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斑块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斑块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4-07-21T08:17:15.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7期供稿作者:许宏伟[导读] 血管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血管狭窄的重要原因,而临床上头颈部血管狭窄是脑缺血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许宏伟
(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CT/MR科 212400)【摘要】目的:探索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头颈部血管斑块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3年-2014年150例因脑血管疾患及头颈部症状出现作头颈部CTA检查资料。
结果:正常18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2例;颈总动脉斑块56例;颈动脉分叉处斑块8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5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103例,椎动脉起始部斑块23例,椎动脉上段斑块34例,颅内动脉瘤2例。
由于部分患者出现多处血管斑块,以上数据只是依据斑块出现的部位来统计的。
结论:128层螺旋CTA能显示头颈部血管斑块、对临床评估头颈部血管狭窄情况有重要价值。
在临床工作中,CTA检查通常需要与DSA检查相结合使用,用DSA检查来进一步评估诊断。
【关键词】CT血管造影 128层螺旋CT 斑块头颈部血管狭窄【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98-02 血管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血管狭窄的重要原因,而临床上头颈部血管狭窄是脑缺血性疾病的重要病因,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头颈部CT血管造影内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斑块及狭窄程度,为临床上能及时进行溶栓或支架置入,从而改善或治愈大多数脑血管疾患有显著的作用。
本文回顾分析本院2013年-2014年150例因脑血管疾患及头颈部症状出现作头颈部CTA检查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全年本院150例头颈部CTA资料患者,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四肢乏力、恶心呕吐等。
男性88 例,女性6
2 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5岁。
1.2检查方法 128层螺旋CT行头颈部动脉CTA。
我们医院采用的是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机。
头颈部CTA的扫描条件:120KV,250mA,层厚0.9mm,螺距0.671,重建间隔1-1.5mm,对比剂用量为70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速度为5ml/s,延迟时间18s。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使用绑带及侧垫行头部固定,右上肢给药。
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至颅顶部进行容积扫描,扫描时间15s。
扫描方案:Vascular>>NeuroDSA或HeadAngio。
团注追踪:ROI设于主动脉弓,阈值100HU自动触发扫描,若需静脉污染较少图像,可择机提前手动触发扫描,亦可将监测层设置于椎基底动脉层,ROI置于空气,椎基底动脉一进入造影剂即手动触发扫描:TestBolus测量椎基底动脉达峰值时间。
图像后处理:在终端重建电脑内运用后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去掉骨伪影等干扰,然后进行CPR、VRT、MIP图像重建,并对头颈部各个感兴趣血管进行标注,得出二维及三维图像,最后将结果传输到本院PACS上。
1.3观察指标及评判方法:(1)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形态、斑块。
(2)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基底动脉及椎动脉的形态、走形、斑块狭窄。
按照NASCET标准,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级:轻度狭窄,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
2 结果150例头颈部CTA发现,见下表所示:
另:颅内动脉瘤2例。
由于部分患者出现多处血管斑块,以上数据只是依据斑块出现的部位来统计的。
3 讨论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血液的定义。
血液是在循环系统中,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
血液组织是结缔组织的一种。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
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
参考以上血液的定义,故所知血液是一种混合性的特殊液体,所以它也符合及遵循流体动力学及冲积平原理论,我们身体的所有血管就像地理学上的河沟、江道及沟渠,它有主支及支流。
现在我们只把视野定在头颈部血管来进行说明,血液从心脏泵出流入头颈部血管后,当血管主干出现分支或血管走形迂曲时,血液的流速会出现改变,即所谓的流速稳定性发生改变,从而可见湍流、反流及涡流现象,造成血管内壁的细微损伤,接着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小板及钙盐矿物质等出现沉积现象,天长日久就会出现斑块,继而导致相对应的血管部位管腔狭窄,从而发生一系列渐进性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及之前的表格所示我得出结论:第一,斑块容易出现在血管分叉处及血管迂曲的位置;第二,血管的分叉处角度越大(0°~90°),斑块的检出率越高;第三,血管的迂曲程度越高,斑块的检出率越高。
第四,当血管远端分叉处出现斑块,其近端斑块的检出率会变高。
螺旋CT血管成像是目前最常用的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CT血管成像是经静脉注射对比造影剂,利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造影剂充盈的高峰期(理想状态时处于高峰期,而且兴趣区血管腔对比剂充盈均匀,处于平台期)进行连续的原始数据容积采集,然后利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形成成像的血管影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
它的优点包括:①无创性检查,以更低的代价和更低的危险性获取了重要信息;②一次注药可以将扫描区域内的靶血管显示出来;③能同时显示血管内、外及血管壁的情况;④能二维、三维显示并多角度、多方位观察。
它的不足:相对于DSA检查直接将对比剂注入到靶血管内,而CTA是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达到一定浓度来显像的,CTA检查在空间、时间对比分辨率方面逊色于DSA检查,所以在临床工作中,CTA检查通常需要与DSA检查相结合使用,用DSA检查来进一步评估诊断。
参考文献
[1]张龙江,卢光明等全身CT血管成像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0:53-105
[2]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79-87
[3]俞同福,王德航,吴飞云等,CTA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6,32(5):425-426
[4]王惠民流体力学基础(第2版)2005:第1页,第26-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