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小公主死亡”之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则天“小公主死亡”之谜
王皇后性格简重,沉稳端庄,你说她乏味可以,但是别人很难抓住她的把柄。
所以武则天虽然在她身边布下了重重情报网,那些宫女也络绎不绝地来向武则天汇报,王皇后今天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穿了什么,说了什么,但是始终抓不到大错。
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一门心思琢磨一件事,日思夜想,总能想出一个办法来。
武则天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皇后的位置可就摇摇欲坠了。
帮助武则天打开突破口的,就是让武则天背上千秋骂名、成就了千秋帝业、同时也造成了千古之谜的“小公主死亡事件”。
大约在永徽四年(653年)底或者永徽五年初,武则天的长女降临人间。
这个小女孩生下来是粉团一般可爱,武则天视为掌上明珠。
小女孩出生不久,王皇后前来探望,但是,在王皇后离去之后,小公主就离奇地死了。
小公主之死使得唐高宗李治认为王皇后就是杀婴凶手,从而产生了废掉皇后的念头。
因为这桩历史公案,发生在武则天向皇后之位发起冲击的过程中,而武则天又因此得到了好处,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武则天制造的一个阴谋。
种种版本,众说纷纭。
一片历史烟云之中,我们仿佛只能看见孩子伸出的双手。
那么小公主到底为何离奇夭折?历史的谜团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唐会要》里讲:“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
”就是说呢,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猝然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史学家在记载的时候可没讲,只讲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
那么武则天呢,她就利用了小公主的死亡,上奏皇帝说王皇后杀死了这个孩子,然后就导致了唐高宗态度的变化。
按照这种记载,武则天是利用了这个机会的。
但是在另外一些史书中,武则天就不是利用机会了,而是成了杀
人凶手。
比如《新唐书?后妃列传》记载,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然后王皇后按照母仪天下的规矩,前去探望,她去的时候武则天找了一个借口溜走了,不在现场。
王皇后看望的毕竟是情敌所生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什么实在的兴趣呢?所以很快也就离开了。
武则天又偷偷地溜回来,拿小被子蒙住这孩子,把她捂死。
然后重新布置了现场,自己又悄悄离去,在外面等待着皇帝到来。
她知道皇帝爱屋及乌,已经形成习惯,每次退朝就急急忙忙地先来看望孩子。
这一天,他又如时而至了,武则天装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迎上去,两个人一起走进了婴儿房里。
可是,揭开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转瞬间就没了呼吸?武则天这时候转喜为惊,大惊失色。
可是诸位,她虽然大惊失色,却没有忘记过问几个关键的问题,这孩子怎么会死呢?这是谁干的?这段时间有谁来过啊?宫女吓得都晕菜了,这可是重大责任,出重大责任事故了,赶紧说谁也没来过啊……哎,王皇后刚刚来看小孩来着。
这个时候,武则天马上又转惊为悲,嚎啕大哭,肝肠寸断。
在这种场景之下,唐高宗的大脑也就短路了,失去辨析能力,马上脱口而出,说:“后杀吾女!”她过去就和萧淑妃一起诋毁武昭仪,可我没想到她这么狠毒,居然报复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
这一记载表达的信息是,小公主不是自然死亡,换句话说,武则天不是利用了这件事,而是直接导演了这场悲剧。
是她精心策划了阴谋,亲手杀死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所以,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找到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那个版本,王皇后杀了小公主。
第二个版本呢,就是《唐会要》的记载,小公主不知道怎么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然后武则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次死亡事件。
第三个版本就是刚才《新唐书》所说的版本,武则天直接制造了这个事件,她亲手杀死了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这三种说法哪一种更可靠呢?我个人认为,武则天杀婴的可能性非常大。
为什么呢?有三点理由:
第一,王皇后没有杀死小公主的动机和性格。
先看性格,我们知道,王皇后本性端庄严肃,不是一个心动就行动的人,这样的人不适
合做杀人犯。
再看动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她打持久战更为有利,决不应该轻举妄动。
这个时候是她最不能冒失的时候,杀死小公主对她有什么好处啊?退一步说,即便王皇后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失去理智,也应该杀死李弘,杀死一个还没有封号的小公主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认为,王皇后不具备杀死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动机,在她离开时,小公主应该还活着。
第二,小公主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大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小公主不可能长时间没有人照料。
