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之选中的吴门墨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唐 、宋元 间的尺牍 ,至 明清 以后流传 日少 ,价格 日昂 , 成为藏 家不 肯轻 易示人的珍品 。至 于明人手 札 ,尤其是 名家 手迹 ,在 当时就 已成为藏家竞相搜 求的对象 ,但往往被视作 晋唐宋 元墨 迹的附庸 ,尚未处 于主 流地 位。显然 ,明人手札 的价值 ,在清代藏家 与当今藏家眼 中存在 很大的差异。然而 . 大量搜藏 名人手札并整理付刻 ,在 印刷 术并不发达的明清时 期 ,仍 须耗 费不 菲的资财。
对 当时 书法 的个性 思考 与独道 眼光 ,难能 可贵 。也间接 反 映 出,明人对于 刻帖的主流 思潮还是 “集 古”,与明代文 坛 上的 “复古运动 ”相映 照。
入 清 以后 .历代 刻帖 “集古 ”之风 仍十分强 烈,《快 雪 堂法书 》《式 古堂法书 》《秀 餐轩帖 》《职思堂 法帖 》等 .无 不 止 于 宋元 .鲜 少 涉及 明人 。康 熙十 四年 (1675)宛陵 刘 光 肠选 刻 《翰香馆 法书 》十卷附 二卷 ,卷九 、卷十 为明 人 五 家 ,内邢 侗 、王 铎二 家有 手札 刻入 。官方 刻帖 中,康熙 二 十九 年 (1690)所刻 《懋勤殿法帖 》二 十四卷 ,卷二十 (除 赵 孟烦 外 )至卷 二 十四 为明人 书法 ,共 计十 九家 ,题材 以 诗 文为主 ,手札仅 宋濂 《与无逸征士书 》一通 ,且此札 《停 云馆帖 》已经 收入 。直 到康熙四十三年 (1704)张琦选刻 《存 介 堂集 帖 》八卷 ,才 以宋 、元 、明三 代 为对象 ,明代更 是 占 了六 卷 ,尽管入 选者 不过 文徵 明 、沈 周 、董 其 昌、张 瑞 图 、王铎 五 家而 已。但 是 ,其 中并未 收 录手札 ,均为 诗文 辞 。略 迟的康熙五十 四年 (1715)刻 《敬 一堂 帖 》三 十二 卷 , 篇 幅是 《存 介堂集 帖 》的四 倍 ,明 代十 四卷 ,董 其 昌一 人 即 占十三卷 ,去其大 半 ,最后一 卷计唐寅 、文徵明 、文 彭 、 王 宠 、王樨登 、周天球 、彭年 、祝允明 、蒋 菜九家 ,皆为诗 文。 在 看到 康熙 年间董 其 昌大受欢 迎 的同时 .可 以发现 当时 选 刻 的明 代书 家墨迹 中,相 较 于诗文 而言 ,手札仍 不 为人 所 重 视 。
历 代对手札 (尺牍 )的 整理 ,除 少量以墨迹原件或摹本 传世外 .大抵 可以分为两种模 式 :一 是刻本 ,单纯抄录手札 文字 内容 ,加 以编订 ,雕版 ̄rJEI],装订成书 ,保存其学 术资 料性 ,而失去 了历 史文物性 、艺术代表性 E1];一是拓本 ,按 某一标 准选择手迹 ,勾勒上 石 (目录 、小传多为木 刻,如著 名的 《昭代名人尺牍 》),拓 墨传 世 ,虽然不具备墨迹原件 同 等 的历 史文物性 .却一定程度 上保留 了艺术特性 。两 者最重 要的区别在于是否保存书迹之图像 。
