出[6],动脉硬化从青壮年开始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
动脉硬化可逐渐发展为血管狭窄、血管闭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年龄存在密切联系,年龄越大发生斑块的可能性越高。
本研究中纳入的高血压患者年龄均在36岁以上,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年龄均相对较高。
综上,颈动脉斑块是高血压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故在临床治疗上,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抗脑卒中治疗,还需针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进行预防,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王赛华,赵志宏,罗俊,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Hcy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6):586~588.
2 王纯,梁雨露.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贵阳医学院学
报,2014,39(1):80~83.
3 杨亚莉,李艳红,刘艳琼,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8):11~13.
4 孟峻峰,张芹,王晓燕,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45~47.
5 许寅宏,徐恩,林清原,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17(9):659~662.
6 徐鹏程,王天雄,吴小三,等.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3):2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