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7高一上·玄武期中) 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你读的是“圣人”之书呢?那就同样会有一种压迫感。
因为社会已经将他封为“圣人”,将他的话。
②但仅有愤怒和批判是不够多,一个人的内心不能总是硝烟弥漫,还要风和日丽、山花摇曳如此,我们才不会远离生命的本位和初衷。
③理想主义者通常是忧郁的,但要,可以愤怒,但不能绝望,理想主义者不是画饼充饥,他要富于行动,要做事,要追求改变。
A . 奉为圭臬荆棘层生哀而不伤
B . 奉为神明乌云密布不温不火
C . 奉为圭臬乌云密布不温不火
D . 奉为神明荆棘层生哀而不伤
2. (2分) (2017高二下·庄河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新疆有很多一小块一小块的绿洲,这些绿洲与绿洲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所以,无论是军队还是商人,在征途中都需要携带方便、营养的食品,这让人们创造出了切糕。
B . 学校这次面向全国的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各级学校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既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C . “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D .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为公务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
我们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标准,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3. (2分) (2017高三下·襄阳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怎样把肿瘤抑制基因p53准确送到癌细胞中去呢?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类似于铁传递蛋白的抗体断片。
铁传递蛋白是一种向细胞中传输铁元素的分子,,,。
,,,从而准确地“引导”它们进入到癌细胞中。
①在实验中科学家将装载有p53的脂质体附着在具有铁传递蛋白特性的抗体断片上
②这些受体的作用就是引导铁进入细胞中
③将它们注入到患有癌症的老鼠体内
④由于肿瘤细胞的迅速生长需要大量的铁
⑤让老鼠身体中癌细胞的受体“吸引”这些纳米脂质体
⑥所以许多种类的癌细胞都为铁传递蛋白预备了大量的受体
A . ①③⑤④⑥②
B . ①④③⑥②⑤
C . ④⑥②①③⑤
D . ④⑤②①③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
4. (6分) (2017高一下·新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
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
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
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
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
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
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
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作者认为大荒山就是长白山。
B .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 .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
D .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情结。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 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 .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
D . 满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3)
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B . 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C .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D . 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5. (12分)(2017·唐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魔鬼心里的上帝
雨果
母亲已经攀着荆棘滚进沟里。
她披头散发,身上被刺伤,流着鲜血。
西穆尔丹和盖尚都在沟里,像塔里的戈万一样束手无策。
士兵们无能为力,绝望地围在他们身边。
炙热难忍,但是谁也感觉不到。
大火还在继续,令人畏惧。
人们看见在烧得通红的窗口有三个金发脑袋。
拉杜对天挥挥拳头,仿佛在用眼光寻找什么人,说道:“这叫行善吗,老天!”母亲跪着亲吻桥拱,一面呼喊道:“发发慈悲吧!”
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
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
显然屋架要坍了。
谁都无能为力。
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
大难临头。
只听见孩子们在喊叫:妈妈!妈妈!人们恐慌万状。
突然间,在与孩子们相邻的另一扇窗口,在大火的朱红色底幕前,出现了一个高高的人影。
所有的头都抬了起来,所有的目光都凝住了。
一个男人站在楼上,站在图书室里,烈火之中。
他的身影在火焰中发黑,但是满头白发。
人们认出这是德•朗德纳克侯爵。
他消失了,不久后又出现。
这位可怕的老人在窗口摆弄一个很长的梯子,这就是放在图书室里的救火梯。
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
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
拉杜站在下面,惊喜万分,伸手接过梯子,紧紧抓住它,喊道:“共和国万岁!”
侯爵回答说:“国王万岁!”
拉杜低声说:“你愿意怎么喊都行,胡说八道也可以,反正你就是仁慈的天主。
”
梯子放好了。
燃烧的大厅和地面建立了联系。
二十个人跑了过来,拉杜一马当先,他们很快便从上到下站到了梯子上,背靠着梯级,像是上下传递石头的泥瓦工。
这是木梯上的人梯。
拉杜站在梯头,挨近窗口,面向大火。
分散在欧五南地和斜坡上的军队惊喜交加,涌向高原、沟壑和塔顶平台。
侯爵再次消失,然后再次出现,手里抱着一个孩子。
掌声雷动。
这孩子是侯爵随手抱起的,他是胖阿兰。
胖阿兰喊道:“我怕。
”
侯爵将胖阿兰递给拉杜,拉杜又递给身后下方的士兵,士兵又递给另一位士兵。
害怕地叫嚷的阿兰就这样被传递下来,一直传到梯房,与此同时,侯爵又消失了一会儿,然后将勒内•让抱到窗前,勒内•让又哭又闹,当他从侯爵手中转到拉杜手中时,他还踢打拉杜。
侯爵又返回满屋是火的图书室。
若尔热特一个人呆在那里,他朝她走过去。
她微笑。
这个铁石心肠的人感到眼睛湿润,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若尔热特。
”她说。
他将她抱在怀中,她仍然微笑。
当他把孩子交给拉杜时,他那如此高傲、如此隐秘的心灵竟被天真无邪的孩子迷住了,他亲吻了她。
“这是小姑娘!”士兵们说。
若尔热特便在一片欢呼声中被一双双胳膊传下来,直到地面。
人们在鼓掌、跺脚,老兵们在抽泣。
她对他们微笑。
母亲站在梯子下面,气喘嘘嘘、懵懵懂懂,面对意外的惊喜如痴如醉,因为她从地狱跃进了天堂。
过度的快乐会损伤心灵。
她伸开双臂,先抱住胖阿兰,再抱住勒内•让,最后拖住若尔热特,她狂热地亲吻他们,接着便大笑起来,晕倒在地。
响起了高呼声:“都得救了!”
