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温州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温州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流觞之水
朱以撒
①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
②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
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
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③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
试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
东晋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毫的动作更加婉转。
④忽然,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
显然是主人疏忽了,忘了为每个人配备一双晋履,便使足下有些异样。
不过,让今人穿上晋履,会否在移步时踉跄不安?正思量,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镗镗嗒嗒汹汹而起。
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
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一刹那冲荡得毫无影踪。
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皮肤一样。
⑤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凌乱的草书,已经不是魏晋时的章法。
⑥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
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飘了下来。
按规定,觞停在谁面前,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
⑦我是做好罚酒的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
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
⑧天啊,怎么可以这样?
⑨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
⑩公元353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把诗做出来了。
在那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
当时,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
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好喝酒,想必被罚得天旋地转,还得由几个兄长轮流背回去。
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
诗才迟速历来就有,像三国时的王粲,“举笔便成,无所改定”,而南朝谢灵运,“久之乃就”,却不能因此认为谢的才华不如王粲。
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
”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
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
⑪想想如此自在的文人交游岁月,已经像走马灯一般过去了。
⑫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吟诵的人群。
脱下晋人长衫,反而舒畅起来。
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
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多的人工匠意被卷入水库成为旧事,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不知所终。
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
⑬人自古亲于水。
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
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流觞曲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游戏,现代人效法古人,旧瓶装新酒,别具风雅。
B.第⑥段写花瓣顺着曲水漂流,创设了春光灿烂的美景,有助于激发人们的诗情。
C.现代人胸无点墨,不具有即兴赋诗的诗才,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觞吟咏。
D.兰亭雅集,王羲之并不牵挂儿子是否成诗;王献之虽未成诗,却也并不因此事先准备。
E.无论形式上怎样刻意的模仿,现代人再也无法还原古代的情境,回归古人的情怀。
2.在第⑤段中,作者将不同于魏晋文人的今人情怀比喻为“笔调凌乱的草书”,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凌乱”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3.“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⑦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在第⑩段中,作者认为“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名士风度”是怎样的?联系现实生活,你又如何看待“名士风度”?
5.文章题目《流觞之水》,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
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
这位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
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积淀。
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
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
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
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
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
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
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摘编自李洪兴《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博物院、国家典籍博物馆等机构展出精品,让人们与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近。
B. 文物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就不能实现“价值外溢”。
C. 面对作为文化结晶的历史文物,很多人会思考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D. 在“奇观”炫目的现代社会中,只有近距离接受文化经典,才能让思想不扁平化。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物馆开放区域的大小、展出文物的多少影响着文化的开放程度和文化辐射力。
B. 在文物中涵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是个人对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
C. 现代人如果借鉴古人感知天地万物的方式,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
D. 历史文物是人们审美感知的具体对象之一,开放馆藏有利于用文化滋养时代心灵。
8. 文章为什么要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
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
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
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
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
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
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
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
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
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
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
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
像昭陵六骏,因为皆属初唐时代,故马体的肥臀细腿等特征颇有汉风孑遗,但较之于汉马,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像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皆细致入微,在生动传神上,与汉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马踏匈奴》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大型圆雕,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
主义手法,表现了霍去病征服入侵者、取得胜利的那一刹那,被踏于马下的匈奴首领手持弓箭仰卧在马腹之下作垂死挣扎状的场景。
静静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权在握的静态与垂死挣扎的动态形成了完美统一。
昭陵六骏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刻画出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表现出六骏共同的雄健俊美的外形和勇往直前的气势,显示出它们的情谊,是古代以形传神的成功范例。
这两组石雕形象选取了动态和静态中的马的形象,并将其协调统一地安排在同一个整体中。
(摘编自肖顺、李雪松《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商周时代,马与贵族生活联系密切,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者骑马,贵族死后,马匹是比较重要的陪葬品。
