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高级文科班第三学期期末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育才中学高级文科班第三学期期末试题
(哲学常识上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写在机读卡和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对应题号下边的方框涂黑,不能答在试卷Ⅰ上。

第Ⅱ卷答案做在答卷相应位置。

本试卷分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
“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

它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

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B.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一致的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无所不能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载人飞船的研制耗时十多年,航天工作者克服了无数困难,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从辩证法角度看,它说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规律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中国古代的诗句、成语、谚语、俗语等富含丰富的哲理,回答3~6题。

3.“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此话说明()
①因果关系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②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
③原因和结果是有严格区别的④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宋诗人苏轼在《琴声》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①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②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孤立存在,不和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的功能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唐代诗人王维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王安石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黄庭坚认为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静与噪”、“鸣与幽”的关系是相互斗争、喜欢排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哲学上称这种关系为()
A.运动 B.联系 C.矛盾 D.量变
6.用上题的正确答案判断下列符合该说法的是()
①心外无物②祸之福之所依,福之祸之所伏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人类属于大自然,而大自然不只属于人类。

人类必须摆正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回答7~9题。

7.在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河水及饮用水污染加剧,土壤污染随处可见,许多植物、动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这启示我们()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②发展经济必然会带来环境的破坏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④对大自然我们不能征服、改造,而是要精心保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④
8.千百年的历史表明:大自然不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而是我们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摆正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这就要求我们()
A.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B.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C.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D.处理好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9.“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对东北黑土地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成立后,为了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家组织专业官兵和大量的城市青年来此开发,“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但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一张巨额罚单: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江河泛滥、风蚀沙化严重,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

黑龙江省作出决策,从2001年—将黑龙江建设成为生态省,将沙化地、低产田,全部退耕还林,退耕还湿地。

回答10~11题。

10.材料说明了()
A.不同时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B.正确的实践产生正确的认识,错误的实践产生错误的认识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人们不可能一次性地正确的认识
11.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看,应该()
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②坚持适度的原则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④正确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中共十六届四中通过了《中共关于加强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回答12~13题。

12.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共提出了加强我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客观必须和主观相一致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思想总能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大力加强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我国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C.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D.科学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人民日报》报道,为促进梅州到年实现小康目标,广州、梅州两市按照“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思路,加大两地政府间、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做好扶持项目的筛选,论证工作,并促进项目建设的实施。

目前,广州市首批无偿帮扶资金1455万元已划拨到梅州,并有一大批企业到位,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帮扶和经贸合作态势。

回答14~15题。

14.在扶贫过程中,“输血”不能忽视,这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C.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D.事物之间无条件的联系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15.在扶贫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造血”功能的培育,这是因为()
A.内因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作用
C.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中共十六届三中通过了《中共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回答16~17题。

16.“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在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这体现的唯物论观点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联系具有普遍性
17.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这体现了()
A.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思想对经济的决定作用
据统计,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达3000万,其中未成年人占80%以上。

回答18~19题。

18.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这是主要方面,但网络中不健康的内容会对未成年人思想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并且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也会损害身心健康、妨碍学业。

这说明()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②矛盾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③事物量的积累会引起质变④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中国特色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我们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河北日报科学发展观访谈(二)中指出:事实上,我们在发展问题上的屡屡失误与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悖论有关,即人类的生命有限性与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衬托出人类的可悲—不知深浅地与自然开着危险的玩笑,也衬托出人类的可爱—发现了自己的失误能够努力纠正。

回顾历史,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可以说,发展理论的每一次更替,都源自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行为的反思和纠正。

回答20~23题。

20.人类面临的永恒悖论即人类的生命有限性与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表明()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21.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发展观,是因为()
①是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②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③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④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2.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全民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从辨证唯物论角度看,这是因为()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 D.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中展的唯一选择。

这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①全面的观点②联系的观点③发展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的十六届三中指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回答24~25题。

24.“五个统筹”总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正确处理的多种关系,展现出我们着眼宏观、驾驭全局的高超艺术。

这表明()
A.任何事物都是无条件联系着的
B.世上各种事物的具体联系是无比丰富和生动的
C.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D.只要搞好局部,就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5.“五个统筹”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针对前进中的问题,突出了以统筹谋发展的思考。

这反映了我坚持
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③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④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材料一《人民日报》发表了任仲平“论诚信”的文章,文章中指出:我们的社会诚信建设方面存在种种问题,缺失诚信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

种种不诚信的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也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结合材料,从辨证唯物论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在全社会呼唤诚信?(8分)
27、材料一 GDP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某地市委和政府在衡量本地发展中,淡化GDP因素,改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保障等指标来综合考核。

材料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等于以GDP为中心,GDP不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它只是众多指标中最重要的一个。

除了用GDP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的衡量标准。

树立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协调和持续发展,是关于未来和发展的新选择。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该地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4分)
(2)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不能把GDP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9分)
(3)运用哲学观点评析材料一的考核办法。

(14分)
28、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

加速科技创新和进步,提高我国科技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5分)
(1)上述要求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请简要分析说明。

(9分)
(2)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6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A D C
B
C A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A
B
C A C A
D D
21 22 23 24 25
D D A C 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答: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

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国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讲诚信的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诚信建设。

(4分)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加强诚信建设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4分)
27、答:(1)该地的做法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4分)
(2)①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应该予以重视,但其他指标也不能忽视(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辨证关系角度作答也可得分)(3分)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注重GDP的增长而忽视其他,则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具体表现。

(3分)
③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不仅要看现在的发展,而且要着眼于将来的长远发展,单纯强调GDP的增长,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①体现了唯物辨证联系的观点,不仅只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还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考虑,协调发展。

(3分)
②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在衡量经济发展中,考虑到本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基础。

(3分)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该地对发展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经济自身规律的把握基础上的,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3分)
④符合题量和变质的辨证关系原理,构成事物的内部要素在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可以引起质变,该地考虑不是片面考虑经济的发展,而是有机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促进整体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

(3分)
⑤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分)
(若不能正确概括出发展观的含义,但提到该地坚持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的提高,可以酌情给分;哲学观点,如果用答案以外的哲学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但满分不得超过本题总分)
28、(1)①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科技创新就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打破旧框框、旧条条,反对墨守成规,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3分)②体现了发展的道理。

事物是不断深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3分)科技发展无止境,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有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3分)(2)①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1分)②科技创新是“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

(1分)③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事业的接班人,树立科技创新意识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3分)④科技创新是民族振兴的要求。

(1分)
哲学上册期末考试双向细目表
能力与题型内容
能力题型
分数分布识记理解综合选择非选择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4 10 6 √√20 规律的客观性 2 4 6 √√12 联系观点 2 4 4 √√10 发展观点 2 4 6 √12 矛盾观点 2 2 4 √√8 因果联系 2 2 √ 4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2 2 √ 4 发展状态 2 2 4 √8 发展趋势 2 4 √ 6 发展原因 2 2 √ 4 矛盾普遍性 2 2 √ 4 矛盾特殊性 2 2 4 √√8 总计(分)20 40 40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