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嗽 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嗽散——《医学心悟》方清程国彭,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原文:
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

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予制此药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

或问∶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

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经曰∶微寒微咳。

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

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

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

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宜其投之有效欤?附论于此,以谘明哲。

现代研究经验:
★●止嗽散见于清代名医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中。

为了说明本方能用于各种外感咳嗽,有必要对其药物功能做一简介。

方中紫菀、百部,性均温润,紫菀味苦辛,百部味苦甘,皆入肺经,二药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可理肺止咳,新久咳嗽均能使用。

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兼苦味,桔梗能宣达肺气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味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寒咳热咳均能应用,以上四味为本方主药,因其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故能调整气机升降失常;
方中另有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疏表,甘草缓急止嗽。

由于本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等特点,因此,对于肺的宣散肃降、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咳嗽,都能使用。

临床上,对于风寒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可在原方中加苏叶、防风等辛温发散之品;
对于风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应当减小紫菀、百部的用量,加入桑叶、菊花、薄荷、瓜蒌皮等辛凉清解化痰之品,以加强本方散风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对于湿热所引起的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当减去辛温发散之荆芥,加入前胡、佩兰、菖蒲等化湿止咳,滑石、薏苡清热利湿。

对于燥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也应当减去辛温之荆芥、橘红、白前,加入辛凉甘润之桑叶、沙参、麦冬、知母、元参、梨皮等以滋阴生津润燥,加川贝以润肺止咳。

还有些咳嗽病例,时经多日,咳仍不止,咯痰不爽,喉中发痒,痰白而粘,治疗时只需要在止嗽散中加杏仁、贝母润肺降气就可以了。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各型外感咳嗽,均能以止嗽散为主方加减来治疗。

但是,应该指出,无论是哪一种外感咳嗽,都以宣通肺气,疏散外邪为主。

所以,在用止嗽散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特别是在咳嗽初起之时,更要注意。

★●我用中医治疗咳嗽经验介绍:无论治疗哪种咳嗽,以《医学心悟》中的“止嗽散”根据不同病情随症加减,取得极好疗效。

基本方药:陈皮白前紫菀贝母百部甘草桔梗冬花杏仁
咳嗽初起加前胡、桑白皮、枇杷叶;咳嗽后期多气阴两虚,加黄芪、五味子。

若咽痛喉燥,鼻流黄涕,头痛身热,痰黄黏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加黄芩、菊花、桑叶、鱼腥草;
若兼干咳喉痒,咽痛,唇舌干燥,痰少,不易咯出,舌红少津,脉浮数或细数等燥热症,加北沙参、知母、地骨皮;
若兼鼻塞流清,痰白稀,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症,加细辛、防风、桂枝、麻黄、生姜;
若兼久咳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闷,胃纳呆,大便时溏,苔腻,脉滑属痰湿壅盛,加苏子、莱菔子、云苓、法夏;
若兼咳引胸胁作痛,上气咳逆阵作,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火犯肺之症,加山栀子、黄芩、瓜蒌皮、知母、僵蚕;
★●张景岳曾提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风邪挟寒致咳嗽者占多数。

现在正值隆冬季节,今年的冬天分外寒冷。

笔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接诊大量因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继发咳嗽者,许多患者并未达到肺痈的程度,但每日咳嗽困扰着他们,有时会迁延很长时间。

笔者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每每奏效,现将心得论述如下。

1 风寒初起,重用辛温解表药
《医学心悟·咳嗽》中提到“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2 清热解毒为必选
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继发咳嗽,用现代医学解释为外受感冒病毒侵袭,人体抵抗力低,继发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所致。

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思想,选用具有抗感冒病毒、细菌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

3 与时俱进,多考虑“寒包热”症
现在的北方居民,冬季大多居住在安装暖气的楼房中,很容易燥热上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常抵御不住美味酒食的诱惑,易助湿生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难免会精神紧张,情绪郁闷,气郁化火;以车代步,体力活动减少,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体虚。

在体虚,体内有热邪的情况下,外出着衣不慎,感受风寒,很容易出现所谓“寒包热”症,即外感风寒,内有里热症的咳嗽。

适当选用黄芩、生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前胡、丹皮,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是治疗此症的最佳选择。