B.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可见一斑;帝王对良马的喜爱,马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等,对“马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虽然汉武帝、唐太宗都爱马,但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导致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汉、唐两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D.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几乎不可超越的作品,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前者重意象造型,后者重写实造型。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深广的,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代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代表了两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面貌。
B.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两种艺术手法可以相互渗透,表现为二者的统一性,霍去病墓石雕群、唐昭陵六骏就是典型例子。
C.虽然唐昭陵六骏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塑造形象时,它也继承了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D.霍去病墓石雕群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它突出的创作特色是将艺术构思与石料选取相结合,据意取材。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以表现精妙传神的战马和人物形象。
B.昭陵六骏有汉马之遗风,但它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细致人微,因此,形象比汉马更加生动传神。
C.《马踏匈奴》表现霍去病战胜入侵者的情景,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鲜明对比,静态与动态达到了
完美统一,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D.昭陵六骏在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它刻画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将动态、静态的马的形象安排在六骏的整体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
河平中,方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
再三奏事,迁为丞相司直。
从上甘泉,既至,会殿中,(陈)庆与廷尉范延寿语,时庆有章劾,自道:“行事以赎论,今尚书持我事来,当于此决。
前我为尚书时,尝有所奏事,忽忘之,留月余。
”方进于是举劾庆曰:“庆有罪未伏诛,无恐惧心,豫自设不坐之比。
又暴扬尚书事,言迟疾无所在,亏损圣德之聪明,奉诏不谨,皆不敬,臣谨以劾。
”庆坐免官。
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及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基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居无何,方进奏咸与逢信:“邪枉贪污,营私多欲。
皆知陈汤奸佞倾覆,利口不轨,而亲交赂遗,以求荐举。
后为少府,数馈遗汤。
信、咸幸得备九卿,不思尽忠正身,内自知行辟亡功效,而官媚邪臣,欲以微幸,苟得亡耻。
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咸、信之谓也。
过恶暴见,不宜处位,臣请免以示天下。
”奏可。
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
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
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其专心一意毋怠,近医药以自持。
”方进乃起视事,条奏长所厚善京兆尹孙宝、右扶风萧育,刺史二千石以上免二十余人,其见任如此。
谥曰恭侯,长子宣嗣。
(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12.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疏谢罪乞骸骨乞骸骨:接受处罚
B. 方进于举劾庆举劾:举报、弹劾
C. 又暴扬尚书事暴:泄露
D. 既至,会殿中会:集会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迁为丞相司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 方进乃起视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臣请免以示天下汉亦留之以相当
D. 尝有所奏事,忽忘之蚓无爪牙之利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B. 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C. 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D. 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的总称。
在周代,九卿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完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
C. 疏,古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意见,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对君主进行委婉规劝的一种常见文体。
D. 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6.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翟方进恪尽职守。
在担任丞相司直时随皇帝入甘泉宫,因发现了陈庆有罪而弹劾他,陈庆因此被朝廷免去了官职。
B. 翟方进识才爱才。
淳于长虽为外戚,但擅长谋略,翟方进刚任职时唯独与他交往,因翟方进的举荐,淳于长位列九卿。
C. 翟方进刚正直言。
新任丞相后没过多久,就上奏陈咸与逢信“邪僻贪污,营私多欲”,奏请皇上罢免他们。
D. 翟方进深得皇帝信任。
在淳于长的事件上,很多官员受到牵连,翟方进不仅安然无恙,皇上还勉励他不要懈怠,要保重身体。
1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知陈汤奸佞倾覆,利口不轨,而亲交赂遗,以求荐举。
(2)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
18. 翟方进和淳于长交好,不仅没受到淳于长大逆罪牵连还得到了皇帝的宽慰,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笼莺
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菜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衣客”点明莺来自远方寄人篱下的境遇;“栖栖”形容笼莺栖栖惶惶焦躁不安的情态。
B.颔联写黄莺的啼叫美妙动听,唤来缠绵撩人的春意,却把春梦给故意搅散了,“有心”表现了它勇于斗争的力量。
C.颈联写燕子飞于梁间、莺鸟在梧桐上筑巢,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莺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D.“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
20.尾联的“恨”字汇集了万语千言,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1.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人们面对高危的山势抚胸叹息、无可奈何的情态,从而再一次渲染了蜀道的高与险。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梦”抒写琵琶女怀念少年时的美好时光,梦醒自伤身世,眼泪纵横的悲伤凄苦。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述了金人统治区的中原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状况。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羡慕他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动静结合和比喻手法描写夜间洞庭湖波光粼粼和月亮倒映水中的景象。
(6)《观刈麦》》中用描述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劳作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10年1月,①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
②据商务部数据显示,③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内已取消7000种产品关税,④大约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
⑤这不仅惠及广大民众,⑥许多东南亚企业
还被吸引来中国开拓市场,⑦给区域经济注入强大活力。
⑧10年来,双边货物、服务贸易高速增长,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⑩给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强大推动力,⑪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3.某中学举行“我喜欢的名著人物”读书沙龙活动,请你从《堂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这几本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谈谈你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
10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有人说,文化就是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中,
A项,“别具风雅”,原文是说“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可见失去了魏晋名士的风雅。
C项,“现代人胸无点墨……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觞吟咏”曲解文意,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是生活要率性自然,不可矫饰。
故选A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
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
“凌乱”的表现主要在第3、4、12段:“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
据此分条表述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
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天啊,怎么可以这样”独立成段,在内容上,自然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这是一个抒情句,结合上文“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可知,突出作者对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