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重阳后菊花二首
范成大〔宋代〕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译文:
重阳后菊花虽然还带着湿露,鲜嫩可爱,但已经无人来赏。
与重阳前比并没有差异,还是金色的菊蕊照着地上的泥沙。
世俗之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解赏花,只知道看重阳节那一天的菊花。
过了重阳登高节之后,菊花还是很新嫩的,但所谓的酒徒与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
这就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朋故友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
注释:
东篱:化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因陶渊明诗意而后人借以特指菊花栽种之地。
金靥(yè):字面意思是指金色的笑脸,其实是诗人的化用,实意是形容菊花,这一用法宋朝尤为常见。
退士:退休之官员。
垂车:犹“悬车”,以悬挂车子表示不再当官上朝。
赏析:
第一首,起句先写重阳后的菊花无人观赏。
“寂寞”,无人到来;“东篱”,特指菊花栽种之地;“湿露华”,菊花带着湿露,犹鲜嫩可爱。
后三字与前二字对照,以见无人见赏的可惜,七字之中,自为比照,词意充实。
第二句又申述菊花之美,与重阳前比较,进一步比照。
“依前”,不异重阳之前;“金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照泥沙”,光彩照地,然只独照泥沙,有伤叹之意。
第三四句“世情儿
女”指世俗之人;说他们没有超脱的情趣,即“无高韵”,所以只能应着节日故事,“看重阳一日”之“花”,实际上意在求福求寿,不解赏花。
此诗借看菊事刺世人庸俗。
第二首,起句写过了重阳“登高节”后,菊花尚新,也即第一首前二句的意思。
第二句写“酒徒”与所谓的“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
第三四句说菊花在节日与节后受人们的不同对待,恰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交”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
范成大做过大官,这时“致仕”家居,大概也尝过世人这种冷淡的况味,故见重阳后的菊花有感而一发之。
这首诗借看菊事刺世人的“势利”。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诗人。
谥文穆。
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题菊花
朝代:唐朝
作者: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秋天飒飒的西风中院内开满了菊花。
蝴蝶早已随夏日远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风里孤芳自赏。
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么一定要让这美丽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
注释
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赏析: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
’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里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不可信。
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3
菊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翻译
从古到今人间都是“腐臭场”,只有酒是香的。
自从隐居在云烟畔,每天都过的闲适潇洒。
重阳时节,呼朋唤友共享美丽秋色,只这菊花竟还未开放。
看来要想菊花开的热烈绚烂,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
注释
云烟畔: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
黄花:菊花。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
赏析
辛弃疾的词,大多借景抒情、咏物言志,他的这首《鹧鸪天》也不例外。
自从南归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权的重用,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展露才干,但没想到他的这些志向不仅未能实现,反而遭奸臣谗害,落得被迫过上闲居生活。
他虽寄情山水,但仍时常流露出一股愤愤不平之气。
此词虽题为《寻菊花无有,戏作》,但整个上片都未直接接触题目,只是愤世嫉俗之情的抒发;就是下片,对题目说来,也只是点到而已。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
”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饱经风霜,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的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
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掩鼻”二字,本于《孟子。
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
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
“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
“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说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
“人间”与“古今”连用,即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意谓不仅眼前的“人间”是“臭腐场”,“惟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
接着“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两句,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云烟畔”,指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
这里依山临水,云烟缥缈,如世外桃源。
“歌舞忙”,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
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
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词人欲远务之,从而为下片“寻菊花”作了铺垫。
下片“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
前两句点“寻菊花”,后一句明“不见”。
“老伴”,据另一阕
《鹧鸪天》(翰墨诸公久擅场)的题目可知,当为“吴子似诸友”。
“共秋光”,共享秋光。
古人多用“秋光”来表现菊花。
如杜甫《课伐木》诗说:“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
”张孝祥《鹧鸪天》词说:“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
解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
”因而“共秋光”,即隐含了“寻菊花”之意。
“黄花”,即菊花。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
结尾两句:“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
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
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观全篇,这首词虽写法不合常规,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5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古诗简介
《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
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翻译/译文
译文
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
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
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赏析/鉴赏
鉴赏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
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第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
命运的不公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
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
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
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
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
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
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
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创作背景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
’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里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不可信。
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6
朝代:唐代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gèng):再。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xx:327-328页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
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7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
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译文
庭前的甘菊花因为移载得晚,到重阳节时花蕊还是青的没有开花,不能摘来观赏。
等到明天秋景萧瑟人们从酒醉中清醒了,你再开出些残花来有什么用呢?
篱笆边的野地里开了许多杂花,人们将这些细碎琐屑的花采了摆在中堂中观赏。
感念你空长了大大的枝叶,只因跟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为风霜所侵。
赏析: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重阳节,时杜甫居长安下杜城。
诗人看到庭前迟开的甘菊花,不禁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有感而作。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8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注释
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sh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lí):篱笆。
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尽:完。
更(gèng):再。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
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
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
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
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于公元796年(唐元和二年)作于长安。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
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
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
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
译文
世间别离最无奈,总到离别时,方恨相聚少。
你我二人.意中相投,此一别,好时光将少。
我是多么不情愿,与你在日暮黄昏中告别,此时此刻的心情,想必我们彼此明了。
杨柳折了无数,仍道不出珍重,笛声阵阵,扣人心弦。
你终究还是成为自日中的远影,我驻足难移,惟愿鸿雁伴君行,一路顺风顺水。
赏析:
送别总是令人伤感的,故诗词中举凡送别题材的作品也总是伤离怨别者居多。
本篇亦为送别之作,其感伤之情也是泻洒满纸。
唯其作法别见特色,即用笔有虚有实,上片出之以虚,是写想象之景,写见阳将赴任之地的苍茫凄清之景;下片是实笔出之,写此时此地之景。
一虚一实,轻灵而不失深婉,将送别、惜别的深挚情意表达得尽致淋漓。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菊花
[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及注释: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