至 乾隆 十五年 (1750),奉 敕编 刻的 《三希 堂石渠 宝笈 法帖 》三 十二 卷 ,是继 《懋勤殿法帖 》之后 ,可视为 引领时 代 风气 的丛 帖。其 中明 代六 卷 ,董 其 昌占四 卷,其余 明代 二 十五家编 成两卷 ,三十二件 作品中 ,题 为 《某某 与 (复 ) 某 某书 》者 十六件 (吴 宽 《王摩 诘 与裴迪 书 》不 计在 内 ), 似乎对 明人 手札 的态度有所变化 ,渐渐青睐起来。到 了乾隆 末年 ,曲阜孔氏在 《玉虹楼藏真帖 》《续帖 》《谷园摹古法帖 》 《玉虹 楼 帖 》等之 外 ,特 别选 刻 《国朝 名人法 帖 》十二 卷 。 首先收集清 代建 困百余年问书家墨迹 ,开嘉道间吴修 《昭代 名人尺牍 》(小传木刻 )及清末董康 《昭代名人尺犊续集 》(一 体石印本 )之先河 。
从 清人搜 藏明代 手札 ,遴选 、摹 刻明人尺牍 作为 法帖 , 加 以流布传 播 ,可窥见清人对 明代手扎的接受与品评 。m 目
专题
前所 见丛 帖可知 ,清人搜集 、Tt.I ̄TJ明代尺牍 的高峰应该 出现 在乾 嘉时期 ,特 别是浙 江籍著 名书家梁 同书及其 二三友 人 , 尤为热 衷 以明人尺牍 为专题集 刻丛帖 ,并对后 辈如王 日升 、 费元藕等产生影 响。兹 以梁氏参与选刻的 《明人尺 牍 》拓本 为中心 ,考察清 人对明人手札的认知 与整理 。并就 其中明代 吴 门书画家手札之价值 ,略作介绍 。
专 题
易代 之 选 中的吴 门墨 影
文 -李 军
手札收藏 ,巾来已久 ,至于 明清 ,蔚 为大观。明清之际 收藏家除 了网罗前代珍品外 ,也不遗 余力地搜集本朝 名家 的 手迹 ,但将手札作为专题收藏者却 并不 多。直 到晚清民国问 , 才大量 涌现 明清两代乃 至近 代名人手札的专 门出版 物。
一 、 明清法帖 中选录 明代手札 的情 况
纵观 容庚的 《丛帖 目》,不难 发现 历代刻帖 与断代 刻帖 数量 上 大 略相 当,其 中历 代 刻帖 以 手札 为 专题 者 并 不多 。 明代 刻帖 中,如永 乐 十 四年 (1416)周藩 选刻 《东 书堂 集 古法帖 》所收书家止 于元人 ,弘治九年 (1496)晋 藩选刻 《宝 贤堂 集古 法帖 》尽 管 同样 以 “集古 ”为 名 ,但 最后 第十 二 卷所收 均为明 人 ,题材 为诗 、文 ,并无手札 。直到 嘉靖 间, 文徵 明父 子编 刻 《停 云馆 帖 》十二卷 ,才 出现 明代 书家 占 三卷 (四分 之一 )的现象 ,其题 材仍 以诗 词文 章 为主 ,却 出现 了宋 濂 、沈度 、刘 珏 等人 的手札 。这 种对 同时 代人 手 札的 重视 ,在之 后 的 《余清 斋 帖 》《来 禽馆 法帖 》《戏鸿 堂 法书 》《墨 池堂选 帖 》《郁 冈斋 墨妙 》《玉烟 堂帖 》《泼墨 斋 法书 》诸帖 ,乃至 明末清 初刻 成 的 《渤海 藏真 帖 》中 ,并 未得到延 续。《停云馆 帖 》的编 刻 ,无疑 展现 了文 徵明 父子
从功 能上说 ,拓本是介乎 墨迹 、刻本之间 的产物 ,其 书 迹 图像对 于学 书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字内容倒属其次 。
不过 ,对于一两 百年 前的普通学子 而言,若单纯 为学 习手札 写作 .并不需要花 费巨资 ,搜求晋唐墨迹或 宋明旧拓 ,只需 坊间购一部 《秋 水轩尺牍 》之类足矣 。同样道理 ,对于一般 书法爱好者 ,只 须置几种近人翻刻 、甚或石 印 、珂罗版影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