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赭曲霉毒素A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浅谈赭曲霉毒素A的危害
曹忠君
(铁岭市畜产品安全检测站,辽宁铁岭 112000)
摘 要:赭曲霉素A(OTA)是普遍存在各个领域的一种重要食品污染物。
具有强烈肾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并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曾一度被认为是巴尔干肾病的主要病原。
OTA 在饲料中、动物性产品中存在和蓄积很普遍,而且在人乳中也检测到有OTA的存在,这对人类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胁性。
关键词:赭曲霉素A;毒性;残留
赭曲霉毒素是继黄曲霉毒素后又一个引起世界重点关注的霉菌毒素。
它是由曲霉属的7种曲霉和青霉属的6种青霉菌产生的一组污染食品的、重要的真菌毒素,普遍存在于各种饲料、食品及其他农副产品中。
赭曲霉毒素包括7种有相似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其种赭曲霉毒素A(OTA)是在自然界中毒性最强,分布最广泛,对动植物和人类影响最大的[1]。
OTA是无色结晶化合物,可溶于稀碳酸氢钠溶液和极性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苯溶剂化合物熔点为94~96℃,二甲苯中结晶熔点是169℃。
具有光学活性[α]D-118°。
紫外吸收光谱随pH值和溶剂极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乙醇溶液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13nm和332nm。
OTA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OTA已经被证明可诱导产生多种毒性作用,包括肾毒性、肝毒性、致畸性、致癌性、免疫毒性和潜在的内分泌干扰,尤其对多种动物和人肾脏危害极大,被认为与人类巴尔干地方性肾病关系密切。
另外不同动物对OTA毒性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反刍动物的易感性低于其他动物[2]。
1 肾毒性
研究发现,OTA对所有的单胃哺乳类动物均有肾毒性,能够引起实验动物肾脏萎缩或肿大、皮质表面不平、颜色变灰白、断面可见皮质纤维性病变;显微镜下观察到肾小球透明变性、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肾小管坏死等,同时伴有尿量减少、血尿素氮升高、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降低、蛋白尿、尿频和尿糖增加等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2 肝毒性
对于家禽而言,OTA在肝脏中残留最多,毒性也较强,是黄曲霉毒素毒性的3倍。
有关OTA导致家禽肝脏损伤症状的报道提及,OTA可导致肝糖原积聚,肝脏颜色变苍白,解化率降低,病死率增高,引起肝细胞膜增厚,内质网减少,线粒体肿胀溶解、肝细胞溶解等。
对OTA中毒鸡的肝脏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肝小叶大小不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厚,肝细胞的核膜增厚,内质网显著减少,线粒体肿胀溶解。
胞浆内出现大量集结的糖原颗粒,还有许多大不等的异物存在。
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自吞噬泡,次级溶酶体增多,有的肝细胞已被完全溶解。
肝窦内星状细胞显著减少,并有大量红细胞,也可看到B淋巴细胞。
肝组织中,内皮细胞显著增生,填充于肝窦之中,并使肝窦空间变小。
肝细胞的微绒毛减少,肝细胞之间的间隙也变小。
3 免疫毒性
OTA与血清蛋白的结合能力高于其他组织,是人体循环中停留时间最长的霉菌毒素。
目前研究所得,高剂量或者低剂量OTA 均可呈现免疫抑制剂的效果。
当OTA浓度在10~1000ng/ml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TPH-1的代谢能力、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细胞的分化、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胞的增殖能力、氧化氮的合成及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形成均被抑制。
而个别细胞系在OTA浓度为1ng/ml时就出现了上述现象[3]。
OTA可抑制外周T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増殖,降低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的含量,并且能够降低杀伤细胞的活性[4]。
在对小鼠的OTA毒性试验中发现,小鼠巨噬细胞的吞随能力下降,自然杀伤性(NK)细胞的活性受到OTA明显的影响,细胞毒性(CTL)细胞在低剂量的OTA作用下活性降低[5]。
对于家禽类而言OTA的免疫毒性在于一些重要的免疫器官如脾脏、胸腺和淋巴结活性被减弱,抑制抗体的应答、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改变以及影响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
4 致畸、致癌、致突变性
OTA是一种潜在的致畸因子,它可以穿透胎盘,在胎儿的组织内蓄积,从而引起各种形态异常。
曾有报道OTA对小鼠、大鼠、仓鼠和鸡胚致胎儿畸形的事件。
许多研究发现OTA具有致癌性,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OTA能够诱导突变,用OTA染毒的人源性肝细胞瘤(HepG2)细胞进行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时发现,5µg/ml 及更高剂量组毒性作用与染毒剂量之间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用25µg/mlOTA处理HepG2细胞后出现明显的DNA损伤(彗星形成),表明OTA对人源性细胞有诱变作用,亦即OTA对人肝组织可能有遗传毒性作用。
另外,在人造血母细胞的体外培养试验发现,OTA的浓度为100LmolPL时,能导致单核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的原代增值减少和破坏血小板母细胞。
随着对OTA毒性研究的深入,人们还会探知它对动物体更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刘小杰,何国庆,陈启和,等.赭曲毒素A的研究进展[J].粮油
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2):38-39.
[2] 贺亮,郑文,刘玉峰,等.OTA研究进展[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7,37(05):59-61,69.
[3] 高翔,李梅,张立实.OTA的毒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
学分册),2005,(1):51-55.
[4] 屈会起,阎燕华,潘菊芬,等.补充左旋精氨酸对免疫功能影响
的研究[J].天津医药,2000,(12):729-731,4.
[5] 赵锦燕.细胞凋亡和增殖与肝损伤的关系综述[J].福建中医学院
学报,2008,(1):67-69.
作者简介:曹忠君(1979—),男,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