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友情提示:本试题分为七部分,23道小题,分值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要求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5小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3分)
A、作揖. ( yī)干.练(gàn)仄.声(zè)下载.文件(zài)
B、给.予(gěi)船舷.(xián)籼.米(xiān)婆娑.起舞(suō)
C、拜谒.( yè)骨髓.(suí)角.逐(jué)长歌当.哭(dàng)
D、沼.泽(zhǎo)菲.薄(fēi)解剖.(pōu)叱咤.风云(chà)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3分)
A、苛刻尘封愁怅嘉言懿行鱼肉荦腥
B、咳漱寥廓橘子殒身不恤浪遏飞舟
C、易帜喋血竖立提要钩玄扭转乾坤
D、竹蒿青荇典押戳力攻秦偏袒扼腕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恰.同学少年(正值)沛公安.在(安全)卫士仆.地(跌倒)
B、默默彳亍
..(快步行走)厚遗.蒙嘉(赠送)倚.柱而立(靠)
C、师.出无名(老师)飨.士卒(犒劳)相去.四十里(距离)
D、失其所与.(结交、亲附)情何以堪.(承受)绿草如茵.(褥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人口老龄化,给政府带来巨大考验和压力,健全和改善“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制度和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B、对于广大市民关注的住房问题,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
C、《蛙》会让你强烈地感受到莫言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和悲悯情怀,以及作为知识人面对巨变时代现实世界的精神纠结和痛苦。
D、我在听了这个悲惨的故事之后,那条曾经饲养过的与我感情深厚的小狗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5、下面有关文学知识表述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大卫·科波菲尔》以主人公大卫的成长为主线,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B、饱经沧桑的巴金先生因晚年创作《忏悔录》,反思文化大革命,深刻解剖自己,而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
C、《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自诞生起就一直受到中国最高封建统治者尊崇。
D、《左传》《战国策》《史记》是我国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学及史学著作,还分别代表着我国历史著作的三种体例,即国别体、编年体和纪传体。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①“大雾弥漫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空气污染指数竟然不断爆表,除了仙境般的楼阁把你我围绕,我依稀看到了满街满眼的口罩。
谁在雾里寻找谁在雾里迷离?谁在雾里活着又在雾里死去?谁在雾里奔波谁在雾里哭泣?谁在雾里挣扎谁在雾里窒息?”1月14日,北京的那场大雾,催生了无数抱怨的口水,催生了许多搞笑的段子,还催生了这首大雾版《北京北京》。
②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现实的紧迫性,终于在这场遮天蔽日的大雾之后,让所有人为之惊醒。
也就在这一天之后,很多人才知道北京原来并不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犹有过之,只不过他们早已“习惯”,不像北京人这么“大惊小怪”。
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到1%——不仅是“北京北京”,更是“中国中国”。
③正如歌曲所唱:“人们在大雾中互相质问和思考,探讨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但是,能怎么样呢?知道了一些原因,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并没有找到希望,普遍的情绪是无奈:人们只能就这样等待下一次雾霾天气的到来。
来得很快,就在北京,享受了短短三天蓝天,1月18日晚,北京气象局再次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六级污染。
④治理空气污染为什么那么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⑤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相伴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再拿这次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来说,就包括工地、工厂的减产甚至停产。
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而事实证明,“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往往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即便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也要保护环境?在经济放缓带来的弊端与环境恶化带来的弊端之间,想好到底承受哪一个了吗?
