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康乐县景古镇石家河滩至莲麓镇下乍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康乐县景古镇石家河滩至莲麓镇下乍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3.10.28
•【字号】甘发改赈迁[2013]1831号
•【施行日期】2013.10.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康乐县景古镇石家河滩至莲麓镇下乍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甘发改赈迁〔2013〕1831号)
临夏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你委《关于上报康乐县景古镇石家河滩至莲麓镇下乍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告》(临州发改赈〔2013〕58号)和甘肃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关于上报<康乐县景古镇石家河滩至莲麓镇下乍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评估报告>的报告》(甘投评审〔2013〕172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康乐县景古镇石家河滩至莲麓镇下乍公路(C013线)位于康乐县南部,该公路连接两个乡镇9个村,沿线收益群众约5000余人,现有路面通行能力差,已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改善该区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公路网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意对康乐县景古镇石家河滩至莲麓镇下乍村公路进行改建。
二、路线方案及建设规模
本项目起点位于靳家庄,终点至上戚家村,路线全长10.6公里(改建段长5.5公里,新建段长5.1公里)。
主要控制点为起终点、安家滩、石潘家、鞍子石、拉儿湾、大山沟村。
三、建设标准
本项目采用四级公路单车道技术标准,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设置错车道,两侧各设0.5米宽土路肩。
KO+000-K5+550为改建段,在基本沿旧路布设的基础上,适当改善平面线形;K5+550-K10+600为新建段。
路面结构层采用18厘米水泥混凝土面层+18厘米水泥稳定砂砾基层+15厘米天然沙砾垫层。
全线新建桥梁1座,涵洞29道,设计洪水频率均为1/25,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
四、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工程估算总投资990.2万元,资金来源:安排国家以工代赈资金890万元,地方政府及受益群众投工投劳筹措100.2万元。
五、工程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解决沿线群众的交通运输难问题,对提高康县公路网整体水平、改善路网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均具有积极作用。
六、下阶段注意事项
(一)本项目路线方案简单,且无大型构造物。
接文后,可直接进行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二)下一步施工图设计阶段中要按照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可研报告的评审意见,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完善和优化。
1.尽快开展该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查清桥涵处的岩土层分布、岩土力学指标参数及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公路沿线黄土湿陷性等级及分布情况,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措施。
复核上戚家沟等沿线支沟的设计流量,进行桥涵设施冲刷计算,为设计提供
依据。
同时,地震章节中应按甘肃省《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的要求进行补充完善。
2.进一步优化完善路线平、纵设计,并复核纵坡、小半径曲线组合段合成纵坡,调整平曲线长度、竖曲线长度。
同时,K5+550-K10+600新建路段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较高的指标。
路线平面图中应表示曲线主要桩位,附注中应标明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3.优化调整新建路段线形设计及起点位置,尽可能利用已建成K5+100-K6+000段混凝土路面,避免造成浪费。
4.进一步完善方案比选设计内容,根据每个方案的实际布线情况合理确定工程量。
并根据规范要求,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合理设置错车道位置。
5.挖方第一级边坡采用1:0.5较陡,应根据实际地质岩性及已建公路边坡型式合理确定挖方坡率。
同时,新建挖方路段增加1-2m宽度碎落台,以防边坡塌落堵塞边沟,影响路基路面排水。
同时,适当抬高新建路段(K5+560~K9+980)路基高度。
6.补充对清表、湿陷性黄土、潮湿路基、低填浅挖、陡坡路基、填挖交界、桥涵台背处治等特殊路基的设计内容及工程投资。
7.路面结构层按照新建和改建两种情况设计,且根据沿线实际地质情况进一步优化基层设计,合理选用基层形式。
8.根据项目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特点,对挖方路段的小型塌落和泥流路段做好防排水设计,并根据实际地形增设1~2m高度的内护墙,防止边坡塌落、堵塞边沟、影响边沟排水,并根据含水量的情况在内护墙或边沟下综合设置碎石盲沟,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
同时,根据工程实际地质情况核实防护工程内容,尤其是K4+440处线路左侧旧路边坡塌陷严重,为保证边坡稳定,应增设防护工程,且应重视防护工程基底承载力和基础埋深的设计。
9.根据汇水量的大小,对挖方路段边沟采用合理的边沟型式和加固型式及厚
度。
同时,对于排水量较小的村镇路段或挖方路段可采用浅碟形边沟或三角形边沟,便于村民出行和后期养护,并且防止垃圾堵塞矩形沟槽,影响路基路面排水。
10.K10+390上戚家沟桥位现状上下游为陡坎,应核查桥台基础的埋深及持力层的选择,为保证桥梁安全,应对桥梁上下游各15米范围的沟道进行护砌。
同时,涵洞的设计应复核过洪能力,合理确定涵洞孔(跨)径。
由于部分涵洞上、下游高差较大,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洞口型式,并注意涵洞基础的设计。
11.在填方较高路段和长大纵坡路段、回头弯道路段重视防撞护墩和陡坡标志牌的设置,提高防撞等级,增加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12.应落实取、弃土场地具体位置及运距,避免水土流失,以保证现状沟道的泄洪安全。
接文后,请据此抓紧开展施工图设计工作。
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按程序报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发展改革委,由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审批。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3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