4 咳嗽有痰,慎重问诊
若痰色白为肺寒,选冬花、杏仁、干姜、半夏、厚朴;痰色黄为肺热,选浙贝母、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生石膏、黄芩;痰量多为湿邪重,加厚朴、茯苓、白术、半夏;痰量少、质粘稠,不易咯出或干咳无痰,为阴虚,加知母、麦冬、生地、百合;痰有咸味,为肾气虚,加枸杞子,山茱萸、党参、黄芪。

特别提出的是,咳嗽有痰者,一定先要用药将痰排出,痰排出后会加速病情好转。

有的患者服药后,咳嗽量增多,误会用药错误使病情加重,故应事先向患者解释清楚。

另外,咳嗽痰多,尽量避免使用黄芪,忌服粘腻食品,以防助湿,有碍痰的排出。

甘草、百部、苦杏仁的药理作用中有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有碍于痰的排出,所以咳嗽痰多时,避免使用,止咳作用可用冬花、紫菀、前胡、白前替代。

5 体会:冬季外感咳嗽用止嗽散以汤剂形式加减治疗,一般需3~12剂痊愈。

笔者观察只要辨证正确,用药恰当,效果颇佳,比单纯用西药抗菌、抗病毒的输液治疗效果要快。

缺点是有些清热解毒药味道太苦,难以下咽。

若畏苦药者,小儿患者服用,应适当把味道太苦的药物替换掉。

因苦杏仁药效成分中含苦杏仁苷,经口服,在下消化道分解后产生少量氢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枢,为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所以小儿患者应该慎用,尽量用其他药物替代。

体虚及老年患者,注意病愈后的后期调养,以补肺脾肾气阴为主,选药要少而精。

★●【儿科剂量】:桔梗4 荆芥4 紫菀4 百部4 白前4 生甘草1.5 陈皮2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功效:调肺下气,止嗽化痰。

适应症:诸般咳嗽,不论新久。

禁忌: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

方义:本方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

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

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

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

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

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

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

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所以-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但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其所宜,这在临症时须加辨别。

近人聂云台氏用本方诸药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萝卜子60克(研)批杷叶(去毛,包)30克煎汤,滤去渣取汁,再加生萝卜汁60克,共和调药粉为丸(酌加炼蜜更好),每丸如弹子大,约重8克,每服1粒,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次,开水化服。

这对各种咳嗽奏效更好,诚如聂氏所说:“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

”编者曾多次制用,收效颇为满意,病者亦称道不置。

这是在程氏制方的基础上有了改进,值得推广应用★●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为治风痰咳嗽之主方,具有止咳化痰,疏风宣肺之功。

笔者自2002~2006年应用该方加减治疗外感咳嗽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所治108例均为近年来本院中医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女32例,男26例,年龄15~67岁,平均46.5岁。

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7~65岁,平均43.5岁。

两组病人基本症状:咳嗽、咳痰、咳痰不爽、咽痒,证属风痰咳嗽。

基本方:紫菀、百部、款冬花、陈皮、白前、桔梗、荆芥各10g,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炒杏仁各12g,半夏6g,炙甘草6g。

随证加减:兼风寒表证加防风10g,荆芥10g,连翘10g;兼风热表证加柴胡10g,黄芩10g,金银花10g;咽痒咽干加生地10g,蝉衣10g,麦冬10g;咽痛加牛蒡子10g。

治疗组均用止嗽散加味治疗,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下,6剂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止咳糖浆,青霉素48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静滴,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
结果:
疗效标准:两组用药1个疗程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咳嗽两周未发作;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咽喉部症状减轻;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疗效观察:治疗组治愈23例(40%),好转32例(55%),未愈3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分别为18例(36%),22例(4%),10例(20%),总有效率7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病案举例:患者,女,30岁,恶寒发热2周,近日恶寒发热减轻,咳嗽、咳痰、痰少难咳,咽干咽痛、胸痛不适,舌淡苔薄白,用青霉素48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静滴2周,咳嗽症状无明显改善,故求服中药,证为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味:紫菀10g,百部10g,款冬花10g,陈皮10g,白前10g,桔梗10g,荆芥10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炒杏仁6g,半夏6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00ml,每日3次,服6剂诸症大减,再服上药5剂,诸症悉除。