不像劳动妇女,生了一个孩子,因为还要工作就把这个孩子绑床头了,好半天也不能看一眼。
人家那是公主,身边奶妈、宫女是离不了的,因此,从王皇后离开到李治发现小公主死亡之间的空隙必定非常短暂。
即便在古代婴儿死亡率非常高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然猝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
换句话说,被谋杀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自然死亡。
第三,武则天有杀婴的动机、性格和条件。
不是有一句话吗,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更不可能有无缘无故的杀人了,是不是?凡是杀人都得有个动机,我们现在破解谋杀案也得先分析一下,谁通过这个人的死亡受益了,那这个人就是重大嫌疑犯。
从谁受益这个角度考虑,这时候武则天就有重大的嫌疑了,为什么呢?武则天当皇后的最大障碍就是王皇后。
当时和王皇后争宠的胶着状态对武则天极为不利,她急于结束这种状态,这样,她就有了杀婴并且嫁祸于王皇后的动机。
我们讲过,武则天是非凡之人,她善于创造条件。
在感业寺,她不就奇迹般地创造过吗?而且,她不怕冒险,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性格使得武则天具有很强的行动力,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意图付诸行动。
那么,武则天有没有能力准确掌握时间,杀死小公主呢?也是有的。
武则天通过结交宫女,在后宫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系统,对王皇后乃至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掌握了二人探视小公主的时间,她就可以巧妙地打一个时间差,在中间短短的间隙里杀死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她有一个母亲的身份。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
一般宫女在照看小公主的时候,对外人的警惕心可能会高一些,但对孩子妈妈的警惕心可能就低一些,所以都是来看小公主的,如果王皇后来了,其他人就会特别注意,可是如果小孩的亲妈来了,谁都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
所以武则天在发现孩子死了之后,她问,谁来过啊?宫女马上回答,王皇后来过。
其实都有谁来过啊?王皇后、武则天都来过。
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之中,自然地忽略了那个经常亲近自己孩子的妈妈,而只提到了王皇后这个人,就是这句话,使王皇后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尊重、忌惮转为怨恨了。
所以我认为,武则天具备杀死孩子的性格、动机和条件。
所以,尽管看起来过于残忍血腥,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权力的诱惑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吞噬人性和亲情,让一个母亲动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
十二年后,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回想起这个冤死的小女孩,真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啊。
她给这个小女孩加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按照亲王的礼仪隆重安葬。
这样隆重的葬礼可能恰恰反映了武则天对她深深的歉疚之情吧,不知道武则天的心灵是否真的能够获得安宁和平静?
小公主死亡事件发生后,武则天和王皇后之间的胶着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李治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彻底倾向了武昭仪。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他对武则天是“愈信爱”,而且为了安慰她的丧女之痛,还追赠她的父亲武士彟为并州都督。
对于王皇后,则是“有废后意”了,第一次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想法。
皇帝的感情变化很快影响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开始不安,主动要求辞去宰相之位。
这样,王皇后在外廷的支持力量也大为削弱,可以说是内外交困。
小公主之死是武则天打响皇后争夺战的第一枪,这一枪击中了要害,打得是稳、准、狠。
这一枪过后,武则天的不利局面开始扭转了。
如今,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小公主死亡事件呢?古代人常常把这件事视为武则天阴毒狠戾的标志,认为武则天是天生心如蛇蝎。
而现代人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又往往乐于为武则天开脱,把她的种种行为归结为不得已。
那么,杀死小公主是否是武则天不得已而为之呢?谈不上。
如果武则天安于自己的身份,依靠一子一女,即使高宗以后移情别恋,她也完全可以像一般的妃嫔那样跟随子女,安度平静的下半生。
但是武则天选择了出手。
原本应该最纯洁深厚的母女之情,终于演变成了权力战场上冷酷的筹码。
所以在小公主死亡问题上,推动武则天的是蓬勃的欲望和强烈的野心。
这种欲望和野心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可怕的,但对于像她这样的政治家而言却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