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试瑾瑜匿瑕赋第七段赏析【清代】王鸣盛骈体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欣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介
• 王鸣盛(17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清史学家、 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 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 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THANK YOU!
倘使皭然不滓,固见全材就今,寸有所长,亦徵一善。彼夫魏野轻弃,其 琳琅周贾,谬矜夫什袭,总缘憎爱之过拘,难化鑑衡之偏执,吹求太刻, 谁探雍伯之藏品。
……………………………………………………… ………………………………………………………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 道也。”《晋书·陈骞传》:“ 骞 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 唐 陆贽 《兴元论续从贼中 赴行在官等状》:“愚智兼纳,洪纤靡遗,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垂旒黈纩而黜其聪察,匿瑕藏 疾而务於包含。”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状》:“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聪明齐圣,陈锡载周, 含垢匿瑕而察於求贤,卑宫菲食而侈於养士,士岂轻於千里?”瑾瑜匿瑕:比喻美好的事物完全看 不到瑕疵,好似美好把瑕疵给吸收了。
骈体文
御试瑾瑜匿瑕赋 第七段
清代 王鸣盛
作品赏析
•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出自《中庸》第六章,是孔子赞叹舜帝的圣德。舜帝隐藏 人的不善,宣扬人的善行。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他都能够判断掌握,然后采纳 合乎中庸之道的意见用之于民。隐恶扬善,是大仁;执两用中,是大智。
• 说起中庸之道,这本是儒家所讲的最高境界,但是近百年来,却不知道被多少 学者给曲解了。
• 唐朝时,有一位宰相叫苏味道,他曾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 贻咎谴,但摸稜以持两端可矣。”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要很明确的表态,免得 判断错误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当时的同僚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苏摸稜。 “摸稜两可”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但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可并非如此。
• 《中庸》里面所说大舜的“隐恶扬善,执其两端”,才是真正的中庸。隐人之 恶是为了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扬人之善是为了给人多行善事的动力。而执其 两端是指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他都能够很准确的掌握。这是具有大仁爱、大 智慧的人才能够完全做到的,也正是学者应当留心效法之处。