⑥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
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
如果说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恐怕很多人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
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
批评政府很容易,要反求诸己则很难。
⑦仔细想一想,这两个问题都不易解决,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人的远见:鼠目寸光,而人类则懂得悬崖勒马。
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前所未有的雾霾天气,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便是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空气面前,人人平等——就算用上空气净化器,戴上口罩,但总不能一天到晚“躲进小楼成一统”,而且,单就这种不便已经让人幸福感下降不少。
空气面前,也很难打造出一个“特区”。
还是以北京为例,虽然把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外省(比如首钢搬到河北),花费巨资以天然气替代燃煤,率先使用低硫车用燃油——这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措施——但是空气是流动的,外地的污染仍然会影响北京的空气质
量(北京的PM2.5有四分之一来自周边地区)。
“邻避主义”不可能是治污的解决之道,泼出去的脏水,终将回到自己身上。
⑨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
与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相比,环保问题具有特殊性,它强调的是人类作为共同体的一面。
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这场大雾逼迫我们放大视野去思考我们的处境:必须超越时间的限制,为子孙后代考虑,而不是“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还必须超越地域的限制,包括民族国家的限制,心怀整个地球。
这不是迂阔的说教,而是事关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未来:如果我们能保有远见就还有希望,如果做不到,便只能通往自我毁灭。
⑩如何才能有远见?除了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官员来说,还来自政治伦理;对大众来说,还来自家国认同。
如何才能具备政治伦理和家国认同?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想……而歌声在风中飘扬:“谁在疯狂开采,哪管遗留问题;谁在标榜幸福,偏又疏于治理;谁在雾里唱歌,提醒人们警惕。
”
6.对造成北京严重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B.有车一族习惯于私车出行,不愿意挤公交车,尾气排放有增无减。
C.有条件买车的,一般选择大排量,势必增加污染源。
D.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结果没能两全。
7.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自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称,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其中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程度超过北京。
B.北京地区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这一数据表明北京居民生活污染大于工业污染。
C.客观地说,一些人批评政府容易,要求自己则很难:只要条件允许,恐怕他们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
D.首都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而空气质量触目惊心,要痛下决心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以保护环境。
8.对“治理空气污染,建设美丽北京”的有效措施的推断有误的一项()(3分)A.在强化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基础上,突出抓好工业烟粉尘、施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
B.将首钢等重污染企业搬离北京,以天然气替代燃煤,使用低硫车用燃油。
C. 治理P M 2.5超标,尽快在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采取措施,顶层设计治本之策。
D. 提升环保意识,努力增强政府的政治伦理水平和大众的家国认同感,超越自身局限和时空局限,心怀整个人类和地球,放眼未来,为子孙后代考虑。
三、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 21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3题 (共4小题共18分)
(一)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①于秦。
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与之。
”邳郑子豹曰:“伐之。
”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②。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
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
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
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
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
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
公曰:“郑不孙③。
”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
惠公马騺④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
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史记·晋世家》)【注】:①籴(dí),买进粮食。
②雍、绛,均为地名。
③孙,通“逊”,谦逊,恭顺。
④騺:马难起步貌。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C、已而倍其地约倍:通“背”,违背
D、秦内君,君倍其赂赂:贿赂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C、夜缒而出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
D、吾其还也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1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2)卒与粟,自雍属绛。
(3分)
(3)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3分)
13、文言断句(划线部分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标出,全句不超过9处,共3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四、古诗鉴赏与诗文默写(2题共14分)
14、古诗鉴赏(共8分每小题4分)
过南旺守闸①
刘基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1311—1375年),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弃官还乡。
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
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
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
③少昊:少昊为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怎样的的效果?(4分)
15、默写填空(共6分每句1分)
(1)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2)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3),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4)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6—19题
流逝的古典
王开岭
①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它们今天在哪里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安在?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里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遥远的绝响?
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③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难道我们在对之阐释时,就只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鸠”,难道除了“一种植物”“一种水鸟”,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意义和阶级分析,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和悲怆?
④我更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里去了?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去想,假如诗人活在当下,他又会作何吟?这等反差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我不知道老师们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一丝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那我要为我们的教育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携带着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
这就有救了。
⑤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笔画、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树立起一种信仰,当他们成年后,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上,做得远远不够。
试想,从小缺少“感动”的孩子会变成什么人?所以,当今天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忽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谁曾告诉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随即又想起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
⑥曾经看到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
⑦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⑧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向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
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绕道而行。
⑨读着这些报道,我深深被打动了。
多么勇敢和纯洁的心灵啊,其心灵像那些大树一样美丽而健康!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童年教育和自然意识的启蒙有关——这热爱一定是童年就埋藏在心底,正是那些深刻的印象刺激和鼓励着他们,才做出这般不顾一切的举动……
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题“流逝的古典”含义深厚,指已经消逝了的古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类与自然最亲近最和谐的岁月。
B、文章追古思今,涉猎中外,叙事、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感染力极强,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
C、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由此过渡到“树人”,谈到塑造心灵,行文巧妙自然。
D、写作者对留存于阅读中的明山丽水满怀深情,而对语文课堂上意义挖掘和阶级分析深恶痛绝,表现了对人文课程科学性的鞭挞,其言虽烈,其情可嘉。
17.本文开篇大量引用古典诗句,具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18.文中画线的句子“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应怎么理解?(4分)答:
19.作者在文末热切呼唤“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综观全文,他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 (6分)
答: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3小题每题4分)
20.请仔细研究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概括出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
要求:①答出两个特点;②每条不超过12字。
(4分)
汉字字形演变表
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挽联,是专为哀悼逝者所作的对联,请根据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完成下面这副挽联。
(4分)
上联:痛悼先烈血沃中华成千秋雄鬼
下联:
22.经过一年多的社会征集、专业机构设计、专家论证及80多万人次的投票推选,武汉市委宣传部从五百多条口号推荐条目中,遴选出最能体现武汉城市形象的口号,前不久,正式对外发布,“武汉,每天不一样!”正式成为武汉城市形象口号,作为一个武汉市民,请为之点赞,不超过40字。
(4分)
七、写作(60分)
23.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是我的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温暖我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一曲《小苹果》,唱响大江南北,舞动街市村寨。
是啊,《小苹果》的旋律固然美,可是“小苹果”形象不是更能触动我们的心弦吗?我们的身边不是有许许多多小苹果一样美丽而温情的人和物吗?