讨论:感冒后咳嗽不愈是临床上常见病,中医学则认为是指患者不慎触冒风寒或受凉而罹患感冒,经治疗外感表证除而遗留咳嗽久而未愈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之外感咳嗽的范畴,该病一年四季皆有,约占肺科门诊患病人数的60%。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多由风寒或风热之邪袭肺,致肺失宣降而咳。

而肺为娇脏,易受外邪,故咳嗽咳痰,中医治疗宣肺化痰,止咳。

而止咳散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其中紫菀、百部味苦而性温润,皆入肺经,均有下气化痰,理肺止咳之功,此二味温润不燥,均能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是君药。

桔梗开宣肺气而化痰,白前降气祛痰而止咳,辅助君药,以调理肺气,止咳化痰,荆芥疏风解表,甘草、桔梗利咽止咳,调和诸药为佐使,加之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诸药相合,使邪散肺畅,气顺痰消,诸症自除。

正所谓“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虚,大有启闭逐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止嗽散加味治疗剧咳、久咳45例
资料与方法:本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所致剧咳、久咳45例中,年龄4~75岁,平均年龄28岁。

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5天,平均12天。

胸部X线显示肺炎6例、支气管炎28例。

45例均经运用抗炎、止咳药物治疗无效而来诊。

临床表现为咳嗽频作,或有阵发性痉咳,喉痒、有痰或无痰,恶风发热不显。

治疗方法:以止嗽散(紫菀、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加杏仁、仙鹤草为基本方,风寒加苏叶、生姜;风热加桑叶、连翘、薄荷;风燥加沙参、玉竹、枇杷叶;风痰加胆南星、天竺黄、冬瓜仁;湿盛加半夏、茯苓、橘红;肺虚加太子参、百合;肾虚加仙茅、核桃肉;胸痛加郁金、枳壳、旋覆花。

疗效标准:①显效:服药2天迅速缓解症状,咳嗽基本消失,有X线病变者一周后病灶吸收。

②有效:服药1周症状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有X线病变者未完全吸收。

③无效:临床症状稍有好转或未改善,有X线病变者无吸收。

结果:显效30例(66.7%),有效14例(31.1%),无效1例(2.2%),总有效率97.8%。

讨论:肺主气,司呼吸,为五脏六腑之华盖。

《医学心悟》曰:“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止嗽散即出自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第三卷:咳嗽门》。

方中紫菀、百部味苦甘,其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理肺止咳而为主药。

白前祛痰止咳、桔梗升提肺气,共为辅药。

荆芥祛风解表、通窍利咽为佐药,陈皮、甘草和中缓急止咳为使药。

《医学心悟》谓之曰:“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今加入杏仁降气止咳平喘,配桔梗一升一降,以恢复肺气的肃降与宣通功能而使咳嗽能止。

《本草从新》曰:“杏仁,辛苦甘温而利,有小毒,泻肺降气,行痰解肌,除风散寒,利胸膈气逆,通大肠气闭。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杏仁所含苦杏仁苷,在体内缓慢分解,逐渐产生微量的氢氰酸,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而收镇咳平喘之效。

一般用量为3~10g,过量则可导致中毒,致呼吸麻痹而引起死亡。

仙鹤草既可宣肺驱邪,又可止血宁络,曾有报道治疗剧咳、痉咳效果明显。

仙鹤草又能收敛肺气,使其不因久咳而耗散,对久咳虚咳亦堪称良药。

现代药理表明:仙鹤草主要含有仙鹤草素、仙鹤草内酯、鞣质(焦性儿茶酚鞣质、没质子鞣质)等。

一般用量为30~50g水煎服。

民间也有用仙鹤草0.5~1两煎服,每日1剂,连服5~7天,对流感伤寒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预防作用。

以上二药加入止嗽散中,增强了宣肺化痰、理气止咳之功,再随症予以加减,更能切中病源、标本兼治,而咳嗽速除。

★●止嗽散治疗外感咳嗽268例(山西省交城县天宁医院,030500) (2006-11-07 )
外感咳嗽多见于呼吸道感染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初期儿童及成人均易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春秋两季多发。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医学心悟》所载的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取得了满意疗效,兹舟绍如下。

