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农村高中借助慕课学习提升学困生学习力的实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农村高中借助慕课学习提升学困生学习力的实
效研究
课题名称:农村高中借助慕课学习提升学困生学习力的实效研究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
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青年课题
学科分类:政治
研究类型:政治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152842487
课题设计论证
农村高中借助慕课学习转化学困生的实效研究
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line Course)的缩写,发端于美国,中文翻译为“慕课”。
它最早出现于2008年,但真正井喷却始于2011年秋。
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慕课在全球都呈现急速发展的态势。
国际视野角度:
从国际上看,慕课对教学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大学教育。
时至今日,在国际社会已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慕课联盟:Udacity、Courasera和Edx。
三大联盟成立后,很快影响到了世界各地,德国、英国等纷纷跟进,我国的北大、清华、港大、港科大均已加入Edx。
国内视野角度:
从国内看,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积极跟进,慕课教学在中小学也蓬勃兴起。
2013年8月,由华师大慕课中心牵头,中国20余所高中共同发起了C20慕课联盟。
随后,C20通过一系列活动,积极推广慕课;此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全国推广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
动,以及中央电化教育馆牵头举办的教育信息技术规划年度课题研究等,都在积极地促进和推广着教学与慕课的深度结合。
这些活动有的是外界熏染、有的是内在驱动,它们共同推动着中小学教育慕课教与学的发展。
二、选题意义:
其一: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助推教育公平
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的高中虽然也有很多好老师,但名师少,教育技术、教学视野、教学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城市学校。
通过慕课学习,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名师的课堂,能够享用优质教学资源,这有利于提升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助推教育公平。
其二:使学习活动更为便捷,让学习知识更加容易
慕课学习的资源通过网络或拷贝等方式分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家里用电脑、电视,甚至用手机就可以开展慕课学习,尤其是通过手机学习,能把学生零散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促使学习活动更加便捷。
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借助视频资料开展学习。
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同一视频,也可以观看其他老师是怎么讲的等,诸多途径,最周都将有利于将复杂问题有效理解、消化,让学习知识真真切切地变容易。
其三:使教师走近慕课资源开发,将慕课资源更好地本地化、校本化
慕课学习总要借助一定的慕课资源。
教师在频繁接触慕课资源时,
总会对慕课资源产生一定的评价:这个资源好在哪,差在哪等。
基于慕课学习实践,结合教师的思考,教师会产生自主开发慕课资源的内驱力。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慕课资源开发,才能产生更多的思考,才能有更加多、更加好的慕课资源诞生;也才能让农村教师的教科研与时代接轨。
在东部地区的农村高中,适合推进慕课的硬件设施基本是齐备的;发动广大教师学习、开发慕课资源,老师们是比较理解并积极支持的。
本校教师积极自主开发的慕课资源,有利于更加切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最“接地气”。
三、研究价值:
其一,基于“掌握学习”理论,利用慕课资源,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能够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反复观摩慕课资源,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避免学习过程中诸多成长的烦恼,如“大家都说很简单,但我却不懂”、“反复问,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等。
其二,尝试“翻转课堂”,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课前提前接触知识,以促使其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自信,激发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成长。
其三,让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产生有价值的侧重。
我们往往与喜欢提问的学生接触多,但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不提问的学生。
这些学生被称为“沉默的失败者”,在农村高中,他们是最容易退变成学困生的群体。
基于慕课开展学习,通过慕课平台或是小组讨论、电子作业、论坛等,教师能够较为清楚地观察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对那
些只是默不作声,袖手旁观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利用慕课资源,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即通过使用慕课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成绩。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甄别不同类型的学困生;
2、有计划地一对一辅导,尝试让学生借助慕课学习;
3、动态跟踪,借助“过关式”评价
六、主要观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哪怕是学困生,也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加以有针对性的适当辅导,学困生也能攻克较难的知识;
2、利用慕课资源学习,可将课堂翻转:将学生的学习行为移到课前,将知识巩固、成就感提升的阶段移到课堂上。
七、创新之处
1、慕课资源开发、使用的本地化
就如同几年前“搜索改变世界”时,网络上资料铺天盖地、良莠不齐一样,慕课的异军突起,会给这个社会带来大量的慕课学习资源,这些资源肯定也会良莠不齐,而且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教材版本、“水土不服”等。
本课题力争促进本校的慕课学习活动走在前列,积极开发慕课资源,并积极地将优秀的慕课资源校本化。
2、挖掘非智力因素,助推学生成长
通过慕课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成就感,这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抓住这一点,能够非常有效地助力不仅学困生,甚至所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八、研究思路
