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阅读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阅读分析
资治通鉴阅读分析
冬,⼗⽉,曹操东击孙权。
董昭⾔于曹操⽈:“⾃古以来,⼈⾂匡世,未有今⽇之功;有今⽇之功,未有久处⼈⾂之势者也。
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外⼤⾂之势,使⼈以⼤事疑已,诚不可不重虑也。
”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
荀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爱⼈以德,不宜如此。
”操由是不悦。
及击孙权,表请劳军于谯,因辄留,以侍中、光禄⼤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操军向濡须,以疾留寿春,饮药⽽卒。
⾏义修整⽽有智谋,好推贤进⼠,故时⼈皆惜之。
⾂光⽈:孔⼦之⾔仁也重矣,⾃⼦路、冉求、公西⾚门⼈之⾼第,令尹⼦⽂、陈⽂⼦诸候之贤⼤夫,皆不⾜以当之,⽽独称管仲之仁,岂⾮以其辅佐齐桓,⼤济⽣民乎!齐桓之⾏若狗彘,管仲不羞⽽相之,其志盖以⾮桓公则⽣民不可得⽽济也。
汉末⼤乱,群⽣涂炭,⾃⾮⾼世之才不能济也。
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
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民,皆⾮汉有。
荀彧佐魏武⽽兴之,举贤⽤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分天下⽽有其⼋,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纠⽽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之⾼、光,官渡不令还许则⽐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墙发匮⽽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以为孔⼦称「⽂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之⾔,必有以⽂之。
然则⽐魏武于⾼、光、楚、汉者,史⽒之⽂也,岂皆彧⼝所⾔邪!⽤是贬彧,⾮其罪矣。
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利于杀⾝以邀名,岂⼈情乎!(摘⾃资治通鉴●卷六⼗六)这两段的⼤意如下:
冬季,⼗⽉,曹操率军东征孙权。
董昭对曹操说:“⾃古以来,⼈⾂拯救国家的功劳,从来没有您今天的功业这样⼤;有您今天功业的⼈,没有长久居于⾂属的。
现在,您以惭愧为耻,乐于保持名节;然⽽您处在⼤⾂的地位,会使⼈为这件⼤事怀疑您,实在不可不多加考虑。
”于是,与列侯及将领们商议,认为丞相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由皇帝赐给他表⽰特权的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
荀认为:“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严守退让的实意。
君⼦以德爱⼈,不应当这样。
”曹操因此很不⾼兴。
到东征孙权时,曹操上表请求献帝派荀到谯县来慰劳军队。
荀到后,曹操就借机留下他,让他以侍中、光禄⼤夫的⾝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
曹操⼤军向濡须进发,荀因病留在寿春,喝下毒药⽽死。
荀品德⾼尚,⾏为端正,⽽且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的⼠⼈,因此,当时⼈对他的去世都很惋惜。
⾂司马光说:“孔⼦对于评价仁德是⾮常重视的。
即使是⼦路、冉求、公西⾚这些杰出的门⼈,令尹⼦⽂、陈⽂⼦这些诸侯的贤能⼤夫,都不够资格,⽽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岂不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对百姓有很⼤的恩德吗?齐桓公的⾏为像猪狗⼀样,但管仲并不以为羞耻⽽辅佐他,是因为他知道,没有齐桓公,百姓就不能得到拯救。
汉末天下⼤乱,百姓灾难深重,假如没有绝顶的才能,便不能拯救百姓。
既然这样,那么荀舍弃曹操,还能去辅佐谁呢?齐桓公的时代,周期王室虽已衰败,但还没有像建安初期的汉朝王室那样。
建安初期,全国⼤乱,汉朝朝廷连⼀尺⼟地、⼀个百姓都没有。
荀辅佐曹操⽽使他兴起,推荐任⽤贤能的⼈才,训练军队,裁决机要,制定策略,征伐四⽅,连续获胜。
于是转弱为强,化乱为治,占有了天下的⼗分之⼋,荀的功劳难道还不如管仲吗!管仲没有为⼦
纠⽽死,但荀却为汉朝王室⽽死,他的仁德⼜在管仲之上了!可是,杜牧却认为:“荀在劝曹操攻取兖州时,把他⽐作⾼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在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撤退回许都,则⽐作楚汉相争。
等到⼤事已经完成,荀才想在汉代留下尽忠的声名。
这就好⽐教⼩偷去挖墙破柜⽽不与⼩偷分赃,能说他不是⼩偷吗?”⾂认为,孔⼦说:“⽂胜质则史。
”所有撰写历史的⼈,在记载历史⼈物的⾔语时,都会加以修饰。
那么,把曹操⽐作刘邦、刘秀以及楚汉相争等,只是史学家的⽂字,怎么会都是荀所说的话呢!根据这些话来贬低荀,是冤枉⼈。
⽽且,假使曹操称帝,那么荀将成为最⼤的开国功⾂,会受到与萧何⼀样的赏赐。
荀不贪图这样的富贵,⽽牺牲⽣命换取的名声,难道是⼈之常情吗!