确实,都得救了,但老人除外。
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他本人多半也没有想到自己。
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仿佛在给大火一点时间来决定去留。
接着他便不慌不忙地、慢慢吞吞地、高傲地跨过窗栏,头也不回地直立在梯子上,背靠梯级,面对深渊,背靠大火,像威严的幽灵一样默默走下楼梯。
梯上的人们赶紧下来,在场的人都不寒而栗,面对这个自天而降的人仿佛面对异象一样,感到一种神圣的恐惧,纷纷后退。
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
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
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
人们在黑暗里惊恐地盯着他。
他每走近一步,就似乎又高大一分,梯子在他死亡的脚步下颤抖,发出响声,仿佛是骑士的石像再次进入坟墓。
当侯爵走下最后一个梯级,踩上地面时,一只手抓住了他的衣领。
他转过身来。
“我逮捕你。
”西穆尔丹说。
“我同意。
”朗德纳克说。
【注】本文选自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有删节。
《九三年》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小说围绕封建势力旺岱叛军首领朗德纳克、资产阶级革命代表西穆尔丹等人物,生动地展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生死斗争的历史画卷。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当朗德纳克把梯子滑到沟底时,拉杜呼喊“共和国万岁”,侯爵回答“国王万岁”,拉杜的回应却低声无力。
这表明拉杜已屈服于朗德纳克的威势,赞同他的立场。
B . 小说以朗德纳克侯爵挽救了三个孩子的性命,自己却被西穆尔丹逮捕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式的结尾,引起读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C . “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
”众人都得救后,朗德纳克思绪复杂,有成功救人后的如释重负,有对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担忧,有束手就擒抑或葬身火海殉道的抉择。
D . 当三个孩子被困火海之时,“母亲”全然不顾自身伤势,撕心裂肺地呼救;当孩子得救后,因过度兴奋晕倒在地。
这里母亲的形象的刻画就是为了歌颂母爱的伟大。
(2)
这篇小说的描写颇为细腻。
请简析文中两处划线的描写句的作用。
①场景描写:“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
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
显然屋架要坍了。
谁都无能为力。
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
大难临头。
”
②人物神态描写:“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
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
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
”
(3)
本节选部分以“魔鬼心里的上帝”为标题颇有深意,请结合文本和创作背景探究其内涵和作用。
6. (18分) (2016高一上·湄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做人当如邵逸夫
他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经典电影,打造了一个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神话,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
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内地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已超过三十亿元。
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他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1990年,为表彰他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其名字为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
这颗行星的名字叫“邵逸夫星”。
邵逸夫的成功在于他的时时克已和博大的胸怀。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除了有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的人格魅力更是赢得大家爱戴的关键所在。
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专一样,从不懈怠。
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
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个环节的工作。
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在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方面更是行家里手。
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
他看电影之多,也堪称一最。
中国的外国的,文的武的,好的差的,他逢片必看。
他借此了解电影动态,以确定题材,制定拍摄计划。
年轻时曾有一天看9部片子、一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
邵逸夫说:“我天生喜欢看电影。
”其实,这是一种执着和投入的表现。
为了树立邵氏影业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
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
他说:“在早期,我整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邵逸夫自己制片相当严谨,绝不拍劣片。
据称,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更是员工最佩服的地方。
他大胆起用仅30岁的李翰祥,拍摄了卖座率极高的影片《貂蝉》。
该影片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
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的李翰祥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该用回到民众。
”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2年,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颁奖始于2004年。
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杨振宁说:“‘邵逸夫奖’的设立,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
”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
平均每年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
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教育为立国之本,邵选夫为此多年来尽心尽责,不遗余力。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
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
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
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耄耋之年,多次亲临大江南北视察捐赠项目。
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
1987年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
(选自周晓玲《做人当如百岁老人邵逸夫》,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把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B . 本文对邵逸夫先生的奋斗历程、博大克己、兼济众生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价,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当代企业家形象。
C . 邵逸夫乐善好施,他的邵氏基金会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因为他对教育乃立国之本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D . 邵逸夫有容人的雅量,他一手培养的李翰祥带着大批技工人手离开邵氏,给邵氏以沉重的打击,可后来邵逸夫却原谅了他,仍然重用他。
E . 邵逸夫工作勤勉,精力过人,干一样、专一样,曾从最卑微的职位起步,对电影制作的各种工作极为熟悉,这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邵逸夫的精神品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杨振宁说:“‘邵逸夫奖’的设立,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为什么这样说?
(4)邵逸夫先生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该用回到民众。
”对于他的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7高一下·射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仲淹尝分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于易衣
而出,仲淹晏如也。
②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③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④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⑤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⑥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⑦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
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褒贬善恶给予的一种称号。
B . 卒,指士大夫死亡。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C . 天圣七年,年号纪年。
从先秦开始,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 . 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疏用于分条陈述。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 . 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C .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葛怀敏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18高一上·汪清期中)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后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