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三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二、课堂引入
播放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锯声,提琴曲片段,电焊声,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能提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我们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
三、教学过程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并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下组参与讨论。
然后请同学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感受听到的声音。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哪些生活事例说明固体可以传声?(例如:小学自然课中提到的“土电话”、成语“隔墙有耳”)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正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传来的脚步声吓跑、利用电子发声器可以发出鱼喜欢的声音诱引鱼儿进入渔网等)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下课的铃声等)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将一个发声的电铃放入一个玻璃钟罩内,用抽气机抽出里面的空气,听声音有什么变化?如果继续抽下去呢?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①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②抽气后再放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
小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速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引导学生利用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阅读声速表,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四)回声测距
我们对着山谷喊话,可以听到回声,这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缘故。
那我们在教室里说话有回声吗?为什么我们没有听到回声呢?
这是因为回声到达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m)
如果你发声后2s听到回声,那么障碍物离你多远?(340m)如果利用回声测量海底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需要测量什么?怎么计算?(需要事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需要测出从海面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公式s=vt进行计算)
四、课堂作业
1、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2、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3、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
4、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
例如对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
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地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
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作业答案:1、振动、空气;2、液体能够传声;3、204;4、340、声音在固体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