一般瓷料:268例患者,其中儿童156例,男88倒,女68例;成人112例,男62例,女50例。


龄1~l2岁、40~50岁发病率较高。

诊断依据:症状频咳,无热或低热.鼻塞,流涕.流泪,食欲减退,白天较轻,夜晚较重。

体格检查;扁桃体和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粗,或有千性啰音。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少数偏低,胸片或胸透大部分为肺纹理增粗.或有肺门阴影增大。

治疗方法:止嗽散加减方药物组成:荆芥9~l2g.桔梗8~10g.紫菀10~20g.白前10~15g,百部15g,陈皮1 0~l5g,金银花10~1 5g,连翘8~10g,杏仁10~l5g,浙贝母5-10g,款冬花10~15g,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200ml,每日2次。

儿童可根据不同年龄酌减剂量,服用方法为少量多次给药,每次5ml ,每日5- 8 次.随证加减:①头痛鼻塞恶寒,加防风、紫苏叶、桂枝、生姜等药以散寒止咳.②头痛微恶寒发热,口苦,咽痛,痰黄,舌质红,脉浮数,加桑叶、板蓝根、山豆根、黄芩、栀子、牡丹皮。

③肺火咳嗽,千咳少痰,去荆芥、陈皮,加桑白皮、全瓜萎、批把叶以清肺润肺化痰止咳.④湿痰中阻,咳嗽痰多,口淡,纳减.脚闷泛恶.舌苔白腻,脉浮滑者.加半夏、茯苓、紫苏子以祛痰止咳.
治疗结果:1—3日治愈143 例.4— 6 日治愈106 例7 —9 日治愈19 例,总治愈率92.2 %
讨论:止嗽散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咳痰不爽,咽痒.或微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具有止咳化痰、宜肺疏表的功效。

方中枯梗、白前开宣肺气,祛除痰涎.紫菀、款冬花、百部温润止咳.荆芥疏风解表,风寒风热均可应用,浙贝母、陈皮润肺止咳,化痰,开郁散结.杏仁治疗外感风寒咳嗽喘满,痰多最宜,金银花、连翘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作用。

本方温润平和,散寒而不助热,疏寒而不伤正,故为一般感胃咳嗽的有效方剂。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 从风寒、风热、肺热、痰浊、郁火、肺痨咳嗽的发病机理入手,探讨止嗽散的治疗机理,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作用。

止嗽散方出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

该方“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确为临床治咳良方,辨证加减运用,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为临床治咳的常用方之一,现就其应用体会略陈如下。

1 宣散并温润,主治风寒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风寒初期,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防风、紫苏叶、生姜以散邪”,说明本方主治风寒咳嗽。

本方多用于风寒咳嗽后期,风寒表证不著,或有轻微恶寒,或咽痒则咳,咳痰不爽,痰白或粘,舌苔薄白,脉浮者为宜。

应用时,一般以橘红易陈皮,橘红化痰止咳,且对咽痒而咳者效果较好。

若表寒仍较明显者,加紫苏叶、防风;表寒甚者可适加麻黄;咳重加杏仁,与桔梗、白前配合,宣降并用,使肺气得畅。

方中紫菀化痰止咳,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不论新久、寒热之咳皆可用之。

偏于风寒者尤为适宜,其长于化痰,止咳力缓,无敛邪之弊。

若咳久不愈,可酌加款冬花,其止咳之力较强而化痰之力较缓,与紫菀相伍,增强止咳化痰之功。

若痰较多者,加茯苓、苏子。

兼气虚者酌加党参益气。

若风寒咳嗽郁久有化热之征,酌加黄芩或青黛以清肺。

病例1: 苏某,男,31岁,1999年12月5日来诊。

自述半月前患感冒,恶寒,周身酸痛,咽痒,咳嗽,自服感冒药,症状减轻,但咳嗽至今。

现症:时时咳嗽,咳而不爽,咽痒则咳,昼夜咳嗽无明显区别,痰白量不多,胸闷不适,有时微寒,乏力,苔薄白,脉稍浮而弦。

辨为风寒咳嗽,由于肺气失宣,气逆而咳,咳久兼肺气不足。

治拟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法,兼益肺气。

方用止嗽散加减。

处方:桔梗15g、炙紫菀20g,荆芥10g、制百部15g、橘红10g、白前10g、杏仁15g、枳壳10g、炙款冬花10g、党参15g、炙甘草6g,3剂。

3日后复诊,自述服药2剂后咳嗽明显减轻,3剂尽已基本不咳,胸闷减轻,咽部时痒。

上方再进4剂而愈。

2 宣润配辛凉,用治风热咳嗽
本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因此,适当加减也可用治风热咳嗽,但适宜于风热咳嗽表证不著,咳甚而频者。