前⽂提到董昭进⾔提议曹操进⼀步提升地位,但是荀彧表⽰反对,搞到曹操很⽣⽓,于是曹操给⼩鞋荀彧穿。
荀彧看懂了曹操的意思,于是饮毒⾃杀。
司马光的意见是荀彧是个⼗分有仁德的⼈,就算是管仲也⽐不上,同时他还严正反驳了杜牧认为荀彧是沽名钓誉的说法。
认为荀彧不可能舍弃开国的荣誉⽽⽤⽣命去换名声。
我们来分析⼀下司马光的观点是否客观可靠。
⾸先,我们看看荀彧是在什么情况下跟随的曹操,已经他在曹操的⼼中是怎么样的⼀个地位。
荀彧是曹操陈留起兵之后,进⼊曹营中的第⼀位真正意义上的名⼠。
在此之前,荀彧因避乱率宗族北上,依附袁绍。
虽然袁绍待荀彧以上宾之礼,但荀彧却预测袁绍成不了⼤事,⽽认为新掌东郡的曹操有雄略,便舍绍从操。
曹操起兵之初,势单⼒孤,也基本上是要“仰⼈资给”度⽇,时⼈选择曹操确实是需要有⼏分勇⽓的。
⽽落魄之时在⼀起共事的⼈,我们则认为他们是属于患难之交,感情是经得起推敲的。
那么曹操⼜是怎么对待这位在他很艰难的时候投奔他的荀彧呢?荀彧的兄弟⼦侄⼤都在曹操⼿下供职,有的已经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像荀彧的四兄荀谌,以监军校尉,都督河北事;荀彧的侄⼦荀攸,是曹操最为器重的谋主,⼆荀在曹操的⼼⽬中的地位,⼏乎⽆⼈可以取代,曹操就曾明⾔:“中正密谋,抚宁内外,⽂若(荀彧字⽂若)是也。
公达(荀攸字公达)其次也。
”在曹丕为魏太⼦的时候,曹操对他说:“荀公达,⼈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此外,荀家和曹家还缔结了秦晋之好,曹操的⼥⼉嫁给了荀彧的长⼦荀恽。
这样看来,荀彧完全进⼊了曹⽒家族的核⼼了。
那么曹操⼜怎么可以单单因为荀彧的反对就欲置之
死地呢?荀彧⼜怎么会单单因为曹操的贬⽤⽽⾃杀呢?
我们看回荀彧⽤来反对的⾔论:“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严守退让的实意。
君⼦以德爱⼈,不应当这样。
”也就是说,荀彧是从汉朝的⾓度来说话的,但是此时曹操已占有半个天下,⽽作为曹操的⼼腹,他怎么会不知道曹操的⼼思?所以这番话的真实性就有质疑的地⽅了。
哪怕荀彧真的是个忠⼼的拥汉党,敢为了汉朝公认叫板曹操的进爵,那么司马光的观点中的分析也有问题。
司马光说“荀辅佐曹操⽽使他兴起,推荐任⽤贤能的⼈才,训练军队,裁决机要,制定策略,征伐四⽅,连续获胜。
于是转弱为强,化乱为治,占有了天下的⼗分之⼋,荀的功劳难道还不如管仲吗!”管仲是辅助齐桓公打天下的,那么将荀彧于管仲相⽐就应该默认为是曹操打天下,所以才有辅助曹操使他兴起这种说法,不然就应该是帮助曹操安定汉朝了。
但是紧接着他说:“管仲没有为⼦纠⽽死,但荀却为汉朝王室⽽死,他的仁德⼜在管仲之上了!”这样就⼜把荀彧的伟⼤建⽴在捍卫汉朝之上了,前后⽭盾。
⾄于杜牧的观点,多少有点愤青,本来史实记载就不⼀定准确,⽽且就算是有像⽐⼲⼀样的⼈也不是不可能。
⽽且正值乱世,所有的⼀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存,⽆论是以捍卫汉朝为借⼝⽽夺天下,还是说得很好听的良禽择⽊实则是跳槽,还是维持三分天下⼜明争暗⽃。
所有的东西都是⼀种博弈,⼀种战⽃,⽆所谓仁德,也⽆所谓沽名钓誉。
所以司马光和杜牧的观点都不过是仅代表两个⼈的思想和牢骚⽽已,只是参考。
每个⼈对于历史的看法都只是⾃⼰的价值观的投影,没有真假,没有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