本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员均为政治学科和英语学科教师。
考虑到课题实践的需要,本课题在组建之初就筛选了明年均在高一上课获兼课的三位政治教师、三位英语教师,组件课题小组。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政治学科三位老师为先,先基于高一政治必修1的教学开展慕课学习实践活动,在筛选好学困生的基础上,先通过一对一学习,拉近师生感情后,激发学生进行慕课学习的动力、兴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最终实现成绩的一定提升;在一个学期的实践后,总结利弊;第二个学期由英语学科的三位教师继续进行慕课学习实践,在实践中优化慕课学习,并最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课题小组作出总结,完成本课题。
九、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
十、技术路线
1、制作出一套校本慕课学习资源;可以先借鉴为主,最终力争自主创新;
2、根据本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理解的情况,有意识地进将慕课资源校本化,让学生学习到自己的老师设计的慕课资源;
3、课题组老师同课异构,就同一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慕课
资源,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使用;
4、优化慕课资源,在视频中研究增加一些选择、判断类题目,给学生提提神,提升慕课视频学习的效果;
5、设计在线“过关练习”系统,每课或每章节一过关,过关的才能进行下一课时的学习。
十一、实施步骤
1、2015年9月1日——9月30日,基于高中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的学习与考评(多几次,以确保结果科学),甄别学困生,并将学困生进行分类:是懒惰型、困顿型还是肤浅型等;
2、2015年10月1日——10月15日,根据上一步甄别结果,对甄别为学困生的学生开展一对一辅导,拉近师生距离,同时尝试让学生借助单个慕课资源开展自学,随即完成后老师再一对一考察;
3、2015年10月15日——10月31日,在学生反复观看慕课资源并表现出感兴趣后,将此类学生确定为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集中推行借助慕课资源开展学习的活动;考虑到学困生的情况,可以先巩固,再适时进行课堂翻转。
4、2015年11月1日——11月30日,利用慕课翻转课堂教与学的实践。
对研究对象的月考或期中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实践中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找到已取得的成绩和优势。
5、2015年12月1日——7日,以政治学科必修1为例,再次甄别学困生,重复第二至第四步;
6、2015年12月8日——2016年1月中旬(期末考试),继续开
展借助慕课的翻转课堂学习;
7、2016年1月中旬——3月1日,对比反思,总结成绩与不足,并就产生的问题研究对策、对策论证;在此期间,英语学科教师开发完成高一第二学期英语学习的慕课资源;
8、2016年3月1日至6月30日,为避免因学科特点使课题结论偏颇,再将上述第二至第五步于第二学期应用于高一英语的教与学中,对本课题进行检测、锤炼。
9、2016年7月1日至9月1日,总结得失,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课题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课题组负责人王兴宇主持(孙江琳参与)湖州市规
划课题《借“微课”提升兴趣特长类选修课魅力的实践研究》,如
期结题,目前正在评奖中;
(2)课题组崔虹、王兴宇参与浙江省规划课题《普通高
中兴趣特长类选修课课程建设的探索》,已如期结题;
(3)课题组王兴宇、张丽萍参与浙江省规划课题《基于高中经济学“微课”式校本课程的新探索》,已如期结题,目前正在参与浙江省课题成果评比;
(4)课题组徐艳波主持湖州市级教研课题《高三英语写作教学行动研究》已如期结题,并获得三等奖。
主要参考文献:
(1)《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法》,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1日出版,金陵著;
(2)《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1日出版,李曼丽、张羽、叶赋桂著;
(3)《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聚奎中学的探索与实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重庆市聚奎中学校著;
(4)《翻转课堂巍峨设计研究与制作指导》,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黄发国、张福涛等著。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主要参加者1:徐艳波,英语教育专业,35岁,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校英语教研组长。
在课题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经验,在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及各类教学比武中,斩获颇丰,曾连续四年任教高三,其班级中先后两次出现英语学科全市最高分,在市内有较大的影响力。
主要参加者2:孙江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8岁,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政治备课组长。
孙江琳老师在课堂教学领域功底扎实,在高中政治学科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已发表三篇文章,在市内有较大的影响力。
主要参加者3:徐雅萍,英语教育专业,40岁,在职硕士,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校务办主任。
除了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徐老师还具有极佳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这种能力是一个团队不可或缺的。
主要参加者4:张丽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4岁,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备课组长。
张丽萍老师极善于考试,对考试命题研究深刻;此外,张丽萍动手能力极强,曾执导综合实践学生课题组获得省级二等奖。
主要参加者5:崔虹,英语教育专业,41岁,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教科室主任。
崔老师具有丰富的课题实践经验好扎实的理
论功底,多次担任市内各类课题、论文的评委工作,对论文、课题的研究与指导有丰富的经验。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机房数量充足,硬件设施齐全;课题组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个人也拥有较多可用于课题研究的设备,如摄像机、单反相机、慕课笔、录音笔等;
2、课题组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中多人都有过微课程开发经验,从软件上能够为完成课题给予充分保障;
3、本课题组的课题研究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已承诺给予本课题研究更多的政策支持;
4、课题组成员都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工作,具有较好的经验基础。
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