使用该方主要在于取其宣润及化痰之功,要在宣畅肺气,润肺化痰。

应用时去荆芥,白前易前胡;有表热者加牛蒡子、连翘;咳重加杏仁;痰粘或黄而难以咳出者加浙贝母、瓜蒌;咽红而痛者加板蓝根、射干;阴伤舌红、口干者加沙参。

病例2: 患者黄某,女,22岁,2000年9月24日来诊。

自述1月来反复感冒,1周前又时有发热,头昏,周身酸痛不适,汗出,咽痒,咳嗽频作,痰黄而粘,纳差。

查:咽红,舌尖偏红,舌苔薄黄,脉浮稍数而无力。

初辨为外感风热,肺失宣肃。

拟辛凉解表、宣肺止咳之法。

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牛蒡子10g、黄芩10g、桔梗l0g、前胡10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蔓荆子10g、羌独活各10g、焦楂曲各10g,生甘草6g,3剂。

服药3剂后已不发热,头昏、周身酸痛消失,但仍咳嗽,痰粘稍黄,量不多,咽痒稍红,有汗,口干,舌尖稍红,脉稍数无力。

证属邪热蕴肺,失于宣肃,伤及气阴。

拟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之法,兼以益气养阴。

处方:桔梗15g、炙紫菀15g、制百部15g、橘红10g、杏仁15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牛蒡子10g、沙参15g、生黄芪15g、生甘草6g,3剂。

3诊时,咳嗽基本消失,痰少,纳差,活动易汗出,口干,舌尖稍红,脉弱无力。

上方减牛蒡
子,加麦冬15g,继服调理。

3 宣润伍清透,可治肺热咳嗽
止嗽散并非直接用于肺热咳嗽治疗的主方,但肺热咳嗽存在肺气失宣,郁而生热,可取本方宣降之功,透解邪热,且润而不伤津液。

肺热灼津为痰,肺郁不宣则津液失于敷布而为痰,本方可宣肺化痰。

因此,稍作调整,可治肺热咳嗽。

应用时去荆芥、白前,加青黛、黄芩等品以清肺热;咳重加前胡、杏仁;痰黄而粘者加浙贝母、瓜蒌清肺化痰散结;咽红而痛者加牛蒡子、蚤休、射干。

病例3: 金某,女,19岁,1998年2月15日来诊。

主诉发热、咳嗽1月余。

1月前着凉后出现发热,咳嗽,经输液治疗2周,发热始退,但频咳不已。

又服中西药物治疗2周,咳嗽仍无好转,胸透无异常。

余诊时翻阅前医所用方药,多为银翘散、桑菊饮加清热解毒之品。

经仔细询问,患者初病,恶寒发热,无汗,咽不痛,咳嗽咯吐稀薄白痰,且其体质偏弱,病由感受风寒所致,咳嗽证属风寒。

前治以大量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品施治,未有及时发散宣肺,以致阳气被郁,肺气闭而不宣,气逆而咳。

目前,咳频不分昼夜,痰少而粘,色稍黄,脉弱稍数。

辨为风寒郁肺化热。

治拟宣肺清热、化痰止咳之法,以止嗽散加减。

处方:桔梗15g、炙紫菀20g、制百部15g、橘红10g、前胡10g、浙贝母l0g、青黛10g(包煎)、木瓜10g、生甘草6g,2剂。

服药后,其母告知咳嗽已明显减轻。

2剂尽,又服上方3剂,咳嗽痊愈。

4 温宣重化痰,可愈痰浊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若湿气生痰,痰涎粘稠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本方加减可用治痰浊咳嗽。

