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下森林断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 “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第9~20段)。
第三部分(21-27段): 描写现时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
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 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 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朗读: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 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 一堵坚固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 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 骄傲的代表。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 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 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 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 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 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 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 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 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 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 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 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 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 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26节)
这只是在说“大自然”吗? 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也没有“标准答案”)
• 更是说社会和人生。 • 言外之意是提倡在挫折和逆境面前坚
忍顽强,决不屈服。
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 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26节)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熔洞。熔洞 内气温反常,酷夏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作者:张抗抗
1950年出生于杭州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 1972年又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
校编剧专业。 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
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现任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
为什么行到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 蔚为壮观?
• 为了突出地下森林在黑暗中艰辛、
险恶的经历;
• 更能突出它的“品格”,读者读来
也更觉新奇。
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 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 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 着古藤爬下去,爬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 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 地宣布:我是森林! (24节)
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
• 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 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
的岁月。• ……来自 作者写这些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 她感叹什么?
• 感叹“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
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 感叹大自然“多么不公平啊”; • 感叹“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
这段话有言外之意,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先小 组讨论,然后当众说说你的理解。
(没有“标准答案”,注意主动探究)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 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 致意,却从来没有走到这深深的峡谷的 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 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 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 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 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地下森林断想
作者
感知 阅读1 阅读2 阅读3 归纳
扩展
谁持彩练
导入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龙潭中心校 罗永福
地下森林简介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 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 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 据科学 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 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 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 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问句是“反问”,其作用是强化对 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根据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
•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
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 沉着谦逊,拥有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
沉默寡言;
• 乐观豪迈,面对逆境决不悲伤或消沉; • 生在不见阳光的环境,却从未放弃对生命
的追求。
• ……
国家一级作家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边读边划: 生字词 难句 佳句
本文是什么文体?
• 散文
字词学习
• 瘠薄 (jí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 沉湎 (miǎn): 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 孱弱 (chán) 软弱无能。 • 浩瀚无垠:yín 形容广大;繁多。 • 隐姓埋名:yǐn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 愤懑 (mèn): 气愤,抑郁不平。 • 万籁俱寂 (lài):形容非常寂静。
第二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 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
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 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 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 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 挥想像写成。
理解分析
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 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 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 的用意是什么?
意• 义小草——没有才能,只是凭借“地势”而
得意的人。
• 森林——(还是同学们自己说吧)
文中可参考的语句:
• 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
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1节)
• 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
服啊!(26节)
•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
“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27节)
hàn
yín
水势盛大
边际
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
• 不,是写一般的森林。 • 由一般森林到地下森林。
朗读: yǒu
niǎo
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 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我寻找你,爬上了 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袅袅烟云在 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 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你似乎 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 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 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 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2节)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 不! 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不”?
• 为了加强语气,有强调作用。 • 这叫做“反复”的修辞方法。
“反复”有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 用。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11.12节) 这三个问句与第二段的问句相同吗?
• 不同。 • 第二段的问句是“设问”,这三个
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哪里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 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 称呼地下森林?
• 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和充沛。
• 老师提示: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强烈
感情。
阅读第二段,概括说明: 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
•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3节)
朗读(21.22节)
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岭,原只是因 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 的心怀。我不愿离去了。我望见涧底闪烁 的泉水,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 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 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瞧! 阳光现在多么喜爱它们,好像它从来就是 这么慷慨。
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 根据这一大段的内容猜测探究: 什么叫“断想” ?
• 断想:片断感想。《现代汉语词典》 • 根据这一段内容考虑,“断想”似
乎是根据某种情况判断、断定和想 像。
精读第二部分 思考
(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 过程?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 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 帮助?
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 感叹它遭受了 “不幸”,“沉入这黑暗的
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这一段中哪几句是问句?
1. 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 2. 你从哪里飞来? 3.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
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 么漫长的岁月?
它们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引出下文,领起下文。
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 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 力的神奇伟大。
miǎn
沉湎这:一深深部地分迷哪恋几着,句突出地表现了 地不下能森自拔林。遭遇到的“不公正”?
•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
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 却从来没有走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 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 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 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 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 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10节)
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
说明有什么不同?
• 课文充分运用想像,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几
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是作者的 “断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 激情。
• 而所附短文则是平实写来,不带什么感情色
彩,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陈述句、判 断句。
4、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 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合作的力量:请梳理本文的结构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 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 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作者连着发出三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
第二部分(3-20段): 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
其“艰辛”的特点。
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 生命毁于一旦(第3~8段);
理解分析
(1)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3.5.7节)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8节)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15.16节)发出了小 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19节)
理解分析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
不又得公到:了阳哪光些帮的助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小草”和“森林”似乎有象征意义。 说一说,它们各象征什么?
• 老师提示你注意“这得意的小草儿”。 • 或参读下面的诗——
世代咏z做h官òu的史人
左思(西晋诗人)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niè ……

结论:“小草”和“森林”的象征
((1100节节))
帮助: 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14节)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15节)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16节)
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 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 人化了,表现出爱心。
“几万年的代价” 是 (20节)
指:
一、极言时间之长;
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 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 一个痛 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地下森林给了作者什么“启迪”?
请你代她写几句格言警句。
• 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 坚忍终会造就成功。 • 优秀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里也能生长。 • 黑暗,更加使人追寻光明。 • 小草得阳光关爱,也没有成为森林。 • ……
将课文与课后练习三的短文比较一下,
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
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