请以“你是我的小苹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 (给-jǐ髓-suǐ咤-zhà)
2、C(愁-惆荦-荤漱-嗽蒿-篙戳-戮)
3、D (安:哪里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师:军队 )
4、C(A、动宾搭配不当 B、缺宾语 D、中途易辙)
5、A(《忏悔录》应为《随想录》《论语》记载的还包括其弟子的言行,儒家思想并不是一直受到统治者尊崇《左传》与《战国策》的体例说反了)
6、A(依据原文第4段所言确定,其它三项是说导致空气污染的因素,但不是最根本原因 )
7、C(A、说石家庄、太原、郑州、北京是报告所列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原文无依据。
B、妄加猜测,原文无依据。
D、张冠李戴,歪曲原文。
见第5段)
8、B(依据:“邻避主义”不可能是治污的解决之道)
9、D(赂:财物文中指曾答应的土地)
10、B
11、C(B、两国国君不是询问本国怎样渡过饥荒,而是商议是否答应他国的求助。
D、并没有这样的建议,曲解原文。
)
12、(1)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2)、秦国最终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连到绛地。
(3)、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饥荒请求来买粮食,给他们粮食还有什么疑问的呢?
1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14、(1)作者通过写自己长时间远距离漂泊的见闻感受,表达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切思归的愁苦。
(能回答“对功名未就的感叹”“时不我待的急迫感”酌情给分)
(2)①用典:“须句”“少昊”,表昔盛今衰、繁华逝去的感慨,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②比喻:将“秋心”(愁)比作汶水,把抽象的情思写得具体可感,且突出了愁情的
深重,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15、(1)到了颓圮的篱墙(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3)风萧萧兮易水寒(4)在星辉斑斓
里放歌(5)万类霜天竞自由(6)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16、D
17、文章开篇引用大量的古典诗句作用:(1)向读者展示古代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人类与
自然最亲近和谐的美好岁月,以其流逝警醒世人反思自身。
(2)引用古典诗句,呼应了文题,有利于营造氛围,也让语言富有诗意,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8、(1)老师向学生传达了一种理念,教他们学会敬畏自然,珍爱生命。
(2)这种教育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使得他们面对种种对待自然和生命的无知与粗鲁时,有一种免疫力。
(前一要点侧重内容,后一要点侧重作用,大意如此即可)
19、作者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是这样的:(1)他们能够敏锐的感受丰饶的自然信息,具有相当的生命审美意识;(2)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心灵美丽而健康,勇敢而纯洁;(3)有着健全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要是整合第五和第九段的内容)
20、①象形程度逐步减弱②字形由繁到简③字体逐渐规整
21、示例:痛悼先烈血沃中华成千秋雄鬼疾呼爱国振兴神州发万代春华
22、示例:(1)表明武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不断地在发展变化,变得越来越美丽,明天
会更美好。
(2)不仅仅是说武汉的城市面貌每一天都在变化,更昭示出武汉人的自豪、自信与气魄。
译文: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
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
应卖给它。
”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
”穆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运粮车从雍一直接连到绛。
五年(前646),秦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
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了给秦土地的约定。
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