临床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部满闷不适,舌苔白而偏腻,则可选用。

应用时,本方去荆芥,加半夏、茯苓、枳壳,即本方合用枳桔二陈汤,宣畅肺气,燥湿化痰。

若痰湿咳嗽日久,脾失健运,出现食少便溏,腹满,倦怠乏力,可遵《医学心悟》之说,合用异功散施治。

病例4: 王某,男,15岁,1985年4月12日由其母带领来诊。

患者素体较弱,平时食纳欠佳,易于感冒。

去冬因着凉感冒而咳嗽,经治感冒症状消失,但反复咳嗽,时轻时重。

目前,仍时发咳嗽,痰多色白,胸部满闷不适,纳差,活动易汗出,舌淡,苔白偏腻,脉缓无力。

辨为痰湿蕴肺兼脾虚。

先拟化痰宣肺止咳之法,方用止嗽散加减。

处方:桔梗10g、炙紫菀12g、制百部10g、橘红10g、白前10g、茯苓15g、清半夏l0g、枳壳l0g、焦楂曲各l0g、炙甘草6g,3剂。

复诊时其母告知药后咳嗽加重,咳痰增多。

予谓此属用药后的正常反应,嘱依前方再进3剂。

又服2剂后,咳出大量白粘痰,其后咳嗽明显减轻,偶有几声。

遂合健脾之法继续调理。

处方:桔梗10g、炙紫菀12g、制百部10g、橘红10g、白前10g、茯苓15g、白术10g、党参10g、焦楂曲各10g、炙甘草6g,继服善后。

5 宣润兼调气,适于郁火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若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用止嗽散,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

”郁火主要是指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宣肃而致咳。

止嗽散宣降肺气,润肺化痰止咳,并无清泄郁火之功,但肺气得以宣降,则郁火可泄,此为治疗郁火咳嗽的前提,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

应用时减荆芥,加青黛、子、黄芩清泄肺热、郁火;痰粘加浙贝母、瓜蒌、海浮石、合欢皮。

病例5: 魏某,女,48岁,1989年8月27日来诊。

自述咳嗽40余日,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咳时痰少而粘,色微黄,胸胁满闷,眠差多梦,有时烦躁,食欲不振,口干口渴,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而细。

辨证属肝郁化火,上逆犯肺,失于宣肃而致。

治拟清肝润肺、化痰止咳之法。

以止嗽散合黛蛤散加减。

处方:桔梗l0g、炙紫菀15g、制百部20g、橘红10g、浙贝母10g、瓜蒌皮15g、青黛10g(包煎)、海蛤壳15g、合欢皮15g、枳实10g、制枇杷叶6g、生甘草6g,5剂。

9月2日复诊时,自述咳嗽减轻,咳痰减少,但仍有少量粘痰滞于咽部,咳而不爽,痰色白,舌偏红,舌苔微黄,脉弦细。

继以上方加郁金10g,又服10剂,咳嗽、咯痰渐愈。

6 润肺且杀虫,亦治肺痨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若肾经阴虚,水衰不能制火,内热,脉细数者,宜朝用地黄丸滋肾水,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知母、贝母以开火郁,仍佐以葳蕤胡桃汤。

”这说明本方适当配伍加减,亦可治阴虚咳嗽。

因方中百部可润肺止咳,又可治痨杀虫,故止嗽散也可用于治疗以咳为主症的肺痨。

肺痨以阴虚为主或气阴两虚证均可以本方加减施治。

应用时去荆芥、桔梗,加沙参、麦冬、黄精、百合等滋阴润肺之品;咯痰而粘者加贝母;痰粘而黄者加黄芩;痰少咳重者加五味子或乌梅;手足心热者加知母、地骨皮。

病例6: 祁某,男,32岁,1976年5月23日来诊。

自述2个月前,因反复咳嗽,有时痰中带血,经某医院胸透检查诊为肺结核,服用雷米封等抗结核药物治疗,症状好转,但仍反复咳嗽,干咳少痰,有时胸痛,纳差乏力,手足心热,舌质偏红,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辨为肺痨气阴两虚证。

以止嗽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制百部30g、炙紫菀15g、橘红10g、白前10g、川贝母15g、黄精15g、沙参15g、百合15g、麦冬15g、地骨皮1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