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D A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明代利用人痘接种术预防传染病”范围过大,原文是预防天花。

5.D“自古以来……更注重抗疫精神的传承”于文无据。

6.原因:战争和水旱灾害导致人口聚集和人口流动是急性疫灾发生的重要原因。

防疫措施:①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②利用药物进行空气、水等的消毒;
③配置常备药物,预防流行病;
④建立隔离医院,隔离治疗疫病患者;
⑤控制疫区交通、加强铁路检疫;
⑥利用人痘接种术,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的时间范围是“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原因:必须答出战争和水旱灾害导致人口聚集和人口流动之意,给2分,如果只答战争和水旱灾害,或只答人口聚集和人口流动给1分;防疫措施:答出四条即可,每条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D根据文意,白马之死是喜子有意为之,不是真的失足摔死。

8.①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体现情感,如司务长说要杀马时喜子哭喊、手指抠地,显示内心极度痛苦,体现了对白马的深厚感情;
②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情感,如从昏迷中醒来,寻找马的急切心理,看到白马时的心情放松,细腻地表现出对白马的情感;
③利用侧面描写烘托情感,如描写司务长感到难以对喜子开口说杀马充饥之事,看到喜子的痛苦呆若木头等,从侧面表现出喜子对白马的情感。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多角度表现人物的手法,侧面描写为必答,给2分;正面描写若分别答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每条2分,最多4分为止)
9.①补充情节,补充交代了白马两次救喜子性命的往事,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富于变化;
②照应前文,说明喜子对白马的感情深厚,解释了司务长因杀马的命令感到为难的原因;
③为下文做铺垫(或引起下文),为写喜子在保住白马和杀马充饥之间的痛苦抉择做了铺垫。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插叙的内容在情节安排方面的作用,从补充情节、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引出下文三个角度作答,每条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B(从结构和句意看,“比至”的主语承前文省略,是“薛嵓比至”,故此句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从句意分析,如果“嵓匿宣谕”处断开,那么就是“不敢出燕王”,即“不敢让燕王出来”,这显然不合文意,依据原文,应是“嵓匿宣谕不敢出”;依据句式结构相似的特点,“燕王亦不奉诏”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帝下诏征四方兵”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命诸将集舟师江上”的主语“帝”承前省略,同时“诸将集舟师江上”是一省略句,省略介词,即“命诸将集舟师(于)江上”,补充完毕后,“(于)江上”作“集”的状语,且后置了,故“命诸将集舟师江上”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而陈瑄以战舰降燕”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故可排除D项。

故选B。

)
11.(3分)C(“乙丑,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表述有误,这里是干支纪日。

)
12.(3分)C(“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理解有误。

依据原文文句“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
稷”分析可知,“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图谋复兴。

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师等待援兵,到形势危急之时,便以死报国”,故惠帝并没有逃走,还在城里。


13.(10分)
(1)现在他的奏折刚刚到达,应该姑且给他回信,一来一回超过一个月,让他的将士心中懈怠。

(“适”,刚刚,恰巧;“且”,姑且;“报书”,回复书信;“逾”,超过,各1分,句意1分。

采分点只作参考,给分适用减分制,扣满5分为止)
(2)攻下京城时,方孝孺肯定不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

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

(“下”,攻下;“彼”,他,指方孝孺;“幸”,希望,各1分,句意2分。

采分点只作参考,给分适用减分制,扣满5分为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C(“表达出对自身前途的渺茫忧惧之情”错,诗人虽知路途艰险,但胸襟坦荡阔大,一心只想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

“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

“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故选C。

)15.(6分)
①酬壮志。

作者虽不被旧主重用,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犹存;
②报君恩。

诗人为报明主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典故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

③淡功名。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

这里,诗人以季布、侯嬴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

(层次要鲜明,有理有据,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①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特别注意“抑”、“尤”、“攘”、“诟”、“报”、“携”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A。

一、二空缺所在的句子是进一步强调后面的例子具有说服力,所以选择“说服力”。

“对峙”指双方各自保持原有的状态,互不让步,也不进攻。

根据后文“刚交手时难分难解”,可知应选“较量”。

“较量”指一比高下,“相持”指双方对立、争持,互不相让。

强调力量、毅力的持续性。

“对抗”指挑战、抵抗、对立、抗拒、抗衡,更多地强调状态。

根据语境“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可选择“相持”。

第四处,付诸东流: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

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付诸东流”的词义包含“前功尽弃”,故此处用“付诸东流”。

故选A。

18.D。

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问题是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熬字,辩证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经辨析知这个句子的语病是搭配不当,“理性地认识,辩证地面对”,应改为“辩证地认识”“理性地面对”。

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

C项,把“了”去掉。

故选D。

19.C。

根据前文的文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

选项给出的语句要注意逻辑关系和顺序,“浮躁”“淡定”“幼稚”“成熟”以上几个词语根据文意的把握,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

故选C。

20.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短报文功能
②但无法向卫星发送信息
③就可以通过短报文进行紧急通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